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宏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分析方法 1
一、基本概念 2
二、“四要素”的经济意义 3
(一)经济增长率 4
(二)通货膨胀率 6
(三)失业率 7
(四)贸易余额 9
三、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 10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1
(二)采用“四要素”进行宏观经济分析 12
(三)宏观经济模型 15
(四)宏观经济分析涉及的总量关系及相关概念 19
第二部分 恢复发展时期的宏观经济(1949年~1957年) 21
一、建国前的经济工作 22
(一)建国前的经济主张 22
(二)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 23
(三)新中国经济工作的前期筹划 27
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29
(一)建国初期所有制关系的变革 31
(二)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 33
(三)治理通货膨胀,恢复生产,稳定经济 38
(四)建立经济制度 40
1.统一和建立国家财政经济制度 41
2.建立金融货币制度 41
3.对私营金融业的改造 43
4.实行财政收支、信贷收支、物资供需和外汇收支平衡 44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诞生 46
(一)“一五”计划诞生的背景和过程 46
(二)“一五”计划的几个特点 49
1.计划编制过程受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影响相当大 49
2.“一五”计划的编制正式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50
3.促使国民经济进入全面发展的轨道 55
(三)“一五”时期的宏观调控 56
(四)“一五”期间“四要素”概述 59
1.关于经济增长 59
2.关于通货膨胀率 60
3.关于失业率 61
4.关于贸易余额 61
第三部分 动荡发展时期的宏观经济(1958年~1976年) 64
一、关于“二五”计划 65
(一)“反冒进”和“反反冒进” 65
(二)“二五”计划的基本内容 69
(三)频繁调整的“二五”计划 71
1.国家计委的主动调整 71
2.在“反反冒进”的局势下进行的调整 71
3.编制“二五”计划的“两本账” 72
4.“大跃进”中重新编制“二五”计划 73
5.编制“三本账” 73
6.庐山会议后要求提前两年完成“二五”计划 74
7.三年补充计划 74
(四)“二五”计划后期的经济调整 76
1.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76
2.经济调整时期的重要事件 77
3.关于价值规律的讨论 79
(五)部分领导人对“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看法和评论 81
(六)“二五”时期宏观经济综述 86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经济 90
(一)以“吃穿用”为中心的“三五”计划 91
(二)以“吃穿用”加“三线建设”为中心的“三五”计划 92
(三)以“战备”为中心的“三五”计划 93
(四)“文化大革命”进程中的“四五”计划 95
第四部分 经济体制转型初期的宏观经济(1977年~1990年) 99
一、经济改革酝酿时期(1977年~1979年) 100
(一)编制“五五”计划 101
(二)制定《国民经济发展十年规划纲要》 101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 102
(四)“新八字”方针 103
(五)“新跃进” 103
(六)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新一轮讨论 104
二、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1980年~1990年) 106
(一)“五五”计划的完成与“六五”计划的实施 107
(二)宏观经济方面的几件大事 110
1.强调经济发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110
2.推进农业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111
3.1984年的经济过热和宏观调控 112
4.“七五”期间的经济过热和宏观调控 114
5.国家宏观管理和调控开始从直接控制为主向间接控制为主过渡 118
6.价格双轨制与价格改革 119
第五部分 全面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宏观经济(1991年至今) 126
一、新一轮五年计划的编制和实施 127
(一)“八五”计划(1991年~1995年) 127
1.计划的制定 127
2.计划的实施 129
3.邓小平南巡讲话对经济工作和“八五”计划的影响 131
(二)“九五”计划(1996年~2000年) 133
1.计划的制定 133
2.计划的实施 135
3.新形势下出现的几个突出问题 137
4.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139
(三)“十五”计划(2001年~2005年) 143
1.计划的制定 143
2.计划的实施 146
3.国有企业改革迈出关键性步伐 146
(四)“十一五”规划(2006年~2010年) 148
1.规划的制定 148
2.规划的开局之年 150
3.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51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52
二、“八五”计划以来的宏观经济走势和宏观调控 154
(一)新一轮的经济过热与宏观调控 154
(二)深化改革,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7
(三)实现经济“软着陆” 159
(四)中国经济首次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161
(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国内需求 163
(六)关于稳健的财政政策 167
(七)关于收入分配 172
(八)关于流动性过剩 174
第六部分 综述 177
一、贯穿于中国经济发展全过程的三个永恒主题 178
(一)“增长—过热—衰退”循环 178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 180
(三)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183
二、金融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185
(一)关于货币政策 186
(二)关于汇率并轨和汇率制度 189
(三)关于资本市场 193
(四)关于金融对宏观调控的影响 198
1.金融监管机构 198
2.金融业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 199
3.金融监管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
三、中国宏观经济与国际经济 203
(一)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决策的影响 203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206
(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宏观经济决策的影响 210
(四)关于全球失衡 212
(五)国际比较 214
四、按“四要素”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后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220
(一)1978年至1990年 222
(二)1991年至1999年 225
(三)2000年以后 227
结束语 231
附录一:图表 233
图表1:1952年~2006年我国宏观经济主要经济指标 233
图表2:1952年~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主要经济指标折线图 237
图表3:各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宏观经济指标表 240
图表4:各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农业产品产量表 241
图表5:2005年主要国家、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柱形图) 242
图表6:2005年主要国家、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图) 243
附录二: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记 244
建国前期 244
恢复发展时期(1949年~1957年) 246
动荡发展时期(1958年~1976年) 250
经济体制转型初期(1977年~1990年) 255
全面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991年至今) 262
附录三:附文 271
主要参考文献 281
后记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