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前言 1
上篇 田野工作 3
第一章 枧槽民族乡 3
第一节 何谓“枧槽” 3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 7
第三节 沿革与建制 12
第四节 人口问题 17
第二章 自称高山苗(蒙毕)的苗人 20
第一节 “先祖自湖广来” 20
第二节 自称与他称 26
第三节 民族之间 27
第四节 居住方式 31
第五节 日常生活 53
第六节 村寨及其人际关系 60
第三章 物质文化——传统生计与流变 68
第一节 历史的遗存——采集和狩猎 68
第二节 种“田”栽“土” 71
第三节 传统农业工具 79
第四节 副业 89
第五节 商贸交通 94
第六节 传统分工引出的话题 98
第七节 关于土地的话语 101
第四章 精神文化——民族艺术与节日 105
第一节 心灵之声 106
第二节 节日是记忆之痕 124
第三节 “七彩衣” 130
第五章 社会组织——婚姻家庭与家族 140
第一节 婚姻“潜规则” 140
第二节 小家庭和大家庭 159
第三节 亲属称谓规律及术语 166
第四节 苗人的家族 167
第六章 信仰方式——神祖巫术与宗教 176
第一节 神鬼及祖先崇拜 178
第二节 西方宗教的传播 195
第三节 巫术和它的手段 203
第七章 教育模式——传统承继与互动 211
第一节 传统教育和学校教育 212
第二节 有基督教色彩的启蒙教育 217
第三节 解放前的民族教育 220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高寒山区民族教育的前进与曲折 224
下篇 理论探索 233
第八章 川滇黔民族散杂区民族文化的考察 233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视野 233
第二节 文献资料的归纳与分析 240
第三节 我的田野 246
第九章 枧槽高山苗民族文化因子及其链接 253
第一节 山地文化 253
第二节 竹崇拜与芦笙文化 256
第三节 服饰文化及其变迁 262
第四节 家族文化 269
第五节 巫觋文化 272
第六节 “捞谙”文化 274
第七节 酒文化 277
第十章 散杂区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280
第一节 构建民族散杂区社会文化变迁理论的框架 280
第二节 民族文化互动理论的提出 285
第三节 现实话语——理论研究的意义 287
附录一 292
附录二 310
附录三 315
附录四 318
参考文献 339
后记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