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石莹,赵昊鲁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05865889
  • 页数:26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现代西方产权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中有益的方面,结合实际,力图构建起一个有关中国农材土地制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第一章 绪论 1

理论篇 11

第二章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概述 11

第一节 农村土地制度的特殊性 12

一、农村土地制度体现了人类社会技术条件与自然的结合 13

二、农村土地制度广泛体现了不同的经济传统 14

三、农村土地制度是现代经济系统的基础 16

四、农村土地制度与政治活动有密切联系 18

第二节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特点 19

一、产权的分割性 20

二、产权的模糊性 22

三、产权约束的非制度性 23

四、土地利益集团的斗争性 24

五、国家的产权控制性 26

第三节 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分析的理论框架 27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概述 30

第一节 所有权理论 31

一、所有权的概念 31

二、所有权的基础是经济关系 33

三、所有权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33

四、所有权的权利构成(产权构成) 35

五、产权构成的变化与制度变迁 38

第二节 土地所有权理论 43

一、土地的经济特殊性 43

二、社会关系的土地所有权 45

三、土地产权构成 48

四、关于土地支配权问题的讨论 50

五、产权构成算式 54

六、土地所有制形式 57

第三节 地租理论 61

一、地租的定义 61

二、绝对地租理论 63

三、级差地租理论 65

四、地租与土地制度的关系 68

第四节 土地改革理论 71

一、土地改革的原因 72

二、土地改革的方式 75

三、土地改革的方向 77

第五节 东方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观点 78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概述 78

二、国有制的土地制度 81

三、村社制度对土地制度的影响 84

第四章 西方现代产权和制度变迁理论的评价与借鉴 86

第一节 倾向私有制的产权定义 87

一、以“平等契约”为基础的产权定义 87

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产权作用分析 90

第二节 个人主义的产权的产生机制 93

一、忽略阶级斗争的国家界定学说 93

二、忽略不平等性的交易费用学说 96

三、忽略有限自由的合理预期学说 98

第三节 西方产权理论的产权制度变迁机制 100

一、西方经济学中一般制度变迁的观点 100

二、带有阶级色彩的集团行动理论 102

三、带有生产力色彩的技术变迁理论 106

四、神秘化的意识形态 108

第四节 西方现代产权理论以及制度变迁理论的借鉴意义 110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下地权的交易费用问题 111

二、技术进步与土地产权变迁的关系 112

三、阶级斗争当中的利益集团细化 114

四、马克思主义土地所有权分离理论的分析框架 115

历史篇 119

第五章 产权分割模式下的中国传统土地制度变迁历史 119

第一节 中国传统土地制度“三位一体”的产权分割模式 120

一、国家—社会中层—农民的纵向产权分割结构 120

二、社会中层实际占有的横向产权构成 123

三、国家终极所有权的经济分析 125

四、农民使用权的经济分析 127

五、社会中层占有权的经济分析 132

六、三权分立的模糊性与产权集中趋势的矛盾 134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国有产权分割模式 134

一、天子—诸侯—农夫时期的产权关系(西周—春秋前期) 135

二、诸侯—农夫时期的产权争夺战(春秋战国时期) 139

第三节 秦汉至五代的过渡产权分割模式 142

一、早期:“朝廷—门阀士族—农户”的产权模式 142

二、晚期:士族的衰落与朝廷—农户模式的加强 145

三、对秦汉至五代过渡产权模式的评析 148

第四节 宋以后至明清的私有产权分割模式 149

一、朝廷—中小地主—佃农的产权关系 149

二、传统土地制度模式的优势、缺陷评价 154

第六章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历史 156

第一节 中国二元经济演变概述 156

一、二元经济分析 156

二、中国二元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162

第二节 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土地制度的产权分割变迁 167

一、晚清中央政权的控制权下降与产权向社会中层纵向集中的趋势(1840~1911年) 167

二、民国时期中央政权缺位下的产权横向争夺(1911~1949年) 175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控制权的恢复与社会中层缺失状态下的产权模式分析(1949~1978年) 180

第三节 二元经济对农村土地制度的影响分析 188

一、商品经济和市场化的压力 188

二、工业化的压力 190

三、城市化的压力 191

第七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与理论发展 194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土地政策变革 195

一、第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1978~1984年) 196

二、第二阶段:家庭联产承包制由稳定发展转向动摇(1985~1988年) 198

三、第三阶段: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动摇、磨合(1989~1991年) 200

四、第四阶段: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尝试(1992~1996年) 201

五、第五阶段:农民土地使用权的深化(1997年至今) 202

第二节 农村土地政策变革的背景分析 205

一、国际环境变化 205

二、宏观经济环境变化 207

三、社会阶层变化 211

第三节 历次农村土地政策变革的实绩分析 214

一、农业经济实绩和农地制度矛盾 214

二、农民收入变化的分析 217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后地方政府与村社集体身份的变化 218

一、地方政府的代理权和村社集体的占有权 218

二、地方政府占有权的形成和村社集体对地方政府的依附 219

三、地方政府土地占有权对农地制度变迁的影响 221

四、“三位一体”模式的重新形成 222

第五节 农村土地制度理论新学说的发展 223

一、土地集体所有模式的农村土地制度学说 224

二、土地国有模式的农村土地制度学说 227

讨论篇 233

第八章 对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的讨论及未来展望 23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与中国农地史 233

一、传统农地史所体现出的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的一般原理 234

二、自然禀赋、生产方式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的传统农地史的相对特殊性 236

三、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对中国近代土地革命的贡献 238

四、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对新中国农地制度的贡献 23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实践偏差 240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分析评价 241

二、现阶段农民的土地权问题 243

第三节 从劳动积极性视角看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245

一、劳动积极性在传统土地制度中的意义 246

二、劳动积极性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247

三、劳动积极性与土地生产率的关系 248

第四节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未来展望 250

一、马克思主义、现代经济与中国土地传统的结合 250

二、国有永佃与土地合作模式假设 253

参考文献 258

后记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