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起点 从“十五”主要指标位次变化看“十一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
  • 出版年份:2006
  • ISBN:9787536461284
  • 页数:16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对四川“十五”期间各项经济指标与全国各省区的经济指标做了统计分析。

第一篇 纵论“十五”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

(一)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2

(二)经济增速持续加快 6

(三)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7

(四)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8

(五)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0

(六)基础设施更加牢固 11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1

(八)生态环境成效显著 12

第二篇 比较“十五” 位次变化有喜有忧 13

(一)与计划目标比较,大部分指标圆满完成 13

1.总体目标基本实现 13

2.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两超 13

3.结构调整目标基本实现 13

4.科技教育目标完成略有差距 13

5.生态环境目标初步完成 14

6.人民生活超过预期目标 14

(二)与全国各省比较,位次变化喜忧参半 15

1.总体位次喜忧参半 15

2.经济总量位次基本稳定 16

3.经济增长速度位次起伏较大 18

4.经济效益位次靠后 19

5.经济结构位次基本稳定 20

6.生活水平位次有所下滑 21

7.基础设施位次下降明显 22

8.生态环境位次大幅上扬 22

9.社会发展位次稳步提升 23

第三篇 挑战“十一五” 八大问题不容忽视 26

(一)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性差 26

(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差 27

(三)固定资产投资总体水平偏低 28

1.投资总量相对不足 28

2.人均投资水平很低 28

3.基础设施投入仍显不足 29

4.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29

(四)工业整体水平落后 29

1.工业对国民经济支撑作用较弱 29

2.工业企业整体实力偏弱 29

3.工业与第一、第三产业协调性差 30

4.产业与产品结构层次较低 30

(五)“三农”问题依然严重 30

1.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条件差 30

2.村镇建设步伐缓慢,人居环境条件欠佳 31

3.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31

4.农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扩大 31

5.劳动力素质还不够高,思想观念亟需改变 31

(六)消费需求能力不足 32

1.消费率已处于历史最低点 32

2.消费需求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 33

3.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明显 33

(七)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34

1.四川能耗水平偏高 34

2.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34

(八)投资环境有待改善,思想观念有待更新 34

第四篇 展望“十一五” 再现发展黄金期 36

(一)国际大环境总体趋好 36

(二)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处在最好的时期 36

(三)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拓宽 37

(四)国家宏观政策倾斜支持 38

第五篇 立足“十一五” 历史新起点 39

(一)抓住历史机遇,积极推进四川经济跨越式发展 39

1.统一思想,因地制宜选准发展重点 39

2.更新观念,注重管理人才的选拔与重用 40

(二)以创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推进四川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0

1.转变观念,增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紧迫感 40

2.坚持以人为本,引领社会发展 41

3.树立全局观念,切实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41

4.更加突出公共服务 41

5.加强投资引导和调控力度 41

(三)以“重在共谋、路在协作”为原则,加快四川区域经济的发展 42

1.以五个经济区为重点,进行分类指导 42

2.加强成都经济平原圈的战略合作,增强对西部各省区的辐射能力 42

3.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 42

4.加强宏观指导,准确定位中心城市功能 43

5.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 43

(四)以“工业强省”为契机,加快工业化进程,推进四川经济的快速发展 43

1.抓好资源转化,打造资源深加工优势产业链 43

2.以扶持大型企业为重点,带动中小企业发展 44

3.抓好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带发展,形成良好的产业结构布局 44

4.积极推进集群产业企业进驻工业园区 45

5.抓好工业发展的节能降耗 45

(五)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纽带,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 45

1.全面完整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45

2.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 45

3.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46

4.把提高农民的素质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分重要的位置 46

5.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47

6.全面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 47

(六)以扩大内需为手段,采取积极措施,拓宽消费渠道,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47

1.标本兼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47

2.重视两个需求,拓展消费领域 48

3.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引导消费预期 48

4.积极调整消费政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48

(七)以产业西移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优化和培育四川特色产业 49

1.抓住“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49

2.充分利用各种合作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51

3.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51

(八)以优化市场环境为重点,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制 52

附录一 各省(市、区)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及排序 53

1-1 各省(市、区)行政区划(2005年底) 53

1-2 各省(市、区)耕地面积 54

1-3 各省(市、区)国内生产总值 55

1-4 各省(市、区)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56

1-5 各省(市、区)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57

1-6 各省(市、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58

1-7 各省(市、区)第一产业增加值 59

1-8 各省(市、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60

1-9 各省(市、区)第二产业增加值 61

1-10 各省(市、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62

1-11 各省(市、区)第三产业增加值 63

1-12 各省(市、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64

1-13 各省(市、区)年底总人口数 65

1-14 各省(市、区)自然增长率 66

1-15 各省(市、区)城镇人口数 67

1-16 各省(市、区)乡村人口数 68

1-17 各省(市、区)年末就业人员数 69

1-18 各省(市、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 70

1-19 各省(市、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 71

1-20 各省(市、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数 72

1-21 各省(市、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 73

1-22 各省(市、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 74

1-23 各省(市、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 75

1-24 各省(市、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76

1-25 各省(市、区)城镇登记失业率 77

1-26 各省(市、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78

1-27 各省(市、区)国有经济投资总额 79

1-28 各省(市、区)集体经济投资总额 80

1-29 各省(市、区)个体经济投资总额 81

1-30 各省(市、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 82

1-31 各省(市、区)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和商品房销售额 83

1-32 各省(市、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84

1-33 各省(市、区)地方财政收入 85

1-34 各省(市、区)地方财政支出 86

1-35 各省(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87

1-36 各省(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88

1-37 各省(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89

1-38 各省(市、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90

1-39 各省(市、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91

1-40 各省(市、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 92

1-41 各省(市、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93

1-42 各省(市、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指数 94

1-43 各省(市、区)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 95

1-44 各省(市、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96

1-45 各省(市、区)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97

1-46 各省(市、区)农村人均住房面积 98

1-47 各省(市、区)全年供水总量 99

1-48 各省(市、区)播种面积 100

1-49 各省(市、区)粮食播种面积 101

1-50 各省(市、区)粮食产量 102

1-51 各省(市、区)工业生产总值 103

1-52 各省(市、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 104

1-53 各省(市、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 105

1-54 各省(市、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106

1-55 各省(市、区)工业产品销售率 107

1-56 各省(市、区)原煤产量 108

1-57 各省(市、区)原油产量 109

1-58 各省(市、区)发电量 110

1-59 各省(市、区)钢产量 111

1-60 各省(市、区)水泥产量 112

1-61 各省(市、区)汽车产量 113

1-62 各省(市、区)公路里程 114

1-63 各省(市、区)高速公路里程 115

1-64 各省(市、区)邮电业务总量 116

1-65 各省(市、区)本地固定电话用户数 117

1-66 各省(市、区)移动电话用户数 118

1-67 各省(市、区)互联网用户数 119

1-68 各省(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20

1-69 各省(市、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21

1-70 各省(市、区)进出口总额 122

1-71 各省(市、区)进口总额 123

1-72 各省(市、区)出口总额 124

1-73 各省(市、区)国内旅游人数 125

1-74 各省(市、区)入境旅游人数 126

1-75 各省(市、区)国际旅游收入 127

1-76 各省(市、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 128

1-77 各省(市、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 129

1-78 各省(市、区)普通高等学校数 130

1-79 各省(市、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 131

1-80 各省(市、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 132

1-81 各省(市、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 133

1-82 各省(市、区)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 134

1-83 各省(市、区)普通中等学校专任教师数 135

1-84 各省(市、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 136

1-85 各省(市、区)小学专任教师数 137

1-86 各省(市、区)普通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 138

1-87 各省(市、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 139

1-88 各省(市、区)小学在校学生数 140

1-89 各省(市、区)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 141

1-90 各省(市、区)国有单位科技活动人员数 142

1-91 各省(市、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143

1-92 各省(市、区)技术市场成交额 144

1-93 各省(市、区)专利申请受理量 145

1-94 各省(市、区)专利申请授权量 146

1-95 各省(市、区)公共图书馆数 147

1-96 各省(市、区)图书出版数 148

1-97 各省(市、区)杂志出版数 149

1-98 各省(市、区)报纸出版数 150

1-99 各省(市、区)广播人口覆盖率 151

1-100 各省(市、区)电视人口覆盖率 152

1-101 各省(市、区)卫生机构数 153

1-102 各省(市、区)卫生机构床位数 154

1-103 各省(市、区)卫生机构技术人员数 155

1-104 各省(市、区)卫生机构医生数 156

1-105 各省(市、区)每万人拥有床位数 157

1-106 各省(市、区)每万人拥有医生数 158

1-107 各省(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59

1-108 各省(市、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 160

1-109 各省(市、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 161

1-110 各省(市、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 162

1-111 各省(市、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163

附录二 主要指标解释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