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编 青海的古代教育 43
概述 43
第一章 远古时期的青海教育 46
第一节 青海的远古居民 46
第二节 青海远古的社会概况 48
一、灿烂的远古文化 48
二、远古的神话传说 52
三、远古的社会概况 53
第三节 远古时期教育概述 55
一、古代先民的社会生产教育 56
二、古代先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教育 62
三、原始社会在艺术和宗教方面的教育 68
四、财产私有的教育 72
第二章 汉至元代的青海教育 75
第一节 两汉时期中原文化传入青海 75
一、中原文化随“屯垦”传入青海 75
二、东汉三老赵宽办学 80
第二节 魏晋及十六国时期的青海教育 82
一、汉族文化在青海地区的发展 82
二、南凉鲜卑族及其教育活动 84
三、草原王国吐谷浑及其教育 86
第三节 唐、宋、元时期的青海教育 91
一、吐蕃占领时期的青海教育 93
二、吐蕃王朝时期的“附学” 96
三、唃厮啰政权的建立及其教育活动 99
四、元代的青海教育 107
第三章 明清时期的青海学校教育 109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地方官学 110
一、西宁府学 110
二、西宁县儒学 113
三、碾伯县儒学 113
四、大通县儒学 113
第二节 兴办书院,培育人才 114
一、青海书院沿革 115
二、书院经费、图书及教师 120
三、书院学规、学约 121
四、书院的教学要求 123
第三节 社学、义学及私塾 124
一、社学 124
二、义学 125
三、私塾 128
第四节 清代科举制度在青海地区的实施 130
第五节 清代重视教育的地方官 134
一、热心办学的西宁道杨应琚 134
二、移梵字为书斋的西宁县令冷文炜 136
三、百载留芳屈笔山 137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青海民族教育 139
第一节 民族教育概述 139
第二节 藏族教育 144
一、藏族简况 144
二、藏族教育概述 147
(一)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 147
(二)藏族社会及家庭教育 166
第三节 回族教育 173
一、回族简况 173
二、回族教育概述 175
(一)经堂教育 175
(二)清代的回民社学 180
(三)回族社会及家庭教育 181
第四节 土族教育 184
一、土族简况 184
二、土族教育概述 185
(一)家庭及社会教育 186
(二)藏传佛教寺院教育 189
(三)儒学教育 193
第五节 撒拉族教育 193
一、撒拉族简况 193
二、撒拉族教育概述 195
(一)经院教育 195
(二)儒学教育 197
第六节 蒙古族教育 200
一、蒙古族简况 200
二、蒙古族教育概述 203
(一)藏传佛教寺院教育 204
(二)世俗教育 205
(三)社会及家庭教育 205
第二编 青海的近、现代教育 213
概述 213
一、青海近、现代教育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213
二、青海近、现代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 214
三、青海近、现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216
四、青海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历程 217
第五章 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的青海教育 220
第一节 清末的官办儒学教育和私塾 221
第二节 家传、授徒及手工作坊的技艺教育 222
一、世袭家传 223
二、私人授徒 223
三、手工作坊 224
第三节 寺院教育与经堂教育 224
一、寺院教育 224
二、经堂教育 225
第四节 现代教育的萌芽 226
一、西宁府属各县办学堂 226
二、青海民族学校的建立 228
第六章 民国元年到青海建省前的青海教育 229
第一节 初等教育开始起步 230
第二节 中等教育的初建 233
一、普通中学的初建 233
二、师范教育的萌芽 234
三、职业教育的起始 235
第三节 女子教育的创始 236
第四节 民族教育的兴办 237
一、黎丹创办“藏文研究社”,设立“无我小学” 237
二、马麒创建“宁海回教促进会”,设立“同仁小学” 239
第五节 外国传教士来青海活动及教会办学 240
第六节 “五四运动”波及青海 241
第七章 青海建省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青海教育 243
第一节 青海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 244
第二节 初等教育的发展 247
第三节 普通中等教育的发展 249
一、青海省立第一中学 249
二、乐都中学 250
三、青海省回教促进会附设中学 251
第四节 师范教育开始起步 252
第五节 职业教育的初步发展 253
第六节 “宁海回教教育促进会”的改组及其办学活动 254
第七节 蒙藏文化促进会的成立及《蒙藏教育实施办法》的实施 256
一、蒙藏文化促进会的成立 256
二、《蒙藏教育实施办法》的实施 257
第八节 蒙藏小学的建立与发展 259
第九节 宗教界开明人士及部落头人的办学活动 262
一、朱喇嘛办学 262
二、敏珠尔活佛办学 263
三、果列多杰百户办学 263
第十节 青海学生“抗日义勇军” 264
第八章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的青海教育 267
第一节 幼儿教育的萌芽 268
第二节 “新县制”及《国民教育实施纲要》的实施 270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普通中学教育的发展 272
一、普通中学的发展 272
二、湟川中学 273
三、昆仑中学 275
第四节 师范教育的发展 278
一、划分师范区,增设师范学校 278
二、国立西宁师范 279
第五节 职业教育的发展 282
一、青海省立西宁职业学校 282
二、国立青海初级实用职业学校 283
三、青海省立高级畜牧兽医学校 283
四、青海省立高级护士学校 284
第六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青海民众教育 284
第七节 社会教育萌芽 286
一、“民众学校”及娱乐会场的建立 286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图书馆事业 288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青海报刊 289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青海电影与广播事业 290
第八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青海民族教育 292
一、民族小学 292
二、民族中学 292
三、高等院校开设“边政系”和“边疆语文系” 293
四、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 294
五、对边地学生及教师的优待政策 294
第九节 喜饶嘉措及其“青海喇嘛教义国文讲习所” 296
第十节 青海青年接受高等教育 298
第十一节 教育经费与师资 299
第十二节 青海青年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 302
第十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青海教育 305
附录:1.教育部颁布的《蒙藏学校章程》 308
2.青海省回教促进会简章 310
3.青海省推进蒙藏教育实施办法 313
4.邓春兰1919年写给北大校长蔡元培的信 316
第三编 青海的当代教育 321
第九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十七年的青海教育 321
概述 321
第一节 经济恢复时期的教育 323
一、接管、改造旧学校 323
二、学习苏联经验 327
三、建设新的教师队伍 328
四、恢复发展民族教育 330
第二节 “一五”计划期间的教育 335
一、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治思想工作 335
二、整顿小学教育 336
三、调整中等教育 339
四、创办高等院校 340
五、反右派斗争的影响 342
第三节 “大跃进”时期的教育 344
一、基础教育 344
二、中等教育 347
三、高等教育 348
四、工农业余教育 349
五、“大跃进”的教训 352
第四节 调整提高时期的教育 353
一、整顿巩固各类教育 354
二、不断调整高等院校 355
三、推行两种教育制度 356
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59
第十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青海教育 367
第一节 运动初期 368
第二节 “复课闹革命” 370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学生与教师 373
第四节 高等学校的“教育革命” 375
一、工农兵学员“上、管、改” 375
二、学制、课程、教师和教学 376
第五节 中小学校的“教育革命” 378
一、学制、课程与教材 378
二、“队办小学”“抗大小学”和普及教育工作 381
三、曲折的发展和发展中的问题 385
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387
第六节 民族学校的“教育革命” 388
一、“文革”对民族教育的破坏 388
二、民族学校的“教育革命”实践 389
三、民族教育的进展和问题 392
第七节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青海教育 393
第十一章 改革开放二十年的青海教育 399
第一节 拨乱反正 恢复教育秩序 400
一、解放思想,分清理论领域的大是大非 401
二、批判“两个估计”,平反冤假错案 403
三、整顿学校教育秩序,确定学校中心工作 405
第二节 各类教育健康稳步地快速发展 408
一、基础教育蓬勃发展 408
(一)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410
(二)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413
(三)中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417
(四)特殊教育 422
(五)中等师范教育 425
二、职业教育 428
三、成人教育 436
(一)农牧民教育的新突破 437
(二)职工教育的新局面 444
(三)社会力量办学的兴起与壮大 448
四、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451
(一)增设专业、扩大招生 451
(二)加强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 452
(三)重视科研、深化改革 454
五、改变自我封闭状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464
(一)派遣优秀教师出国进修 464
(二)聘请外教 465
(三)留学生工作 466
(四)加强友好交流 467
六、突出民族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 470
第三节 教育科研与教改实验 484
一、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及教学研究机构 484
(一)教育科研机构 484
(二)教学研究机构 485
二、组织开展教育科研和教改实验 487
(一)教育科研活动 487
(二)教学研究活动 491
三、建立和发挥群众性学术团体的作用 495
(一)青海省教育学会 495
(二)青海省高教学会 498
(三)青海省电化教育学会 498
(四)青海省教育会计学会 499
(五)青海省成人教育协会 501
(六)青海省大中专院校后勤管理研究会 502
第四节 远程教育的发展 503
第五节 编译出版民族语文教材 510
第六节 加强教育的科学管理 517
一、加强教育督导 517
二、建立高考、自学考试管理制度 525
三、教师资格培养及奖励制度 541
第七节 教育保障条件的建设 547
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投入逐年增加 547
二、多渠道开辟教育经费来源 551
三、发动社会、群众各方面力量集中改造危房 553
四、利用国内外援助项目 555
第八节 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 556
第十二章 新世纪 新跨越 561
第一节 基础教育的新发展 562
一、基础教育的新突破 562
二、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 563
三、实施重大教育项目 563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564
五、基本经验与做法 565
第二节 民族教育的新成就 568
一、扩大教育合作与交流 569
二、创办三江源异地移民子女班 570
三、积极、稳妥地试行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 571
四、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572
五、制定农村牧区寄宿制中小学管理规程 573
六、加强和改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 574
第三节 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576
一、完善教育体系,建设重点学校 576
二、改革招生制度,强化联合办学,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577
三、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师资培训 578
四、多形式办学,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 579
第四节 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突破 579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保障机制 580
二、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 581
三、培训信息技术教育师资 582
四、软件和教材建设 583
五、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583
六、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设备和资源持续稳定应用 587
第五节 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588
一、确立新的发展目标 588
二、深化高教改革的重大措施 589
三、重要活动及重要会议 590
四、发展改革的成果和经验教训 590
附录 593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奖励首届中小学“十杰教师”和“十杰校长”的决定 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