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什么是家庭暴力 1
第一节 家庭暴力的概念 3
第二节 家庭暴力的形式 6
一、身体暴力 6
二、精神暴力 6
三、性暴力 10
四、经济控制 10
第三节 家庭暴力的特点 12
一、普遍性 12
二、隐蔽性 13
三、长期性和反复性 13
四、形式和后果多重性 13
五、缺乏救助性 13
第二章 家庭暴力常见误区 15
第一节 总体认识上的误区 17
一、家庭暴力是妇女问题 17
二、家庭暴力是家庭琐事,没什么严重后果 17
三、家庭暴力属于个人隐私 19
四、精神暴力不能算是家庭暴力,它没有伤害后果 20
五、知识分子家庭没有家庭暴力 20
六、“打是亲,骂是爱” 22
第二节 关于家庭暴力施暴人的误区 22
一、看上去彬彬有礼的男人不会打妻子 23
二、生来脾气暴躁 23
三、喝多了,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24
四、压力过大 25
五、心理不正常 26
六、自己从小就是被打大的 27
第三节 关于家庭暴力受暴人的误区 27
一、挨打是因为素质低 27
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28
三、法律不会保护自己 30
四、太软弱 32
五、愿意挨打,否则会离开他 33
第四节 关于家庭暴力对孩子影响的误区 33
一、只要不让孩子看见,就不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33
二、孩子需要一个完整家庭 33
第三章 施暴人 35
第一节 施暴人类型 36
一、普通型 36
二、两副面孔型 37
三、“疯狗”型 37
第二节 如何辨别施暴人 40
一、严重的男尊女卑的性别规范 40
二、极度嫉妒 40
三、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42
四、在人前自虐或自杀 44
五、总是推卸施暴责任 48
六、自我中心 50
七、屡悔屡犯 50
八、心理不平衡 54
九、出生于暴力家庭 54
十、人际交往不良 57
第三节 他为什么打她 57
一、习得 58
二、认知 58
三、获益 59
四、体力优势 60
第四章 受暴人 61
第一节 她受暴后通常经历的几个阶段 62
一、淡化/否认阶段 62
二、自责阶段 63
三、求助阶段 63
四、反复阶段 63
第二节 她为什么不离开 63
一、客观上的原因 64
二、心理上的原因 80
第三节 家庭暴力对她的伤害 86
一、身体上的伤害 87
二、心理上的伤害 88
第四节 以暴制暴 95
一、共同的经历 105
二、不同的刑期 106
第五章 家庭暴力关系中的孩子 109
一、自卑 111
二、内疚和焦虑 111
三、愤怒 113
四、学会撒谎 114
五、人际交往不良 115
六、学业不佳 117
七、习得暴力 117
第六章 你该怎么办 119
第一节 写给愿意真正改变自己的施暴者 120
一、测试自己的施暴倾向 122
二、为自己的施暴行为进行内归因 122
三、学会建设性沟通方式 123
四、共情 124
五、学会爱自己 124
六、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125
七、如果她选择离开,感谢她 125
第二节 写给家庭暴力中的受暴者 127
一、自我救助途径 128
二、法律救济途径 143
三、应避免采取的途径 169
四、开始新生活 179
第三节 写给暴力关系中的孩子 183
第四节 写给助人者 184
一、绝不责备受害人 184
二、保密 184
三、平等 184
四、信任 185
五、尊重 185
六、授人以渔 189
七、自我保护 191
第七章 家庭暴力问题研究相关理论 193
第一节 心理学理论 194
一、关于侵犯的社会学习理论 194
二、社会交换理论 196
三、挫折——攻击理论 197
四、受虐妇女综合征 198
五、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203
第二节 女性主义法学理论 206
一、对父权制的批判 206
二、公/私二分法 207
三、排除法则 208
四、人权视角 209
五、社会性别视角 210
第三节 犯罪被害人学理论 213
附录 国际上反对家庭暴力的起源和发展 215
参考资料 221
后记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