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会学在中国 西方文化与本土资源》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汤唯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030197948
  • 页数:310 页
图书介绍:法社会学是西方法学中独占鳌头的法学流派,于20世纪初叶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法学思潮有重大影响。这一学派,以活法、民间法、非正式法、多元规则、自发秩序、社会控制、操作功能、法律实效等观念为核心,影响着现代法哲学发展,成为观察中国法学发展脉络的一条路径。《法社会学在中国:西方文化与本土资源》,是从西方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证对比的角度,分析法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源流、学术风格、内涵形式、价值功能、特色原理与发展趋向,主旨在于为中国法律文化本土资源的研究提供学理上的深厚积淀,架起一座西方法学通向中国法学、传统法学通向现代法学、理论法学通向社会实践的桥梁。

第一编 原汁主义:西方法社会学的历史源流与思想特征第一章 大师建大桥——西方法社会学的纵向脉络 3

一、西方法社会学之孕育(19世纪末) 4

二、西方法社会学之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9

三、西方法社会学之异端(20世纪30~60年代) 13

四、西方法社会学之成熟(20世纪60年代以后) 15

第二章 大桥通大路——西方法社会学的基本内涵 21

一、与众不同: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1

二、法的概念:非国家法、习惯法、活法 23

三、结构主义:法社会学的理论基石 29

四、法的作用:法律的功能主义学说 35

五、纵横视野:法社会学的价值观念 40

六、取各家之长:多元综合的方法论 44

第二编 西学东进:法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与演化历程第三章 迈步从头越——奠基时期的法社会学(20世纪初~40年代末) 51

一、阅史数家珍:中华民国时期法社会学研究之状况 51

二、点滴汇河流:中华民国时期法社会学研究的成果 55

三、睁眼看世界:中华民国时期法社会学研究的内容 62

四、评说任心智:中华民国时期法社会学研究的特色 71

第四章 断流实可惜——中断时期的法社会学(20世纪50~80年代) 78

一、意识形态:中断时期的法学指导思想 78

二、时代命运:中断时期的法制社会实践 89

第五章 吾人当自行——发展时期的法社会学(20世纪80年代至现在) 96

一、近点观察:当代法社会学专题研讨之风再度兴起 96

二、人杰地灵:当代法社会学研究中的法学大家 103

三、思想空间:当代法社会学论著所涉及的主要领域 109

第三编 中国问题:中国法社会学的特色论题与特色原理第六章 也论主义——中国的法哲学基本问题 131

一、首要论题:关于法社会学学科地位之承认 131

二、观点罗列:关于法律概念的法社会学原理 136

三、深层分析:关于法律价值的法社会学原理 140

四、简单构造:关于法律功能的法社会学原理 148

第七章 半壁江山——中国的习惯法与民间法问题 154

一、悄然变化:习惯法与民间法的法社会学语境 154

二、学理思考:习惯法与民间法的社会性质分析 159

三、现代难题:习惯法、民间法与国家法相互关系探讨 166

第八章 精彩博弈——中国的法律文化及法治建构问题 174

一、扩张主题:通向法律文化研究领域 174

二、评价历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透析 178

三、现代国情:关于本土化问题的争论 185

四、异域文化:法律西方化及其评价 192

五、两难选择:中国法制现代化道路 197

第九章 热门领域——中国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问题 201

一、基本立论: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制度 201

二、核心话题: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 206

三、社会自治:激发社会自身的活力 211

四、公法观念:国家权力的存在必要和社会制约 217

第十章 走近现实——中国的法律运行与部门法改革问题 223

一、视角转换:从原理研究到应用研究 223

二、活法原理:司法中体现的法社会学精神 226

三、私法领域:民商法的社会化足迹 236

四、朦胧之见:刑法社会学初探 244

第四编 说长论短:对法社会学原理的基本定位与基本评价第十一章 路是宽的——法社会学原理的优点与优势 253

一、敞开思路:泛泛而论的评价 253

二、辨析主流:法社会学学术特点的归纳 257

三、横向竞争:法社会学派与其他法学派别的对比 261

四、本书立场:客观地看待法社会学 265

第十二章 道是窄的——法社会学原理的缺点与不足 270

一、对法社会学研究缺陷的质疑 270

二、对法社会学法概念和法原理本身的质疑 278

第十三章 渴望创新——法学思想的纵横比较与趋向前瞻 288

一、倾向透视:中国法学思潮的最初分野和基本属性 288

二、殊途同归:法学思潮发展的现代启示和思路调整 295

三、微人轻言:笔者眼中的法学派别和法学思潮 299

参考文献 306

后记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