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义禄著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309052153
  • 页数:36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理想人格的视野,对儒家的圣人、君子、成人、大丈夫、豪杰、醇儒等作了全面详尽的分析。

绪论 1

第一章 多层面的儒家理想人格范型(上) 17

第一节 内圣外王(圣人) 18

(一)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 18

(二)孟子“为善必有王者”与荀子“尽伦尽制”的“圣王” 20

(三)内圣外王之道 22

第二节 《大学》的人格哲学:“修齐治平” 27

(一)修身为本 28

(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29

(三)齐家、治国、平天下 32

(四)帝王之学及其余波 35

第三节 君子理想 39

(一)“君子”概念的演变 40

(二)君子与小人:义与利、荣与辱 41

(三)安贫乐道 45

(四)自强不息 51

第二章 多层面的儒家理想人格范型(下) 57

第一节 成人之道 57

(一)孔子对真、善、美全面发展原则的揭示 57

(二)荀子的“全”、“粹”、“美”一统的“成人” 61

(三)王夫之的“继善成性”与“身成性成” 64

第二节 圣贤气象 69

(一)内圣超越外王 69

(二)二程的“圣贤气象”与“孔颜乐处” 72

(三)朱熹的“醇儒之道自律” 75

第三节 豪杰精神 80

(一)自我批判时代的来临 81

(二)对“经纬天地,建功立业”豪杰的呼唤 83

(三)“扶危定倾,身任天下”的时代使命感 88

第三章 以依附、顺从为主的儒家女性理想人格的设计 93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男女关系的消长 93

第二节 卑弱、顺从与阳尊阴卑的定位凝固论 100

第三节 从一而终的贞节观与对女性人格的蹂躏 109

第四节 人格摧残在肉体形象上的折射:缠足与养瘦马 119

第四章 儒家理想人格学说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特征 128

第一节 制约儒家理想人格学说的价值观念 128

(一)人贵在“有义” 128

(二)德性主体的高扬与知性主体的漠视 133

(三)沦为道德人格附庸的审美主体 139

第二节 平等色彩的理想人格 144

(一)人皆可以为尧舜禹 144

(二)圣人不越“人伦日用之常” 148

第三节 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 155

(一)与天地合其德的圣人 155

(二)能致诚尽性的圣人 159

第五章 兼济与独善:士大夫对儒家理想人格的模式化认同 168

第一节 士大夫的众趋人格与人生哲学 169

(一)“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有机组合 169

(二)由忧患意识而来的济世精神与隐逸之风 177

第二节 个案研究之一:陶渊明 182

(一)“大济苍生”与“击壤自欢”的相辅相成 182

(二)出仕与归隐的绵延同一 186

第三节 个案研究之二:白居易 190

(一)“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自白 190

(二)中隐:士大夫与皇权恒常冲突的衍生物 194

(三)诗文创作与人格理想的同步耦合 197

第四节 个案研究之三:王禹偁 200

(一)“行道利民”的人格意识 200

(二)“士之穷达必形于歌咏、文词” 206

第六章 圣人崇拜与圣人史观 210

第一节 圣人崇拜的由来、发展及其政治、文化意蕴 211

(一)先秦诸子对一统天下的圣人的渴望 211

(二)“弘我王化”:封建帝王与圣人崇拜 215

(三)以圣人崇拜为核心的“道统”与“治统”的合一 217

(四)知识阶层的尊孔崇圣活动 223

第二节 别具一格的《易传》圣人史观 228

(一)社会历史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主宰者 228

(二)韩愈对《易传》圣人史观的继承 234

第三节 格君心:宋明理学对圣人史观的新发展 235

(一)力倡君主“心术”决定论的朱熹 235

(二)身体力行“立君志”的程颐 238

(三)以“慎独”格君心之非的刘宗周 240

(四)“格君心”说的理论剖析 245

第七章 儒家理想人格学说的社会文化效应 249

第一节 思维方式上的“经学态度” 249

(一)社会文化效应 249

(二)“独尊儒术”与“经学态度”的奠定 250

(三)“守一先生之言”的独断论 255

(四)“经学态度”与明清文化专制主义 258

第二节 儒家化、伦理化的中华法系 262

(一)经义断狱与原心定罪 263

(二)具有权威主义品性的礼 267

(三)以礼入律 271

(四)“一准乎礼”的唐律 277

第三节 人伦道德价值的泛化 283

(一)由重德轻智到蒙昧主义 284

(二)从中西文化比较看人体造型艺术的冷落 296

第八章 儒家的生死观与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307

第一节 儒家对生死的沉思 307

(一)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死观 307

(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殉道观 311

(三)“善养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313

第二节 伸张正义的象征 319

(一)“生以理全,死与义合”的东汉士人 319

(二)“冷风热血,洗涤乾坤”的东林党人 325

第三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32

(一)“正气未亡人未息” 333

(二)“精神入汗青” 340

(三)近现代志士仁人的回响 345

参考文献 355

后记 361

再版后记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