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辞史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4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宗廷虎,陈光磊主编;吴礼权,赵毅副主编;疏志强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38350753
  • 页数:195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三卷,上卷论述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的历史演变,中卷论述辞格的历史演变,下卷主要论述篇章修辞的历史演变。

第十章 仿拟的演变 1307

第一节 引言 1307

一、仿拟定义及其特点 1307

二、仿拟分类 1309

(一)仿词 1309

1.类义仿词 1309

2.反义仿词 1310

3.谐音仿词 1310

4.序换仿词 1310

(二)仿句 1311

(三)仿段 1311

(四)仿篇 1312

(五)仿调 1313

1.仿拟语体 1313

2.仿拟风格 1314

三、仿拟的演变轨迹及本章重点 1315

第二节 汉代到六朝时期的仿拟 1316

一、仿篇 1316

(一)散文中的仿篇 1316

(二)扬雄的仿拟作品 1317

(三)诗歌的仿篇 1323

1.江淹的仿拟作品 1323

2.陆机的仿拟作品 1325

二、仿句 1328

第三节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仿拟 1329

一、唐代诗文中的仿拟 1329

(一)散文的仿拟 1329

(二)诗歌的仿拟 1332

二、宋元诗词曲的仿拟 1334

(一)诗的仿拟 1334

(二)词曲的仿拟 1335

三、明清小说中的仿拟 1336

(一)仿词 1336

1.义仿 1336

2.音仿 1338

(二)仿句 1339

(三)仿段 1339

第四节 现代时期的仿拟 1340

一、仿词 1340

(一)类义仿词 1340

(二)反义仿词 1341

(三)谐音仿词 1342

(四)序换仿词 1343

二、仿句 1346

(一)“本体”是古代的 1346

(二)“本体”是现代的 1349

三、仿段 1350

四、仿篇 1352

(一)诗词的仿拟 1352

(二)散文的仿拟 1355

(三)歌词的仿拟 1357

五、仿调 1359

(一)语体仿拟 1359

(二)风格仿拟 1360

第五节 结语 1362

一、心理学阐释 1362

(一)一般心理学阐释 1362

1.记忆和联想是发话的依据 1362

2.注意和记忆是受话的基础 1364

(二)社会心理学阐释 1365

1.经济心理 1366

2.炒作心理 1367

二、修辞功能 1368

(一)讽刺功能 1369

(二)戏噱功能 1371

(三)炫耀才思 1373

(四)反驳功能 1374

1.仿比式 1374

2.析比式 1375

3.仿喻式 1376

第十一章 析字的演变 1378

第一节 引言 1378

一、析字定义及其特点 1378

(一)析字定义 1378

(二)析字特点 1380

二、析字的演变轨迹及本章侧重点 1384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析字 1385

一、析字谶谣兴起 1385

(一)析字谶语是图谶的形式之一 1386

(二)析字谶谣是谶语的歌谣形式 1387

二、析字诗歌产生 1388

三、析字预测滥觞 1390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析字 1393

一、析字谶谣盛行 1393

(一)建朝必借谶谣 1393

(二)注重技巧和隐晦 1395

(三)禁而不止 1397

二、析字预测兴盛 1398

(一)为战争服务 1398

(二)和“占梦”结合 1399

三、析字诗广泛流行 1401

(一)四言为主 1401

(二)皇帝爱好 1402

第四节 隋唐五代宋时期的析字 1403

一、析字谶谣:走入低潮,转向民间 1403

二、析字诗由盛而衰 1407

(一)盛行于唐代 1407

(二)衰微于宋元 1411

三、析字预测 1412

(一)继续为朝廷服务 1412

(二)盛行于民间 1414

(三)成为一种职业 1415

第五节 元明清时期的析字 1417

一、析字预测:方兴未艾 1417

二、析字对联 1420

(一)讽刺官场 1420

(二)表现才学 1422

三、析字与文字狱 1423

(一)析字文字狱起于明朝 1424

(二)盛极于清朝 1425

第六节 现代的析字 1429

一、析字预测,历久未衰 1429

二、商业语用中的析字 1431

三、现代通讯手段中的析字 1432

(一)手机短信中的析字 1432

(二)电脑网络中的析字 1433

第七节 结语 1435

一、形成理据 1435

(一)汉字特点是析字形成的客观条件 1435

(二)形义学是析字形成的推动力量 1440

(三)解构主义的理论阐释 1442

二、析字功能 1444

(一)诙谐功能 1444

(二)讽刺功能 1445

(三)游戏功能 1447

第十二章 镶嵌的演变 1449

第一节 引言 1449

一、镶嵌的定义和历史分期 1449

二、镶嵌由古至今的演变轨迹 1450

第二节 先秦至魏晋:镶嵌从萌芽至建立 1452

一、甲骨文中的镶嵌修辞现象 1452

二、《诗经》中的镶嵌修辞现象 1452

三、汉至魏晋出现镶嵌方位词、复辞的诗——镶嵌逐渐建立 1453

第三节 南北朝:镶嵌的鼎盛 1456

一、镶嵌涌现三大类别及下属的众多品类 1456

(一)镶嵌杂名类:姓名诗、地名诗、宫殿名诗、车船名诗、草木名诗、鸟兽名诗、药名诗、卦名诗、星名诗、建除诗、歌曲名诗、方位名诗等 1456

(二)镶嵌杂数类:数名诗、六府诗、四时诗、四色诗、十二属性诗、八音诗等 1467

(三)镶嵌复辞类:嵌复诗 1470

二、镶嵌的特点 1472

(一)镶嵌方法呈多角度特点:正用法、顺嵌法、联首法、位置灵活法、省略法、谐音法、单嵌与双嵌结合法、句首与句中结合法等 1472

(二)镶嵌词义的特点:词义在诗外,多与双关结合 1476

(三)镶嵌文体的特点 1478

第四节 唐宋:镶嵌的发展 1478

一、新建镶嵌类别:嵌字成句类——嵌字成句诗词 1478

二、镶嵌方法灵活多样 1480

(一)新创镶嵌方法:整嵌法、分嵌法、离合法、扩展法、句首法、顺逆双嵌法、单一数字法、隐含法、顺序灵活法、嵌字成句法 1480

(二)继承中有变化的镶嵌方法:谐音法、位置灵活法、联首法与顺嵌法 1492

三、镶嵌文体的特点 1496

第五节 元明清:镶嵌的再发展 1496

一、出现了新的镶嵌品类 1496

(一)戏目名诗 1496

(二)围棋名诗 1499

(三)五行诗 1499

(四)节气名诗 1500

(五)数量名诗 1501

二、镶嵌方法呈现多样化特点 1502

(一)新创镶嵌方法:简称法、颠倒词序法、多频率法、合嵌法、逆嵌法、跳嵌法、句尾法、分嵌题名法、整嵌特定句子法 1502

(二)继承中有创新的镶嵌方法:省略法、分嵌法、隐含法、顺逆双嵌法、句首法、顺嵌法、嵌字成句法 1511

三、镶嵌文体的特点 1516

第六节 现代:镶嵌的变化 1516

一、新出现的镶嵌品类 1517

(一)国名镶嵌 1517

(二)影片名镶嵌 1518

(三)菜肴名镶嵌 1518

(四)企业品牌名镶嵌 1519

(五)成语镶嵌 1520

二、在继承前代镶嵌品类基础上的发展 1521

(一)镶嵌当代人名 1521

(二)镶嵌数量词 1522

(三)镶嵌色彩词 1522

(四)人名、作品名等兼类镶嵌 1523

(五)人名、地名等兼类镶嵌 1523

(六)地名、作品名、动物名兼类镶嵌 1524

(七)方位名、作品名等兼类镶嵌 1524

(八)颜色名与动、植物名等兼类镶嵌 1525

三、镶嵌方法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1526

(一)句首嵌、嵌字成句、分嵌题名法 1526

(二)句尾嵌 1528

(三)先整嵌,后分嵌 1531

(四)先横嵌,后竖嵌或先横嵌、后递嵌 1531

(五)竖嵌 1532

(六)斜嵌 1533

(七)逆嵌 1534

(八)缺字嵌 1535

第七节 结语 1535

一、关于镶嵌的理论研究 1535

(一)古代学者有关镶嵌的论述 1535

(二)现代学者关于镶嵌的理论 1543

二、镶嵌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 1546

(一)南北朝之所以形成镶嵌繁盛局面的缘由 1546

(二)唐宋文人之间酬唱娱乐、人际往来的需要推动了镶嵌的发展 1548

(三)现代多种语体的演进,促进了镶嵌的发展 1550

(四)从镶嵌品类名称的变化看镶嵌修辞现象与社会及文化的关系 1551

三、镶嵌的修辞功能 1554

(一)曲径通幽的美感和机巧的情趣 1554

(二)暗寓褒贬,巧妙地收到赞扬、讽刺的修辞效果 1556

(三)语言生动形象,诙谐戏谑、风趣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1558

第十三章 顶真的演变 1560

第一节 引言 1560

一、顶真的定义及分类 1560

二、顶真辞格发展脉络 1561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顶真 1564

一、诗歌体顶真 1564

(一)联珠格:单蝉式 1565

1.单蝉式的分类:一字、二字、三字、四字单蝉 1565

2.单蝉式的层次:多至二层次 1568

3.单蝉式的连用:多至四连用 1569

(二)连环体:章与章间多以词、词语蝉联 1570

1.全诗连环 1570

2.部分连环 1573

二、散文体顶真 1573

(一)联珠格 1574

1.单蝉式的分类:一字、二字、多字、不等字单蝉 1574

2.单蝉式的层次:多至十层次以上 1577

3.单蝉式的连用:多至三连用以上 1578

4.双蝉式、多蝉式的分类(一):全分式、合分式(合分合式)、分合式 1580

5.双蝉式、多蝉式的分类(二):顺顶式、逆顶式 1583

6.双蝉式、多蝉式的层次:多至四层次以上 1584

7.多蝉式的蝉数:多至十蝉以上 1586

8.双蝉、多蝉、单蝉的连用 1587

(二)句中顶真 1589

第三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顶真 1590

一、诗歌体顶真 1590

(一)联珠格 1590

1.单蝉式的三字单蝉数量增多 1590

2.单蝉式出现句间与联间连用的二字单蝉 1591

3.单蝉式出现不等字单蝉 1592

4.单蝉式层次增多:多至五层次以上 1593

5.出现了双蝉式:全分式、合分式;顺顶式、逆顶式 1594

(二)连环体增多 1595

1.全诗连环 1595

2.部分连环 1598

(三)出现句中顶真 1599

1.五言诗句中顶真较多 1599

2.七言诗句中顶真较少 1599

二、散文体顶真 1600

(一)单蝉式以不等字单蝉较多 1600

(二)单蝉式的连用增多:多至七连用以上 1601

(三)双蝉式的类别 1602

1.继承了全分式、分合式、合分式、合分合式,仍以全分式较多 1602

2.出现了全分平行式 1603

第四节 隋唐宋金元时期的顶真 1605

一、诗词体顶真 1605

(一)联珠格 1605

1.单蝉式的三字单蝉与不等字单蝉 1605

2.单蝉式的多层次:增至十六层次以上 1607

3.双蝉式的分类:主要是全分式、分合式 1608

4.双蝉式连用、单双蝉连用、单双蝉与句中顶真连用 1609

(二)连环体的发展 1611

1.诗的连环体:段与段间以句子蝉联 1611

2.词的连环体:上下片之间以词、词组或句子蝉联 1613

(三)句子顶真的发展 1614

1.诗体句中顶真 1614

2.词体句中顶真 1616

二、元曲的顶真 1618

(一)联珠格 1618

1.单蝉式继承了一字、二字、多字单蝉式 1618

2.单蝉式的三字单蝉颇具特色 1620

3.单蝉式的多层次:多至九层次以上 1621

4.双蝉式的三类别:全分式、分合式、合分式 1621

5.多蝉式的分类:合分式与新产生的首词全分式 1622

(二)连环体:有以词、词组蝉联与以句子蝉联两类 1624

(三)句中顶真略有变化 1626

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顶真 1627

一、诗词体顶真 1627

(一)联珠格的继承与发展 1627

1.单蝉式发展为句句蝉联、首尾蝉联的连环诗 1627

2.单蝉式继承了叠字图案顶真式 1628

(二)连环体的继承与发展 1629

1.连环体的发展:出现了连环体专著《夹竹桃顶真千家诗山歌》 1629

2.连环体的继承 1632

二、小说体顶真 1633

(一)联珠格的发展 1633

1.单蝉式特色之一:多字、不等字单蝉 1633

2.单蝉式特色之二:出现叠字图案顶真诗与图案顶真诗 1635

3.双蝉式新的结构特点:双四字结构 1637

4.双蝉式的新品类:叠字双蝉式 1638

5.双蝉式顶真与叠字辞格连用与合用 1639

6.多蝉式的两类结构方式:全分式、首词全分式 1641

7.多蝉式与双蝉式连用 1642

(二)连环体的发展:出现章回顶真 1642

1.严式顶真 1643

2.宽式顶真 1644

第六节 现代时期的顶真 1645

一、诗(包括民歌)文顶真 1646

(一)联珠格: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 1646

1.单蝉式的继承与变化 1646

2.双蝉式的发展 1648

(二)连环体增多 1648

二、小说体顶真 1652

(一)联珠格 1652

1.单蝉式严式顶真 1652

2.单蝉式宽式顶真 1652

(二)连环体:对明清章回顶真的继承和变化 1653

1.严式顶真 1654

2.宽式顶真 1656

三、对联体顶真 1658

(一)联珠格 1658

1.单蝉式的层次:一、二层次较多 1658

2.双蝉式:短小精悍 1661

(二)顶真手法与其他辞格兼用或连用 1661

1.顶真与析字连用 1661

2.顶真与层递兼用 1662

3.顶真与回文兼用 1662

4.顶真与夸张或引用连用 1663

5.顶真与镶嵌、叠字或反复连用 1663

四、广告体顶真 1664

(一)广告顶真层次的特色:一层次居多 1664

(二)顶真由商品品牌名称、商品名称、企业名称蝉联 1666

1.由商品品牌组成顶真 1666

2.由商品名称组成顶真 1666

3.由企业、公司名称组成顶真 1667

(三)顶真与其他辞格兼用或连用 1667

1.顶真与借代兼用 1667

2.顶真与双关兼用 1668

3.顶真与回文、引用连用 1668

第七节 结语 1668

一、古代与现代有关顶真辞格的理论 1668

(一)古代有关顶真的论述 1668

(二)现代有关顶真的理论 1670

二、顶真的理论基础 1675

(一)哲学基础 1675

(二)审美需求 1678

(三)游戏娱乐 1683

参考书目 1686

第五编 篇章结构修辞史第一章 绪论 1695

一、篇章结构修辞的涵义 1695

二、篇章结构修辞史研究的意义 1697

三、本编对篇章结构修辞史研究的范围、方法与目标 1700

第二章 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及其历时演进 1703

第一节 引言 1703

一、史传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703

二、本章研究的依据 1704

三、本章研究的目标 1709

第二节 汉代史传体篇章结构的修辞模式 1709

一、汉代史传体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 1710

(一)合传的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 1710

1.“首传主生平+首传主叙事+次传主生平+次传主叙事+评赞”型 1710

2.“首传主生平+首传主叙事+次传主生平(Xn)+次传主叙事(Yn)+评赞”型 1710

3.“议论/概述+首传主生平+首传主叙事+次传主生平(Xn)+次传主叙事(Yn)+评赞”型 1712

(二)单传的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 1713

1.“传主生平+传主叙事+评赞”型 1713

2.“议论+传主生平+传主叙事+议论”型 1714

二、汉代史传体起首的结构形式类型 1715

(一)合传的起首结构形式类型 1715

1.“0+首起传主生平”型 1715

2.“议论/概述+首起传主生平”型 1716

(二)单传的起首结构形式类型 1716

1.“0+传主生平”型 1716

2.“议论+传主生平”型 1717

(三)起首中“生平”的次结构形式类型 1717

1.“姓名+籍里+X”式 1718

2.“姓名+0+X”式 1719

三、汉代史传体结尾的结构形式类型 1720

(一)结尾的整体结构形式类型 1720

1.“评赞”收结式 1720

2.“议论”收结式 1721

(二)结尾的“评赞发端语”类型 1722

(三)结尾的“评赞收结语气词”类型 1724

第三节 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史传体篇章结构的修辞模式概述 1725

(一)南北朝时代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的共时描写概述 1726

1.南北朝时代史传体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 1726

2.南北朝时代史传体起首的结构形式类型 1726

3.南北朝时代史传体结尾的结构形式类型 1727

(二)唐代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的共时描写概述 1727

1.唐代史传体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 1727

2.唐代史传体起首的结构形式类型 1728

3.唐代史传体结尾的结构形式类型 1728

(三)宋代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的共时描写概述 1729

1.宋代史传体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 1729

2.宋代史传体起首的结构形式类型 1729

3.宋代史传体结尾的结构形式类型 1730

(四)元代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的共时描写概述 1730

1.元代史传体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 1730

2.元代史传体起首的结构形式类型 1731

3.元代史传体结尾的结构形式类型 1731

第四节 明代史传体篇章结构的修辞模式 1732

一、明代史传体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 1732

(一)合传的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 1732

“首传主生平+首传主叙事+次传主生平(Xn)+次传主叙事(Yn)”型 1732

(二)单传的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 1734

1.“传主生平+传主叙事+评赞”型 1734

2.“传主生平+传主叙事+评赞+附记+附传”型 1734

3.“传主生平+传主叙事+评赞+附记”型 1736

4.“传主生平+传主叙事+评赞+附传”型 1737

二、明代史传体起首的结构形式类型 1739

(一)合传的起首结构形式类型 1739

“0+首起传主生平”型 1739

(二)单传的起首结构形式类型 1740

“0+传主生平”型 1740

(三)起首中“生平”的次结构形式类型 1741

1.“姓名+籍里/部族+X”式 1741

2.“身份+姓名+X”式 1742

三、明代史传体结尾的结构形式类型 1744

(一)结尾的整体结构形式类型 1744

1.“0”收结式 1744

2.“评赞”收结式 1745

3.“评赞+附传”收结式 1746

4.“评赞+附记”收结式 1747

5.“评赞+附记+附传”收结式 1747

(二)结尾的“评赞发端语”类型 1749

(三)结尾的“评赞收结语气词”类型 1751

第五节 清代史传体篇章结构的修辞模式 1752

一、清代史传体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 1752

(一)合传的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 1752

1.“首传主生平+首传主叙事+次传主生平+次传主叙事+评赞”型 1753

2.“首传主生平+首传主叙事+次传主生平(Xn)+次传主叙事(Yn)+评赞”型 1753

3.“议论/概述+首传主生平+首传主叙事+次传主生平(Xn)+次传主叙事(Yn)”型 1755

4.“议论/概述+首传主生平+首传主叙事+次传主生平(Xn)+次传主叙事(Yn)+评赞”型 1756

5.“议论/概述+世系概述+首传主生平+首传主叙事+次传主生平(Xn)+次传主叙事(Yn)+世系概述(Xn)+分传主生平(Xn)+分传主叙事(Yn)+评赞”型 1758

(二)单传的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 1761

1.“传主生平+传主叙事+评赞”型 1761

2.“传主生平+传主叙事+议论+评赞”型 1762

二、清代史传体起首的结构形式类型 1764

(一)合传的起首结构形式类型 1764

1.“0+首起传主生平”型 1764

2.“议论/概述+首起传主生平”型 1764

3.“议论/概述+世系概述+首起传主生平”型 1765

(二)单传的起首结构形式类型 1766

“0+传主生平”型 1766

(三)起首中“生平”的次结构形式类型 1767

1.“姓名+籍里+X”式 1767

2.“身份+姓名+X”式 1768

三、清代史传体结尾的结构形式类型 1771

(一)结尾的整体结构形式类型 1771

1.“0”收结式 1771

2.“评赞”收结式 1772

3.“议论+评赞”收结式 1773

(二)结尾的“评赞发端语”类型 1775

(三)结尾的“评赞收结语气词”类型 1776

第六节 近代史传体篇章结构的修辞模式概述 1778

(一)近代史传体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 1778

1.合传的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 1778

2.单传的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 1779

(二)近代史传体起首的结构形式类型 1779

1.合传的起首结构形式类型 1779

2.单传的起首结构形式类型 1779

3.起首中“生平”的次结构形式类型 1779

(三)近代史传体结尾的结构形式类型概述 1779

1.结尾的整体结构形式类型 1779

2.结尾的“评赞发端语”类型 1780

3.结尾的“评赞收结语气词”类型 1780

第七节 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的历时演进 1780

一、史传体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的历时演进 1780

(一)“合传”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的历时演进 1780

1.结构类型随时代演进而日渐丰富,类别时有消长、上落 1782

2.“首传主生平+首传主叙事+次传主生平(Xn)+次传主叙事(Yn)+评赞”式始终为主流,但随时代演进呈现出螺旋式发展的特征 1783

(二)“单传”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的历时演进 1785

1.结构类型未“定于一尊”,其类型数量随时代演进呈不规则的波状起伏运动 1787

2.“传主生平+传主叙事+评赞”式始终占主流地位,但在比例高低上则随时代演进而有上落起伏 1787

二、史传体起首结构形式的历时演进 1788

(一)“合传”起首结构形式的历时演进 1788

1.结构类型较少,但历时演进的轨迹清晰分明 1789

2.“0+首起传主生平”式在整体上占主流地位,但在历时演进中走过了一个“U”字形的曲折路径 1790

(二)“单传”起首结构形式的历时演进 1791

结构类型单一化,基本上只有“0+传主生平”一种形式,几乎没有历时演进 1792

三、史传体起首之“生平”次结构形式的历时演进 1792

1.结构类型较少,汉代奠定基本格局,南北朝时创出一种新结构类型。各代基本以两种类型为常见,宋代出现反常,三种类型全部出现 1793

2.“姓名+籍里+X”与“身份+姓名+X”两式,在历时演进中不断呈现出你上我下的交替沉浮局面 1795

四、史传体结尾之整体结构形式的历时演进 1796

1.结构类型随时代变化不定,但最终则“返璞归真”,重回汉代的起点上 1798

2.“‘评赞’收结式”在整个历时演进中占主流,但非“一”字形直行,而是呈现出波浪起伏式前行的特点 1799

五、史传体结尾之“评赞发端语”类型的历时演进 1800

1.类型始终没有“定于一尊”,而是随时代不同、作者不同而呈百花齐放之局面 1801

2.从数量比例上看,不标明作者身份的“评赞发端语”占主流,标明作者身份的则处于非主流。主流与非主流的交替演进,随时代而作不规则的运动 1802

六、史传体结尾之“评赞收结语气词”类型的历时演进 1803

1.类型丰富复杂,类型的变化与使用频率的高低都随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变化 1804

2.主流类型(即出现频率高的)在历时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了一种波浪状前行的特点 1806

2.主流类型(即出现频率高的)在历时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了一种波浪状前行的特点……180+6第八节 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对传奇小说篇章结构形式的影响 1807

一、史传体整体篇章结构形式对传奇小说的影响 1807

二、史传体起首结构形式对传奇小说的影响 1811

三、史传体起首之“生平”次结构形式对传奇小说的影响 1813

四、史传体结尾的结构形式对传奇小说的影响 1815

第九节 结语 1819

一、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化与文体本身的关系 1819

二、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化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关系 1820

三、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化与权威崇拜及心理定势的关系 1822

第三章 八股文的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及其历时演进 1823

第一节 引言 1823

一、八股文的概念 1823

二、八股文的结构因子及其相关概念 1824

三、本章研究的依据与目标 1829

第二节 八股文篇章结构形式的具体类型及其历时演进 1830

一、八股文“题前文”的结构形式及其历时演进 1831

(一)“题前文”的结构形式及其历时演进 1831

(二)“题前文”之“破题”结构形式及其历时演进 1832

1.“破题”的结构形式及其历时演进 1832

2.“破题”的“煞尾虚词”类型及其历时演进 1837

(三)“题前文”之“承题”结构形式及其历时演进 1842

1.“承题”的结构形式及其历时演进 1842

2.“承题”的“发端虚词”类型及其历时演进 1848

3.“承题”的“煞尾虚词”类型及其历时演进 1853

(四)“题前文”之“起讲”结构形式及其历时演进 1859

1.“起讲”的结构形式及其历时演进 1859

2.“起讲”的“发端语”类型及其历时演进 1864

3.“起讲”的“煞尾虚词”类型及其历时演进 1871

二、八股文“正题文”的结构形式及其历时演进 1876

(一)“正题文”的结构形式 1876

1.“入题+起二股+过接+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式 1876

2.“入题+起二股+过接+中二股+后二股”式 1877

3.“起二股+出题+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式 1878

4.“起二股+过接+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式 1879

5.“入题+上股(或前股)+下股(或后股)”式 1880

6.“前股+后股”式 1880

7.“起二股+中二股+过接+后二股”式 1881

8.“入题+起二股+出题+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式 1882

9.“起二股+过接+中二股+后二股”式 1883

10.“上二股+过接+出题+下二股”式 1884

11.“入题+起二股+过接+中二股+出题+后二股+束二股”式 1884

12.“入题+起二股+出题+中二股+中二小股+后二股”式 1885

13.“入题+前二股+出题+后二股”式 1886

14.“入题+前二股+后二股”式 1887

15.“前二股+过接+后二股”式 1887

16.“入题+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式 1888

17.“入题+起二股+中二股+过接+后二股+束二股”式 1889

18.“入题+起二股+出题+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式 1890

19.“入题+起二股+中二股+过接+后二股”式 1891

20.“入题+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式 1892

21.“入题+起二股+出题+中二股+后二股”式 1892

22.“起二股+出题+中二股+中二小股+后二股”式 1893

23.“起二股+中二小股+中二股+后二大股”式 1894

24.“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式 1895

25.“起二股+出题+中二股+后二股”式 1896

26.“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式 1896

27.“起二股+入题+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式 1897

28.“起二股+出题+中二小股+中二股+过接+后二肌”式 1898

(二)“正题文”结构形式的历时演进 1902

(三)“正题文”的“后二股”之“发端虚词”类型及其历时演进 1906

1.“正题文”的“后二股”之“发端虚词”类型 1907

2.“正题文”的“后二股”之“发端虚词”类型的历时演进 1911

三、八股文“收结文”的结构形式及其历时演进 1913

(一)八股文“收结文”的结构形式及其历时演进 1913

(二)八股文“收结文”之“发端虚词”类型及其历时演进 1919

(三)八股文“收结文”之“煞尾虚词”类型及其历时演进 1924

第三节 八股文篇章结构形式的渊源 1935

一、八股文篇章结构形式与《论语》、《孟子》等“四书”之文的渊源关系 1936

二、八股文篇章结构形式与宋代经义文的渊源关系 1942

三、八股文篇章结构形式与唐代古文的渊源关系 1947

第四节 结语 1951

一、八股文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化的积极方面 1951

二、八股文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化与文体本身的关系 1952

三、八股文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化与民族文化心理及思维定势的关系 1953

参考书目 1955

后记 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