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基础篇第一章 抑郁症概述 2
第一节 概念 2
第二节 流行病学 4
第二章 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10
第一节 临床表现 10
1.主诉 10
2.常见症状和体征 14
第二节 诊断要点 20
第三节 常用检查方法 24
1.体格检查 24
2.实验室检查 26
3.常见临床症状评定量表 26
第三章 鉴别诊断 36
第一节 痴呆 36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 38
第三节 神经衰弱 38
第四节 广泛性焦虑障碍 40
第四章 病因及发病机制 42
第一节 生物因素 42
1.生物胺与抑郁症 42
2.神经内分泌与抑郁症 44
3.脑电生理与抑郁症 46
4.遗传研究与抑郁症 48
5.其他 48
第二节 心理因素 48
第三节 社会因素 50
第五章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52
第一节 病因病机 56
1.愤懑郁怒,肝气郁结 58
2.忧愁思虑,脾失健运 60
3.情志过极,心失所养 60
第二节 中医辨证分型 62
1.肝气郁结型 62
2.气郁化火型 64
3.忧郁伤神型 64
4.心脾两虚型 66
5.阴虚火旺型 66
6.痰气郁结型 68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 68
1.肝气郁结证型 68
2.肝肾阴虚证型 70
3.肝胃不和证型 70
4.肝郁化火证型 70
5.肝郁脾虚证型 70
6.心脾两虚证型 70
7.心肝火旺证型 72
下篇 针灸治疗和典型病例第一章 针灸治疗 76
第一节 针灸治疗抑郁症概况 76
1.通督醒脑法 76
2.调理髓海法 78
3.解郁安神法 88
4.辨证论治法 92
5.其他方法 98
第二节 针灸治疗抑郁症机制研究进展 108
1.针灸治疗机制 108
2.临床研究 114
3.实验研究 122
第三节 辨证治疗 130
1.肝气郁结型 130
2.气郁化火型 132
3.忧郁伤神型 134
4.心脾两虚型 138
5.阴虚火旺型 140
6.痰气郁结型 142
第四节 其他治疗方法 144
1.电针 144
2.芒针 146
3.耳针 146
4.穴位注射 148
5.剌血法与拔罐法 150
6.穴位埋线 152
7.头针 152
8.灸法 154
第五节 常用腧穴 156
1.百会 156
2.四神聪 156
3.神庭 156
4.印堂 158
5.风池 158
6.大椎 158
7.心俞 160
8.肝俞 160
9.脾俞 162
10.胃俞 162
11.肾俞 162
12.志室 162
13.内关 164
14.神门 164
15.劳宫 164
16.膻中 166
17.期门 166
18.中脘 166
19.丰隆 168
20.三阴交 168
21.涌泉 168
22.太溪 170
23.太冲 170
24.行间 172
第六节 注意事项 172
1.配合心理治疗 172
2.加强电针的使用 172
3.坚持治疗,确保疗程 174
4.积极治疗原发病 174
5.合理减药 176
第二章 典型病例 178
病例1 178
病例2 182
病例3 188
病例4 192
病例5 198
病例6 202
病例7 206
病例8 212
病例9 216
病例10 220
病例11 224
病例12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