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
二、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 2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4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4
五、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6
上篇 诊法 7
第一章 望诊 7
第一节 整体望诊 8
一、望神 8
二、望色 12
附一:望色十法(阅读材料) 16
三、望形体 17
四、望姿态 19
第二节 局部望诊 21
一、望头面 22
二、望五官 24
三、望躯体 32
四、望四肢 36
五、望二阴 38
六、望皮肤 40
七、望小儿食指络脉 43
第三节 舌诊 45
一、舌诊概况 45
二、望舌质 50
三、望舌苔 57
四、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 62
附二:危重舌象的诊法(阅读材料) 65
第四节 望排出物 66
一、望痰涎 66
二、望呕吐物 67
三、望二便 67
第二章 闻诊 70
第一节 听声音 70
一、声音 70
二、语言 72
三、呼吸 73
四、咳嗽 74
五、呕吐 74
六、嗳气 74
七、呃逆 75
八、肠鸣 75
第二节 嗅气味 75
一、病体气味 76
二、病室气味 77
第三章 问诊 78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和方法 78
一、问诊的意义 78
二、问诊的方法 79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80
一、一般情况 80
二、主诉 80
三、现病史 81
四、既往史 82
五、个人生活史 82
六、家族史 83
第三节 问现在症 83
一、问寒热 83
二、问汗 87
三、问疼痛 90
四、问耳目 96
五、问头身胸腹 97
六、问睡眠 100
七、问饮食口味 102
八、问二便 106
九、问经带胎产 110
第四章 切诊 114
第一节 脉诊 114
一、脉诊概述 114
二、正常脉象 118
三、病理脉象 120
四、脉诊的临床意义及脉症从舍 130
第二节 按诊 132
一、按诊概述 132
二、按诊内容 133
中篇 辨证 137
第五章 八纲辨证 137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候 138
一、表里辨证 138
附三:半表半里证 139
二、寒热辨证 140
三、虚实辨证 141
四、阴阳辨证 143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45
一、证候相兼 145
二、证候错杂 146
三、证候真假 146
四、证候转化 149
第三节 八纲辨证的意义 151
第六章 气血津液辨证 152
第一节 气血辨证 152
一、气病辨证 152
二、血病辨证 155
三、气血同病辨证 158
第二节 津液病辨证 160
一、津液不足证 161
二、水液停聚证 161
第七章 脏腑辨证 165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166
一、心气虚证 166
二、心阳虚证 167
三、心阳虚脱证 167
四、心血虚证 167
五、心阴虚证 168
六、心火亢盛证 168
七、心脉痹阻证 169
八、痰蒙心神证 169
九、痰火扰心证 170
十、瘀阻脑络证 171
十一、小肠实热证 171
十二、虫积肠道证 171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172
一、肺气虚证 172
二、肺阴虚证 173
三、风寒犯肺证 173
四、风热犯肺证 173
五、燥邪犯肺证 174
六、寒痰阻肺证 174
七、肺热炽盛证 175
八、痰热壅肺证 175
九、饮停胸胁证 176
十、风水相搏证 176
十一、肠燥津亏证 176
十二、肠热腑实证 177
十三、大肠湿热证 177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178
一、脾气虚证 178
二、脾阳虚证 179
三、脾虚气陷证 179
四、脾不统血证 180
五、寒湿困脾证 180
六、湿热蕴脾证 181
七、胃气虚证 182
八、胃阳虚证 182
九、胃阴虚证 183
十、寒滞胃肠证 183
十一、胃肠气滞证 184
十二、胃火炽盛证 184
十三、饮留胃肠证 185
十四、食滞胃肠证 185
第四节 肝与胆病辨证 185
一、肝血虚证 186
二、肝阴虚证 186
三、肝阳上亢证 187
四、肝风内动证 187
五、肝郁气滞证 189
六、寒滞肝脉证 190
七、肝火炽盛证 190
八、肝胆湿热证 191
九、胆郁痰扰证 191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192
一、肾阳虚证 192
二、肾虚水泛证 193
三、肾阴虚证 193
四、肾精不足证 194
五、肾气不固证 195
六、膀胱湿热证 195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196
一、心肺气虚证 196
二、心脾两虚证 196
三、心肝血虚证 197
四、心肾不交证 197
五、心肾阳虚证 198
六、肺脾气虚证 198
七、肺肾气虚证 199
八、肺肾阴虚证 199
九、脾肾阳虚证 200
十、肝肾阴虚证 200
十一、肝脾不调证 201
十二、肝胃不和证 201
十三、肝火犯肺证 202
第八章 其他辨证方法 203
第一节 病因辨证 203
一、六淫辨证 203
二、七情辨证 206
三、饮食劳逸辨证 208
第二节 六经辨证 209
一、太阳病证 210
二、阳明病证 211
三、少阳病证 211
四、太阴病证 212
五、少阴病证 212
六、厥阴病证 213
七、六经病证的传变 213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 214
一、卫分证 214
二、气分证 214
三、营分证 215
四、血分证 215
五、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216
第四节 三焦辨证 216
一、上焦病证 217
二、中焦病证 217
三、下焦病证 218
四、三焦病证的传变 218
下篇 诊断综合运用 219
第九章 诊断思路与方法 219
第一节 诊断思维的一般方法 219
一、常用的诊断思维方法 219
二、诊断的思维线索 221
第二节 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 225
一、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25
二、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225
三、病情资料的一致性程度 226
四、病情资料的主次 227
五、病情资料的属性 228
第三节 主症诊断思路 230
一、主症的诊断意义 230
二、确定主症的方法 231
三、围绕主症进行询查 232
四、围绕主症进行辨证 233
第四节 证候诊断思路 234
一、辨证诸法的关系与特点 234
二、辨证的统一体系 235
三、证候诊断的要求 238
第五节 疾病诊断思路 240
一、疾病的概念 240
二、疾病诊断的意义 242
三、疾病诊断的一般途径 243
四、正确对待中医病名 245
第十章 病案书写 247
第一节 病案的内容和要求 248
一、中医病案书写通则 248
二、中医病案书写的重点内容 250
第二节 中医病案书写格式 253
一、住院病案 253
二、门诊病案 260
三、急诊病案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