第一篇 基础理论篇 3
第一章 脉络膜新生血管概论 3
第二章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6
第一节 脉络膜的正常组织结构与功能 6
第二节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局部病理学改变 6
一、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6
二、玻璃膜疣 7
三、Bruch膜异常 7
四、弥漫性脉络膜毛细血管退变 7
第三节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7
一、历史回顾 7
二、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组成 8
三、发展演变 8
四、病理生理学变化 10
五、病理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的联系 11
六、激光诱导的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病理学改变 11
七、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相关的基因表达 14
第三章 脉络膜新生血管相关的细胞成分 16
第一节 血管内皮细胞 16
一、内皮细胞的激活与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17
二、内皮细胞的移行和增生 17
三、新生血管的成熟 18
四、血管内皮细胞的来源 18
第二节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18
一、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 18
二、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19
第三节 巨噬细胞 19
第四节 其他细胞 20
一、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周细胞 20
二、炎症细胞 20
三、胶质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 20
第五节 结语 21
第四章 脉络膜新生血管相关的细胞因子 24
第一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24
一、命名 24
二、来源 24
三、基因特征 25
四、蛋白结构 25
五、受体 25
六、诱导剂 25
七、抑制剂 26
八、生物学功能 26
九、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关系 26
第二节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7
一、命名 27
二、来源 27
三、基因特征 27
四、蛋白结构 27
五、受体 27
六、诱导剂 28
七、抑制剂 28
八、生物学功能 28
九、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关系 29
第三节 转化生长因子 29
一、命名 29
二、来源 29
三、基因特征 30
四、蛋白结构 30
五、受体 30
六、诱导剂 30
七、抑制剂 30
八、生物学功能 30
九、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关系 30
第四节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31
一、命名 31
二、来源 31
三、基因特征 31
四、蛋白结构 31
五、受体 31
六、诱导剂 32
七、抑制剂 32
八、生物学功能 33
九、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关系 35
第五节 血管生成素 35
一、命名 35
二、来源 35
三、基因特征 35
四、蛋白结构 36
五、受体 36
六、调节剂 36
七、生物学功能 36
八、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关系 37
第六节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37
一、命名 37
二、来源 37
三、基因特征 37
四、蛋白结构 37
五、受体 38
六、调节剂 38
七、生物学功能 38
八、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关系 38
第七节 肿瘤坏死因子 38
一、命名及来源 38
二、基因特征 39
三、蛋白结构 39
四、受体 39
五、诱导剂 39
六、抑制剂 39
七、生物学功能 39
八、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关系 39
第八节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40
第九节 结语 40
第五章 脉络膜新生血管相关的细胞外基质 42
第一节 细胞外基质成分与脉络膜新生血管 42
一、胶原 42
二、非胶原性支持分子 43
三、多糖类 44
第二节 细胞外基质受体与脉络膜新生血管 45
一、细胞间黏附分子和选择素 45
二、整合素 45
第三节 细胞外基质代谢酶类及其抑制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 46
一、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 46
二、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 46
第四节 Bruch膜与脉络膜新生血管 48
第六章 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 52
第一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 52
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52
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成 52
三、参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信号转导通路 54
四、信号通路网络 57
第二节 其他细胞因子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 58
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 58
二、转化生长因子-β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 58
第三节 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信号转导的其他受体/信号分子 59
第七章 骨髓来源细胞与脉络膜新生血管 62
第一节 骨髓来源细胞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62
一、脉络膜新生血管中骨髓来源细胞的发现 62
二、脉络膜新生血管区域由骨髓来源细胞分化而来的细胞类型 63
三、骨髓来源细胞对脉络膜新生血管严重程度的影响 64
第二节 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的骨髓来源细胞的种类 64
一、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65
二、造血干细胞 65
三、间充质干细胞 65
第三节 骨髓来源细胞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可能涉及的分子 65
第四节 结语 66
第八章 炎症与脉络膜新生血管 68
第一节 炎症细胞与脉络膜新生血管 68
一、巨噬细胞 68
二、中性粒细胞 70
三、T细胞和NK细胞 70
第二节 炎症介质与脉络膜新生血管 70
一、补体系统 70
二、炎性细胞因子 71
三、白细胞黏附分子 71
四、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系统 72
第三节 用于研究炎症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关系的动物模型 72
一、减少巨噬细胞 72
二、减少中性粒细胞 72
三、减少补体及膜攻击复合物沉积 72
四、减少黏附分子 73
五、其他 73
第四节 结语 73
第九章 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微环境中多因素的交互作用 76
第一节 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中重要的生长因子及相关细胞 76
一、分泌生长因子的细胞 76
二、生长因子对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细胞的作用 77
第二节 脉络膜新生血管中多种生长因子与细胞外基质 78
一、细胞外基质对生长因子的作用 78
二、生长因子对细胞外基质的作用 78
第三节 生长因子之间相互协同及拮抗作用 79
第四节 结语 79
第十章 新生血管抑制剂 83
第一节 内源性新生血管抑制因子 83
一、组成性新生血管抑制因子 83
二、以隐蔽片段存在的新生血管抑制因子 85
第二节 外源性新生血管抑制剂 86
一、靶点专一的新生血管抑制剂 86
二、广谱新生血管抑制剂 89
第三节 结语 92
第十一章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分类 95
第一节 病因学分类 95
一、变性类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 95
二、遗传/先天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 95
三、炎症性疾病 95
四、外伤或医源性疾病 96
五、肿瘤 96
六、全身疾病 96
七、其他 96
第二节 病理学分型 96
第三节 以脉络膜新生血管位置分型 97
第四节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分类法 97
一、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97
二、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97
三、混合型脉络膜新生血管 98
第五节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分类法 98
一、按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态分类 98
二、按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活动性分类 99
第六节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分类法 100
一、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分类的关系 100
二、根据脉络膜新生血管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相对位置关系分类 100
三、根据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活动性分类 100
第七节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特殊形式 100
一、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101
二、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 101
三、滋养血管 101
四、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吻合 101
第二篇 实验方法篇 107
第一章 脉络膜新生血管相关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107
第一节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 107
一、发展简史 108
二、培养方法 108
三、细胞的鉴定 111
四、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113
五、结语 115
第二节 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 115
一、概述 115
二、培养方法 116
三、细胞的鉴定 117
四、结语 118
第三节 Müller细胞培养 118
一、概述 119
二、培养方法 119
三、细胞的鉴定 121
四、结语 122
第四节 巨噬细胞的培养 122
一、细胞的获取、分离和纯化 122
二、细胞的接种和培养 126
三、细胞的鉴定 126
第二章 体外血管形成的检测方法 131
第一节 增生 131
一、细胞计数和活力测定 131
二、克隆形成试验 132
三、氚-标记脱氧胸苷掺入法 133
四、溴化脱氧尿嘧啶标记法 134
五、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 134
六、甲基四氮盐比色法 135
七、流式细胞术 135
八、银染核仁组成区法 136
九、增生相关蛋白检测 136
十、结语 137
第二节 移行 137
一、Boyden小室法 137
二、细胞创伤愈合实验 139
第三节 管腔形成 139
一、Matrigel管腔形成实验 139
二、Vitrogen管腔形成实验 140
三、其他管腔形成实验方法 141
四、优缺点 142
第四节 细胞黏附实验 142
一、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实验 142
二、白细胞黏附实验 144
第五节 鸡胚绒毛尿囊膜技术 148
一、鸡胚绒毛尿囊膜的组成、功能和正常发育过程 148
二、操作方法 149
三、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长的干预 151
四、操作注意事项 152
五、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152
六、优点和局限性 156
第三章 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建立 160
第一节 激光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160
一、作用机制 160
二、激光器种类 161
三、实验动物 161
四、激光诱导动物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态学特征 162
第二节 生长因子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164
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的动物模型 165
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动物模型 167
第三节 炎症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167
第四节 缺氧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168
第五节 氧化损伤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168
一、脂质过氧化物诱导兔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 169
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缺失诱导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 169
三、人载脂蛋白E、高龄和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 169
第六节 手术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169
第七节 其他方法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170
一、视网膜下注射自体玻璃体诱导的动物模型 170
二、视网膜下注射基质胶诱导兔眼模型 170
第八节 脉络膜植片体外培养建立新生血管模型 170
第九节 评价脉络膜新生血管常用的技术方法 171
一、临床技术方法 171
二、实验室技术 172
第四章 眼球组织病理学技术 176
第一节 取材 176
一、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 176
二、取材方法 177
三、注意事项 177
第二节 固定 178
一、固定的意义 178
二、固定的作用 178
三、固定剂和固定方法的选择 179
四、注意事项 179
五、固定用容器 179
六、常用的方法 179
七、固定液 180
八、组织固定后的洗涤 183
第三节 脱水 183
一、酒精 183
二、其他 184
第四节 透明 184
一、二甲苯 184
二、氯仿 184
三、环己酮 184
第五节 浸蜡 184
第六节 包埋 185
一、石蜡包埋法 185
二、火棉胶包埋法 185
三、塑料包埋法 186
第七节 切片 186
一、石蜡切片法 186
二、冰冻切片法 187
三、火棉胶切片法 188
四、塑料切片法 188
第八节 染色 188
一、染料分类 188
二、常用染料 189
三、染色原理 190
四、染色的应用 191
五、媒染剂、促染剂、分化剂和封固剂 196
六、染色注意事项 197
七、组织切片封固注意事项 198
八、组织染色时脱片原因分析及对策 198
九、染色后切片褪色原因 199
第九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199
一、抗体的选择、稀释和保存 199
二、被检测组织内抗原的修复 200
三、组织切片中内源性酶的阻断 200
四、正常血清保护 201
五、常用缓冲液 201
六、常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201
七、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 203
第十节 其他常用溶液和洗液的配制 204
一、常用溶液 204
二、玻璃洗液配制法 205
三、清洁洗液配制法 205
第五章 相关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206
第一节 细胞变性的直接显示方法 206
一、尼氏(Nissl)法 206
二、Fluoro-Jade B或C法 206
三、氯化三苯基四唑染色法 208
四、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208
第二节 酶组织化学法 208
一、概述 208
二、一氧化氮合酶染色法 208
第三节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 209
一、抗体 209
二、细胞的固定 210
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210
四、培养细胞的免疫化学染色方案 213
第四节 蛋白免疫印迹技术 215
一、概述 215
二、实验操作 215
第五节 酶谱法 217
一、概述 217
二、实验操作 217
第六节 酶联免疫分析 218
一、概述 218
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219
第七节 原位分子杂交技术 221
一、概述 221
二、同位素35S标记原位杂交法 223
三、非同位素地高辛精标记原位杂交法 228
四、原位分子杂交的对照实验 229
第八节 Northern杂交 230
一、概述 230
二、RNA纯化 231
三、Northern杂交实验操作 232
四、注意事项 234
第九节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234
一、基本步骤 234
二、简化步骤 236
三、影响因素 236
第十节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236
一、原理 236
二、荧光检测模式 237
三、反应产物的特异性分析-融解曲线分析 238
四、定量方法 238
五、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普通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区别 239
六、实验方案 239
七、操作步骤 239
第十一节 钙离子测定 241
一、概述 241
二、Fura-2测定方法 242
第三篇 临床检查篇 249
第一章 视功能检查 249
第一节 视力 249
一、视力检查原理 249
二、常用视力表 249
三、常用视力检查方法 252
四、低视力检查方法 253
第二节 Amsler方格表检查 255
一、中心视野检测与Amsler方格表 255
二、检查方法 255
三、Amsler方格表检查的异常表现 256
四、优缺点 257
第三节 对比敏感度检查 258
一、原理 258
二、检测方法 259
三、应用价值 260
第四节 色觉检查 262
一、原理 262
二、检测方法 263
三、临床应用 264
第五节 超锐度视野检查 265
一、设计原理 265
二、操作方法 266
三、结果判定和处理 266
四、适应证 267
五、优缺点 267
六、在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 268
七、结语 268
第二章 眼底检查及眼底照相 271
第一节 检眼镜检查 271
一、直接检眼镜检查法 272
二、间接检眼镜检查法 273
第二节 裂隙灯显微镜眼底检查法 275
一、裂隙灯显微镜的构造与原理 275
二、检查方法 275
第三节 眼底照相 277
一、历史 277
二、眼底照相机的原理 277
三、眼底照相机的结构 278
四、眼底照相机的操作方法 279
五、标准眼底像拍摄顺序 279
六、操作注意事项 280
第四节 激光扫描检眼镜 280
一、原理 280
二、特点 280
第三章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282
第一节 发展史 282
一、第一代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 283
二、第二代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 283
三、第三代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 283
第二节 成像原理 283
第三节 仪器和操作方法 284
一、仪器准备 284
二、患者准备 284
三、选择注视性质 285
四、选择扫描模式 285
五、扫描参数调节 285
六、获取及保存图像 285
七、图像分析 285
八、图像储存和打印 285
第四节 正常眼底结构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图像 285
第五节 黄斑部异常结构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图像分析 286
一、视网膜形态学改变 286
二、反射性改变 286
三、视网膜厚度改变 287
第六节 适应证 287
第七节 在脉络膜新生血管诊疗中的应用 287
一、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288
二、监测疗效 292
第八节 进展及展望 294
一、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294
二、超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294
三、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294
四、其他 294
第四章 眼底血管造影术 297
第一节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297
一、发展历史 297
二、荧光素钠理化特性 297
三、仪器设备 298
四、造影技术 299
五、正常眼底荧光图像 300
六、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正常过程 300
七、异常眼底荧光图像 302
八、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表现 303
第二节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 306
一、吲哚青绿理化特性 306
二、仪器设备 307
三、造影步骤 307
四、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的比较及影响因素 308
五、正常荧光形态 309
六、异常荧光形态 310
七、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形态 311
第五章 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 315
第一节 原理及检查方法 315
一、基本原理 316
二、检查方法 318
第二节 在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320
一、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320
二、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322
三、病理性近视并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323
四、其他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 324
第三节 应用展望 324
第四节 结语 324
第六章 其他检查 326
第一节 微视野检查 326
一、概述 326
二、工作原理 326
三、操作技术 327
四、临床应用 327
五、结语 329
第二节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 329
一、概述 329
二、原理 329
三、临床应用 330
四、结语 332
第三节 视网膜厚度分析仪 332
一、概述 332
二、原理 333
三、临床应用 334
四、结语 335
第四篇 临床治疗篇 339
第一章 药物治疗 339
第一节 抗氧化剂及锌制剂 339
一、氧化损伤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339
二、作用机制 339
三、治疗进展 340
第二节 糖皮质激素 341
一、概述 341
二、临床应用 342
三、作用机制 344
四、并发症或存在的问题 347
五、小结和展望 348
第三节 临床药物研制进展 349
一、选择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 349
二、非选择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 352
三、非选择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抗癌药物Bevacizumab 355
四、血管抑制性激素 357
五、其他在研药物 360
第四节 眼内缓释给药研究 360
一、概述 360
二、眼内缓释给药系统 361
三、靶向给药 366
四、结语 366
第二章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376
第一节 概论 376
一、光凝术简史 376
二、激光概述 377
三、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378
四、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技术 379
五、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的主要适应证 381
第二节 激光光凝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 382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382
二、技术方法 383
三、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 384
四、存在问题及展望 385
五、结语 386
第三节 激光光凝滋养血管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 386
一、适应证 386
二、技术方法 387
三、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 388
四、存在问题 388
五、结语 389
第三章 经瞳孔温热疗法 392
第一节 概述 392
第二节 原理和特点 392
一、原理 392
二、特点 392
第三节 操作技术及注意事项 393
一、治疗前准备 393
二、治疗中注意事项 393
三、治疗后的观察 394
第四节 在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中的应用 394
一、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 394
二、治疗病理性近视伴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398
三、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398
第五节 不良反应及其应对策略 399
一、黄斑梗塞 399
二、视网膜损害 399
三、其他 400
第六节 结语 400
第四章 光动力疗法 402
第一节 历史和现状 402
第二节 作用机制 403
一、化学机制 403
二、生物机制 403
第三节 光动力疗法的激发光源 404
一、非相干光 404
二、激光 404
第四节 光敏剂 405
一、简介 405
二、眼科常用光敏剂 406
第五节 临床应用 407
一、恶性肿瘤的治疗 407
二、非肿瘤性疾病的治疗 408
第六节 在眼科学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408
一、新生血管性疾病 408
二、眼内良性肿瘤 409
三、眼内恶性肿瘤 410
四、其他疾病 411
第七节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动力疗法 411
一、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光动力治疗 411
二、其他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光动力治疗 411
三、相关的Ⅲ期以上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412
四、治疗指南 417
五、治疗过程 418
第九节 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419
一、眼部并发症 419
二、全身不良反应 421
第十节 护理 421
一、治疗配合 421
二、护理 424
三、健康指导 425
第五章 放射疗法 431
第一节 外放射疗法 431
一、治疗基础 432
二、方法及方案 432
三、适应证和禁忌证 432
四、临床效果 432
五、副作用 433
第二节 敷贴疗法 433
一、治疗基础 433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433
三、临床效果 434
四、副作用 434
第三节 结语 434
第六章 黄斑部视网膜下手术 438
第一节 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取出术及色素上皮移植术 438
一、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取出术 438
二、色素上皮移植术 440
第二节 黄斑转位术 443
一、手术方法 443
二、疗效及影响因素 444
三、并发症 445
第三节 黄斑下出血移位术 446
一、方法 446
二、疗效及影响因素 447
第四节 黄斑下手术临床试验 447
一、目的 447
二、方案 448
三、主要结果 448
四、结论 448
第七章 低视力康复及助视器应用 453
第一节 低视力诊断和检查 453
一、历史回顾 453
二、低视力诊断标准 453
三、低视力的病因 454
四、低视力检查 454
第二节 低视力康复 456
一、低视力康复的意义 456
二、视力康复 456
第三节 助视器 457
一、概述 457
二、分类 457
三、助视器及其原理 458
第四节 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助视特点 460
第五节 结语 460
第五篇 相关疾病篇 465
第一章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465
第一节 概述 465
一、引言 465
二、命名 465
三、病理生理机制 466
第二节 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 466
一、在人群中的分布 466
二、危险因素 468
三、国内外部分发病率调查的数据 472
第三节 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473
一、萎缩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473
二、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474
第四节 自然病程及治疗进展 481
一、自然病程 481
二、治疗进展 483
第二章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495
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495
一、病因 495
二、发病机制 496
第二节 临床表现 496
一、症状 496
二、眼部体征 496
三、病程分期 496
四、病变分型 496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497
一、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497
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 497
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497
四、视觉电生理检查 499
五、视野检查 499
第四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499
一、诊断 499
二、鉴别诊断 499
第五节 治疗 500
一、药物治疗 500
二、激光治疗 500
三、手术治疗 503
第六节 预后 503
第三章 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 505
第一节 临床特征 505
一、发生率 505
二、症状和眼底改变 505
三、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506
四、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 506
五、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506
六、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分类和临床意义 508
第二节 脉络膜新生血管与漆裂纹样病变的关系 508
一、漆裂纹样病变的病理性质 508
二、漆裂纹样病变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508
三、漆裂纹样病变的临床特点 508
四、脉络膜新生血管与漆裂纹样病变的关系 509
第三节 预后和转归 509
第四节 治疗 510
一、光动力疗法 510
二、经瞳孔温热疗法 513
三、视网膜下手术 514
四、黄斑转位术 515
五、玻璃体腔内注射长效糖皮质激素 515
六、激光光凝术 515
第四章 血管样条纹 520
第一节 临床表现 520
一、眼底表现 520
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521
三、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 522
四、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523
五、临床分期 523
六、全身表现 523
第二节 组织病理学改变 525
第三节 自然病程 525
第四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525
一、诊断 525
二、鉴别诊断 526
第五节 治疗 526
一、光动力治疗 526
二、吲哚青绿介导的光栓疗法 526
三、放射疗法 527
四、经瞳孔温热疗法 527
五、激光光凝术 527
六、手术治疗 527
第五章 眼组织胞浆菌病综合征 529
第一节 流行病学 529
第二节 病因、病理生理学和发病机制 530
一、病因 530
二、病理生理学 530
三、发病机制 530
第三节 临床表现 531
一、眼部表现 531
二、全身表现 532
第四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533
一、诊断 533
二、鉴别诊断 534
第五节 治疗 535
一、药物治疗 535
二、光动力疗法 535
三、激光光凝术 536
四、黄斑下手术 536
五、玻璃体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 536
六、其他 536
第六节 预后 538
第七节 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538
第六章 外伤性和医源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541
第一节 外伤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541
一、脉络膜破裂伤 541
二、激光意外伤 547
第二节 医源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548
一、治疗性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548
二、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549
三、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血管吻合术 550
四、屈光手术 550
五、眼部手术相关操作 552
第三节 结语 554
第七章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557
第一节 发病特征 557
一、年龄 558
二、性别 558
三、种族 558
四、单/双眼分布 558
第二节 病理改变 558
第三节 临床表现 559
一、症状 559
二、眼底表现 559
三、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560
四、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 560
五、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562
六、视力 562
七、自然病程 562
第四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563
一、诊断 563
二、鉴别诊断 563
第五节 治疗 564
一、保守治疗 564
二、激光治疗 564
三、手术治疗 566
第六节 结语 566
第八章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 570
第一节 概念 570
第二节 名称演变 570
第三节 发病机制 572
第四节 临床表现 572
一、Ⅰ期 572
二、Ⅱ期 573
三、Ⅲ期 574
第五节 鉴别诊断 575
一、特发性黄斑旁中心凹毛细血管扩张症 575
二、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575
三、典型性与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575
第六节 治疗 575
一、激光治疗 576
二、手术疗法 577
三、联合疗法 577
第九章 其他少见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 583
第一节 遗传性黄斑营养不良 583
一、Stargardt病 583
二、Best病 585
三、遗传性黄斑营养不良与脉络膜新生血管 587
第二节 视盘玻璃膜疣 588
一、概述 588
二、视盘玻璃膜疣与脉络膜新生血管 590
第三节 葡萄膜炎与脉络膜新生血管 592
一、多灶性脉络膜炎 592
二、类肉瘤病性葡萄膜炎 599
三、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 600
四、匐行性脉络膜炎 600
五、弓形体病 601
六、交感性眼炎 602
七、葡萄膜炎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 602
第四节 脉络膜骨瘤 603
一、病因 603
二、病理学 603
三、临床表现 603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607
五、病程进展 607
六、治疗 607
第五节 脉络膜缺损 609
一、病因 609
二、病理学改变 609
三、临床表现 609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610
五、脉络膜缺损与脉络膜新生血管 610
六、治疗 613
第六节 继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614
一、视网膜脉络膜疾病 614
二、视神经疾病 625
三、其他疾病 628
附录 常用缩略语表 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