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一个新型组织传入中国 1
第一章 丁字桥108号 5
中国的“乔·曼库在哪里” 7
五人小组的“早产婴儿” 11
迟到的可行性报告 15
这里惊动联合国 17
第一批“小鸡”破壳而出 20
第二章 摸着石头过河 24
民间投资,中国第一套特大型管理丛书在这里孵化出巢 25
自创技术基地,创业者提出“技术银行”的设想 28
“企业组合”创新,盘活民营资本 29
苦涩的兼并之路 34
扶植“武汉造”,探索中国民族科技产品新路 36
1991年,“中心”变更年 38
第三章 成长的烦恼 40
1993年,“五人小组”只剩下一人 41
1993—1995年大事记 44
在离开孵化器的日子里 44
1995年,龚伟回归 49
重塑“东创”孵化器 51
第四章 咱们孵“洋鸡” 57
海外学艺 58
第一个新加坡博士进入创业园 65
女博士,从加拿大归来 70
英国博士,在孵化中成长 73
加快创建国际孵化器的步伐 76
第五章 走向SBI 81
一不小心,走上了股份制 82
400家企业同一条街 87
中国第一条创业街为何产生在武汉 95
SBI不是做概念,而是“孵化升级版” 98
《东湖宣言》 101
第六章 催生财富 108
到高校去招“预孵生” 109
收编院所的“创业者” 117
把“游击队”整编成“正规军” 120
在赛场上寻找“良种” 128
创业是一种甜蜜的痛苦 131
第七章 收获在“孵”外 132
两次孵化,最终成为“激光”领袖 133
“三特”成为“索道之王” 138
陈卓宁在“孵化”中“开目” 140
“国测”创富从孵化开始 143
“凯迪”,孵化企业第一股 146
“凡谷”里闪耀着不凡之光 151
第八章 “孵”想大突破 154
女大当嫁,企业大了也是如此 157
将华北一个成品孵化器收入囊中 159
在华东木渎古镇征地103亩 162
西南玩“水”,华南卖“芯”,中部孵“车” 166
异地孵化,要的是“旋涡效应” 167
将孵化企业进行到底 169
附录一 创业情——我与东湖创业中心 171
附录二 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大事记 219
附录三 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毕业企业名录(520家) 231
附录四 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在孵企业名录(360家)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