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史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涂文涛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40843694
  • 页数:55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别记述了古代、近代、当代四川教育的发展状况,勾勒出了四川教育发展的肪络及全过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四川教育的特点;总结了四川教育成功经验与应当吸取的教训。

古代卷 3

第一章 先秦至两汉三国两晋时期的四川教育(远古—420年) 3

第一节 汉以前的社会教育与私家讲学 9

一、汉以前的社会教育 9

二、汉以前的私家讲学 18

第二节 文翁兴学及其历史意义 21

一、文翁兴学的文化背景 21

二、文翁兴学及其成功原因 24

三、文翁兴学的意义与影响 28

第三节 私家讲学与名师鸿儒 35

一、兴旺的私家讲学风气 35

二、扬雄及其教育思想 38

第四节 诸葛亮与蜀汉教育 40

一、走向完善的蜀汉教育 40

二、蜀汉教育的丰硕成果 43

三、蜀汉注重科学技术的教育与推广 44

四、诸葛亮的治家之道 46

第五节 成汉政权的重文兴教 52

第二章 南北朝隋唐五代的四川教育(420年—965年) 57

第一节 学校教育的新变化 61

一、教育发展的文化背景 61

二、学校教育的发展与革新 65

三、周公礼殿与庙学合一 68

第二节 前后蜀的崇文兴教 72

一、王建的崇文兴学 72

二、孟昶大兴儒学 73

三、毋昭裔和蜀石经 75

第三节 四川道教的教学名师 82

一、四川道教的教学 82

二、唐初的道教名师王玄览 83

三、唐末五代的道教大师杜光庭 84

第三章 宋元时期的四川教育(965年—1368年) 89

第一节 宋元时期四川的兴学重教 92

一、四川兴学重教的文化背景 92

二、四川的兴学运动 94

三、元代四川的兴学努力 97

第二节 宋元时期四川的科举考试 99

一、四川的“类省试” 99

二、四川的“特奏名试” 100

三、四川的进士与状元 101

第三节 宋元时期四川的书院建设 102

一、宋代四川的书院 102

二、蒙古和元代四川的书院 105

第四节 宋元时期四川的教育家 108

一、离经叛道的龙昌期 108

二、“东南三贤”之一的张栻 109

三、精心育人的魏了翁 111

四、倡“朱子之学”的虞集 113

第五节 宋代四川兴学重教的巨大影响 116

第六节 四川禅宗教育的代表人物 118

一、四川禅师学习观念上的开放性 118

二、四川禅师教学方法上的创造性 119

第四章 明至清前期的四川教育(1368年—1839年) 125

第一节 明至清前期的四川官学 129

一、明代四川的地方官学 130

二、清代四川的地方官学 133

第二节 明至清前期四川的私塾、义学 140

一、遍及四川城乡的私塾 140

二、集资兴办的义学 143

第三节 四川书院步入官学化 145

一、四川书院发展迅猛 145

二、四川书院的官学化 148

三、四川书院的教学 154

第四节 明清时期四川的科举 157

第五节 明清时期四川的教育家 164

一、唐甄的教育思想 165

二、彭端淑的教育思想 173

近代卷 183

第一章 晚清时期的四川教育(1840年—1911年) 183

第一节 近代教育在四川的诞生 187

一、尊经书院对传统教育的改革 187

二、有识之士对新式教育的探索 199

三、新式教育的诞生 203

四、“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207

第二节 清末“教育新政”和四川的兴学热潮 209

一、清末的“教育新政” 209

二、锡良与四川当局的兴学举措 212

第三节 四川近代教育的初步发展 225

一、普通教育 226

二、高等教育 232

三、专门教育 238

四、实业教育 247

五、女子教育 249

六、留学教育和边疆教育 251

七、近代教育初步发展对四川的影响 261

第二章 四川近代的教会教育(1877年—1936年) 271

第一节 教会教育在四川 273

一、外国宗教势力深入四川 273

二、教会教育在四川 275

三、四川近代教会教育的管理和措施 284

第二节 华西协合大学的设立 291

一、从筹建到立案 292

二、系科建设 295

三、学校管理 298

第三节 教会办学对四川教育的影响 304

第三章 民国初年的四川教育(1912年—1918年) 309

第一节 民国初年四川的教育改革 312

一、民国初年的文教政策 312

二、民国初年四川的教育改革 314

第二节 民国初年四川教育的发展 324

一、初等教育 326

二、中等教育 327

三、高等教育 329

四、师范教育 334

五、社会教育 337

第四章 五四及民国前期的四川教育(1919年—1926年) 339

第一节 五四运动在四川 341

一、五四前夕的四川社会 341

二、五四运动在四川的发展和影响 346

第二节 五四及民国前期四川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351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 351

二、五四及民国前期四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354

第三节 恽代英、吴玉章、卢作孚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363

一、恽代英在川南师范的改革 363

二、吴玉章对成都高师的改革及其教育思想 367

三、卢作孚早期的教育实践 375

第四节 四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378

一、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378

二、四川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在法学习和革命实践 382

三、四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影响 387

第五章 军阀统治时期的四川教育(1927年—1936年) 391

第一节 国民政府初建时期四川的教育改革 393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改革 394

二、四川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 395

三、四川的教育经费独立运动 398

第二节 军阀统治时期四川各级各类教育 402

一、初等教育 403

二、中学教育 406

三、师范教育 409

四、高等教育 413

第三节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教育 422

一、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423

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教育行政制度 426

三、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各级各类教育 428

第六章 抗战时期的四川教育(1937年—1945年) 433

第一节 四川战时教育的调整 436

一、四川教育的行政调整 436

二、四川省的教育施政纲要 437

第二节 抗战时期的四川教育 440

一、初等教育 440

二、中等教育 445

三、高等教育 451

四、师范教育 476

第三节 战火中的高校内迁 481

一、四川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心 481

二、内迁四川的高等学校 483

三、迁川高校的艰苦办学 490

第四节 陶行知、晏阳初在四川的教育实践 496

一、陶行知的实验学校及其教育思想 496

二、晏阳初的实验学校及其教育思想 513

第七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川教育(1946年—1949年) 523

第一节 四川教育的总体衰落和局部发展 526

一、县级教育行政机构的调整 526

二、中小学教育 527

三、高等教育 529

四、师范教育 538

第二节 四川教育界的护校迎解放斗争 540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541

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547

三、护校迎解放斗争 555

当代卷 561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四川教育(1949年—1956年) 561

第一节 对旧教育的接收、接管和改造 566

一、改造旧教育的方针政策 566

二、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接收、接管和改造 567

第二节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教学改革 572

一、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572

二、以苏联教育模式进行具体的教学改革 574

三、聘请苏联专家来川教学 577

四、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历史评价 578

第三节 走上发展正轨的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 579

一、幼儿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579

二、幼儿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管理 582

三、教学体系的确立 585

四、教师队伍粗具规模 587

第四节 在改造整顿中发展的中等专业教育 591

一、改变招生方向,大力培养工农技术干部 596

二、建立相应的领导和管理体制 597

三、注重专业设置的单一性和教学的实践性 598

第五节 师范教育的新格局 599

一、行政管理体制逐步趋于完善 600

二、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 603

三、重视教学改革 605

第六节 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606

一、两次院系调整 607

二、高校管理体制的完善 609

三、教学改革和教学体系的形成 613

四、研究生培养与国际交流的开展 616

五、建立新的招生制度和分配制度 618

第七节 成人教育应运而生 623

一、扫盲及初、中等业余教育 623

二、成人高等教育 626

第八节 民族教育迅速发展 630

一、民族教育发展概况 630

二、民族教育实行专门管理 633

三、办学形式和教学适合少数民族地域状况 634

四、配备适量的中小学教师 636

五、拨专款扶持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 637

第九节 思想政治教育 641

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642

二、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648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 652

第十节 张秀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654

一、张秀熟生平简介 654

二、张秀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657

第二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四川教育(1957年—1965年) 663

第一节 反右斗争和“大跃进”中的四川教育 666

一、四川教育界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666

二、“大跃进”中的教育大革命 671

三、纠正“教育革命”的偏差 687

第二节 四川教育的调整、改革 689

一、贯彻“八字”方针,调整教育规模和学科设置 689

二、贯彻毛泽东“春节”和“七三”指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702

第三节 “三个条例”的贯彻落实 703

一、《中学五十条》和《小学四十条》的试行及成效 703

二、《高校六十条》的试行及成效 711

第四节 试行“两种教育制度” 720

一、大力兴办农业中学 720

二、其他半工(农)半读学校的发展 725

三、试办半工(农)半读高等教育 729

第五节 各级各类教育在曲折中发展 730

一、基础教育 730

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734

三、高等教育 735

四、成人教育 736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四川教育(1966年—1976年) 739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对教育的冲击与破坏 744

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744

二、停课闹革命和工作组进驻大专院校 746

三、红卫兵的兴起和破“四旧” 747

四、大中学校师生大串连 749

五、红卫兵组织的兴起和派性、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751

六、“造反派”全面夺权,各级教育部门陷于瘫痪 752

七、武斗频繁、社会陷于混乱 753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中四川教育的动荡 757

一、“复课闹革命” 757

二、工(军)宣队进驻学校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758

三、学校的“革命大联合”与“斗、批、改” 760

四、举办学习班和“反复旧”运动 761

五、干部下放“五七”干校 763

六、清理阶级队伍 764

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766

第三节 “两个估计”对四川教育事业的摧残 767

一、“两个估计”的提出与贯彻 767

二、“教育革命”对教育的破坏 770

三、贯彻极左路线的教材编写和工农兵学员的“上、管、改” 776

四、“批林批孔”、“反潮流”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对教师的迫害 777

五、盲目“普及教育”对教育的破坏 782

第四节 广大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艰难抗争 784

一、对中小学教师下放农村的抗争 784

二、对“工宣队”领导学校工作的抵制 786

三、对“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漠视与反感 787

四、广大教育工作者身处逆境,坚持工作,坚持科研 789

第四章 拨乱反正、调整改革时期的四川教育(1977年—1984年) 793

第一节 四川教育界的拨乱反正 796

一、集中批判“两个估计”,肃清“四人帮”流毒 797

二、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798

三、整顿教育教学秩序 803

第二节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 812

一、加快普及初等教育进程 813

二、调整改革中等教育 822

三、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835

四、积极发展成人教育 839

第三节 努力增加教育投入 852

一、增加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 852

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856

三、大力开展勤工俭学 860

第四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871

一、教师队伍的调整和整顿 872

二、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879

三、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 889

第五节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900

一、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 901

二、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905

三、广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906

第五章 全面改革时期的四川教育(1985年—1988年) 913

第一节 全面部署,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916

一、全面改革的酝酿 916

二、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序幕 919

三、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922

第二节 推进“两基”进程,发展基础教育 929

一、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929

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顺利开展 934

三、改革普通高中教育 935

四、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 939

五、基础教育研究的起步 942

第三节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开展城乡教育综合改革 943

一、积极发展职业中学教育 943

二、中等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946

三、技工学校的稳步发展 950

四、城乡教育综合改革 951

第四节 普通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 954

一、发展概况 955

二、确立把发展师专教育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先行地位 956

三、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 959

四、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 962

五、高校科技工作在改革中持续发展 965

第五节 成人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968

一、农民文化技术教育蓬勃发展 969

二、干部教育和职工教育积极稳步地发展 970

三、成人高等教育在调整中前进 974

四、社会力量办学的迅速兴起 979

第六节 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 981

第六章 全面发展时期的四川教育(1989年—2000年) 985

第一节 基础教育在改革中持续稳定发展 996

一、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997

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000

三、普通高中快速发展 1004

四、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006

五、调整中小学布局 1010

六、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和幼儿教育 1011

第二节 职业教育与教育综合改革 1017

一、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1017

二、职业中学和中专的改革与发展 1019

三、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进展和成效 1025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032

一、四川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概况 1032

二、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转变 1036

三、办学体制改革 1037

四、管理体制改革与布局结构调整 1042

五、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1044

六、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1047

七、教学改革 1048

八、学位工作与研究生教育改革 1051

九、“211工程”建设 1060

十、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1061

十一、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1062

第四节 民办教育蓬勃发展 1068

第五节 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 1075

一、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076

二、中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079

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1081

第六节 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 1087

一、体育教学及管理的改革 1087

二、卫生工作 1097

三、艺术教育工作 1100

四、国防教育工作 1104

第七节 四川教育的科学研究 1105

一、基础教育研究广泛开展 1105

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1115

第八节 依法治教 1117

一、抓好法制宣传教育 1118

二、加强地方教育立法 1120

三、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1121

四、积极开展依法治校工作 1125

第九节 国际交流空前活跃 1127

一、实行“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留学工作健康发展 1128

二、来华留学生数量迅速增长,层次提高 1129

三、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发展和扩大 1129

四、双边和多边交流向高层次拓展 1131

五、接受教育援助和教育对外援助 1132

第十节 少数民族教育加快发展 1133

后记 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