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中国财政分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展望》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810989565
  • 页数:757 页
图书介绍:本报告对跨国2006年的经济运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收支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政治法律架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分析和研究,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对策和改革意见。

第一编 中国财政经济运行分析 3

1 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分析 3

1.1 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3

1.2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0

2 中国财政收支分析 43

2.1 2005年财政收支回顾 43

2.2 2006年财政收支分析 53

3 国债运行的分析与展望 66

3.1 2006年国债发行情况分析 66

3.2 2006年国债流通情况分析 77

3.3 2007年国债市场运行展望 89

4 中国财政经济发展展望 96

4.1 我国经济增长仍将维持原来的轨迹,财政收入的增速将趋缓 96

4.2 2007年物价水平仍将小幅上升 99

5 中国财政计量经济模型运行分析 101

5.1 财政收入计量经济模型 102

5.2 财政支出计量经济模型的设计 103

5.3 中国财政计量经济模型运行结果分析 106

5.4 中国财政及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含对重要财税指标在“十一五”期间的预测) 130

第一编结束语 适应增长方式转变的我国财政经济运行分析及展望 142

第二编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149

6 从“分灶吃饭”到“分税制”的改革 149

6.1 经济体制转型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逻辑关系和理论基础 149

6.2 经济体制改革后作为过渡体制的“分灶吃饭”财政体制 154

6.3 从“分灶吃饭”体制的制度缺陷看分税制的合理性 167

7 我国财政分税制的运行分析 174

7.1 1994年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174

7.2 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的主要成效 176

7.3 分税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78

7.4 完善分税制的对策措施 190

8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95

8.1 财政转移支付理论概述 195

8.2 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 200

8.3 我国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 209

8.4 对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构想 224

第二编结束语 财政分权中各级政府权责的对等化与规范化 231

第三编 财政收入管理体制改革 241

9 税收管理体制改革 241

9.1 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241

9.2 我国税收管理体制问题分析 248

9.3 改革和完善税收立法体制 251

9.4 改革和完善税收行政体制 259

9.5 改革和完善税收司法体制 264

10 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改革 268

10.1 非税收入的界定与中国非税收入规模 269

10.2 中国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沿革 278

10.3 非税收入的效率分析 284

10.4 中国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改革 290

11 政府债务管理体制 298

11.1 国债余额管理制度 298

11.2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约束机制 309

11.3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监督与干预机制:欧盟的经验 315

11.4 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自我约束机制 321

12 建立与完善我国地方税收管理体制 328

12.1 我国地方税收管理体制的建立 328

12.2 我国地方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330

12.3 我国地方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334

第三编结束语 严格收入管理 规范收入体制 343

第四编 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 351

13 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体制改革 351

13.1 我国传统的国库支付管理体制及其弊端 351

13.2 现代国库支付管理体制的理论基础 354

13.3 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模式的国际经验 358

13.4 我国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体制架构 364

13.5 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体制的优化研究 370

14 政府采购管理体制改革 377

14.1 政府采购管理体制概述 377

14.2 我国政府采购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385

14.3 政府采购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 399

14.4 政府采购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 406

15 税式支出管理体制改革 423

15.1 我国税式支出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25

15.2 我国税式支出体制改革的历程 430

15.3 我国税式支出管理的效益评价 436

15.4 我国税式支出预算制度的改革框架 443

15.5 我国完善税式支出管理体制的配套措施 450

16 我国财政支出管理体制评价 455

16.1 我国财政支出管理体制的沿革 456

16.2 我国现行财政支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461

16.3 构建财政支出管理系统的一般分析 472

16.4 深化我国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思考 478

第四编结束语 建立以提高效益为宗旨的财政支出体制 490

第五编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497

17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回顾 497

17.1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497

17.2 我国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 505

17.3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设置原则 507

18 营利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511

18.1 营利性国有企业的总体概况 512

18.2 国有企业近些年来的改革举措 525

18.3 国有企业改革尚待深入 545

18.4 营利性国有企业改革的展望 560

19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565

19.1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现状和代表性观点 566

19.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的重点方向和主要内容 578

19.3 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的简要评述 586

20 国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分析 593

20.1 美国国有资产管理 593

20.2 英国国有资产管理 611

20.3 法国国有资产管理 616

20.4 日本国有资产管理 625

20.5 德国国有资产概况 631

20.6 意大利国有资产概况 635

20.7 瑞典、新加坡和加拿大的国有资产管理 639

第五编结束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648

第六编 财政管理体制的政治法律架构研究 648

21 不同政治法律背景下财政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 653

21.1 分权制和集权制的优劣比较 656

21.2 多国财政体制比较分析 660

21.3 六国财政体制变革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681

22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政治构架研究 686

22.1 集权型政治构架的由来及其缺陷(1978年前) 688

22.2 政治权力构架规范化时期(1978~1982年) 691

22.3 制约性权力构架探索时期(1983~1992年) 695

22.4 制度化分权政治构架时期(1993年后) 703

22.5 小结:走向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构架演变 710

23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法律框架研究 712

23.1 财政管理体制法律框架概述 712

23.2 我国现行财政法律框架存在的问题 716

23.3 我国财政立法体制的完善 722

23.4 小结 732

第六编结束语 适应政治法律制度革新的财政管理体制创新 734

参考文献 740

图1—1 2002~2006年GDP总值和增长率季度比较 4

图1—2 2002~2006年三次产业增长率季度比较 4

图1—3 2005年11月~2006年11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变化 5

图1—4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工业产销率 6

图1—5 2005年11月~2006年11月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及增长率 7

图1—6 2005年11月~2006年11月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及增长率 8

图1—7 2005年1月~2006年1月城镇固定投资额及增长率 9

图1—8 2005年11月~2006年11月城镇固定投资分类增长率 9

图1—9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我国对外贸易情况 11

图1—10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率 13

图1—11 2005年11月~2006年11月城市、县、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率 14

图1—12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各项物价指数变化趋势 16

图1—13 2005年11月~2006年11月沪深指数增长趋势 18

图1—14 2005年11月~2006年11月我国股市总市值变化趋势 19

图1—15 2005年11月~2006年11月我国股市筹资金额变化趋势 19

图1—16 2005年11月~2006年11月我国股市股票成交金额变化趋势 19

图1—17 2005年11月~2006年11月M0、M1、M2增长趋势 24

图1—18 2005年11月~2006年11月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百日元兑人民币期末加权平均汇率 26

图2—1 1996~2006年财政收入增长率及GDP增长率 44

图2—2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增收构成 45

图2—3 财政收入与支出占GDP比重趋势 48

图2—4 1996~2005年财政支出与GDP增长关系 49

图2—5 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变化趋势 50

图2—6 中央财政赤字 51

图2—7 2006年1~10月份国家财政预算同比增长情况 56

图3—1 2001~2006年每年国债发行次数 71

图3—2 2001~2006年记账式国债和凭证式国债的比重 72

图3—3 2006年1年期至10年期记账式国债发行利率走势 75

图3—4 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指数 80

图3—5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各类债券结算量比重 81

图3—6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年初和年末国债收益率曲线 86

图5—1 中国重要财税指标“十一五”期间运行轨迹预测 132

图10—1 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财政收入、GDP增长速度比较分析 277

图10—2 成本补偿收入的效率分析 288

图10—3 矫正性收入的效率分析 289

图11—1 各财政年度末的美国国债实际余额与国债限额 301

图11—2 “欧盟各成员国债务的监督与干预机制”流程图 319

图11—3 美国的州和地方政府年末债务余额 325

图13—1 财政资金支付程序 353

图13—2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366

图14—1 政府采购管理职权的配置与制衡 408

图15—1 税式支出与财政直接支出的关系 427

图18—1 2003年与1998年国有企业户数示意图 513

图18—2 中央企业的整合 518

图20—1 英国国有资产的具体管理模式 614

图22—1 中国的国家与社会转型 689

表1—1 2005年末~2006年11月末沪深股市主要股指涨跌情况一览 20

表1—2 2005年末~2006年11月末A、B股市场主要指标情况一览 21

表1—3 截至2006年12月1日沪市2006年IPO情况一览 22

表2—1 1996~2005年财政收入状况 44

表2—2 1996~2005年财政支出状况 47

表2—3 1996~2005年财政赤字状况 51

表2—4 1996~2005年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差额状况 53

表2—5 2006年全国和中央财政预算安排 54

表2—6 2006年1~10月份全国财政完成情况 55

表2—7 2006年1~10月份国家财政分项目支出状况 58

表3—1 2005年和2006年财政收支及债务数据比较 68

表3—2 1996年至2006年国债发行量和余额及其增幅 68

表3—3 2006年记账式国债发行一览 69

表3—4 2006年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式国债发行一览 70

表3—5 2004年至2006年3年期、5年期和7年期记账式国债发行分布 73

表3—6 2005年和2006年凭证式国债利率 76

表3—7 2006年证券交易所国债交易额 77

表3—8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交易规模 82

表3—9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累计换手率 84

表3—10 1年至7年关键期限收益率 86

表3—11 10年至30年关键期限收益率 87

表3—12 2006年商业银行国债柜台市场交易品种换手率 89

表3—13 2006年我国全部债券市场结算额 95

表5—1 2006~2007年中国财政及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130

表5—2 中国重要财税指标“十一五”期间运行轨迹预测 132

表6—1 1985年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表 157

表6—2 1985年中央和地方支出划分表 158

表6—3 1980年以来财政体制变化一览 161

表6—4 中国财政各项参数变化 163

表6—5 中国中央财政收支和地方财政收支比重 164

表6—6 中国地区间财政转移(1981~1991) 165

表6—7 1988~1993年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对比 168

表6—8 1980~1989年各国集权程度的变化 169

表7—1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177

表7—2 中国各级政府主要支出责任的基本概况 179

表7—3 2004年中央地方分项目财政支出数额及比重 180

表7—4 2002年中央省地市县四级部分项目支出划分 181

表7—5 地方财政支出的国际比较 181

表7—6 分税制前后中央对地方的财政净转移情况 184

表7—7 中央和地方预算外资金收支及比重 187

表7—8 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与非税收入的比重 188

表7—8 个人所得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 193

表8—1 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200

表8—2 1994~2004年期间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总规模情况 210

表8—3 1996~2001年中央转移支付结构及比重 212

表8—4 2004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及比重 213

表8—5 2004年财力性转移支付结构及比重 214

表8—6 2000~2004年中央可支配收入及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 216

表8—7 2001~2005年东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 218

表8—8 2001~2005年东西部地区GDP增长率 219

表9—1 中央下放税收权限的具体内容 243

表9—2 中央回收税收权限的具体内容 243

表9—3 1977年税收管理权限在部门间的划分 244

表9—4 分税制下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 246

表9—5 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间税权的纵向分配 254

表9—6 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间税种划分 255

表10—1 我国财政收入、税收收入、非税收入规模 274

表11—1 2006年我国中央财政国债余额与限额 299

表11—2 美国国会计算国债余额上限的方法 302

表11—3 国债管理模式 305

表11—4 2003年末美国国债总余额与净余额 308

表11—5 制度型管理的几种做法 313

表11—6 中国与欧盟的类似之处 316

表11—7 近年来欧元区各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 317

表11—8 各成员国拥有的票数构成 320

表11—9 美国各州对发行债券的限制类型 322

表12—1 2005年部分地方税种收入占地方税收入的比重 332

表12—2 1999~2005年我国地方税收入及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 332

表12—3 地方各项税收收入总量及结构表 337

表18—1 2003年与1998年国有企业户数比较 512

表18—2 2003年与1998年国有企业资产结构 513

表18—3 2006年中央企业(159户)生产经营情况 514

表18—4 国家电网公司2006年的经济效益(与2004年的比较) 516

表18—5 2005年全球500强之13家中央企业排名 517

表18—6 2004年度与2005年度中央企业总体经营业绩指标 519

表18—7 2004年度中央企业业绩考核结果表 520

表18—8 2005年度中央企业业绩考核结果表 520

表18—9 2006年1031户地方国资委监管企业的经营业绩 521

表18—10 四川省国有企业三种重组方式 522

表18—11 2004年江西省监管4户企业的资产份额以及经营业绩 523

表18—12 中国证监会《管理办法》和国资委《试行办法》比较 531

表18—13 对价方案的六种方案及思路 541

表20—1 TVA与Fannie Mae、Freddie Mac(二者均为政府发起企业)的比较 607

表20—2 第三次国有化运动前后的一些数据对比 618

表20—3 法国雷诺公司董事会组成 621

表20—4 法国国有公司领导层的产生方式 622

表20—5 特殊法人分类举例 628

表21—1 1980~1989年前南斯拉夫财政集中度变化情况(%) 662

表21—2 1989年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的国际比较(%) 662

表21—3 前南斯拉夫各共和国自治省人均GNP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比较 664

表21—4 各世界主要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地区差距的国际比较 665

表21—5 1902~1973年联邦和地方各类税收在各级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 668

表21—6 1977年美国财政转移支付支出项目及所占百分比(%) 669

表21—7 前苏联军费支出及占世界总军费支出的百分比 674

表21—8 世界和前苏联人口平均军费支出比较 674

表21—9 前苏联20世纪60年代以来重工业占全部工业投资的百分比(%) 675

表21—10 前苏联消费品工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的比重(%) 675

表21—11 法国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 680

表22—1 1987年、1988年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和试验区 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