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叶归根 从旧金山到香港 1
创办香港科技大学是谁出的主意? 3
与狮共舞——钟士元的故事 8
科大筹备委员会——张鉴泉和李国能的故事 13
成家立业——留美三十三年 19
一些办学理念的根源 24
旧金山州立大学的经历和启示 30
助建中美桥梁——走向老家 35
进入科大筹委会——麦法诚的故事 40
筹备委员会的工作——兼谈Gardner、Arima、Esaki的故事 44
就这样决定了回香港——兼提Higginson和Birt的故事 50
回港前夕——告别科研生涯 56
一位虚拟的科大毕业生——罗永强的故事 61
立足于现实,放眼于未来——续讲罗永强的故事 66
二·初见天日 创建学术框架 73
学术部门的体制和架构 75
院长、系主任和学术支持服务单位负责人 80
学院学系的教研方向和范围 88
“二十五字教研模型”的来龙去脉——义务参谋们的故事 93
聘请资深教授——钱致榕的故事 99
四出聘贤——与钱致榕同甘共苦的三年 103
圣约翰大厦时期的无名英雄们 109
公务员出身的出色女将——黎黄美玲和梁玉楣的故事 114
三位能干的开国英雄——彭思梅、Scott、Crow的故事 120
分顾内外的一对夫妇——秦家德和杜家磊的故事 126
开创图书馆和资讯服务的大将——周敏民和Ivey的故事 132
学术部门的能人——George、刘信德、James等的故事 136
带来资源的幕后人物——Watkins、Macwhinnie、Gale、林李翘如的故事 142
三·开垦新土 精诚合作的英才 147
创校阶段的学术副校长钱致榕和他的接班人 149
圣人后代的学术副校长——孔宪铎的故事 155
才气横溢的学术副校长——张立纲的故事 161
理学院的院长们——雷明德的故事 167
工学院的院长们——张信刚和高秉强的故事 172
科技大学也搞商学院——搞得成吗? 177
工商管理学院和UCLA的帮助——陈玉树的故事 182
博雅教育——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88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齐锡生和丁邦新的故事 194
为何建立自创的研究及发展部门? 200
应用研发和成果开发的萌芽期——陈介中的故事 205
应用研发方面的三位奇侠——施德信、沈运申和王佑曾的故事 212
应用研发和与内地的精诚合作——兼谈林垂宙的故事 219
来自天涯海角的理学院“阳春教授” 228
各展鸿图的工学院“阳春教授” 236
国际瞩目的商学院“阳春教授” 240
学历、来头和永久职位——兼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46
四·从无到有 校园、体制、实现、期望 253
天然美景、世外桃源 256
人力资源——教职员编制 262
校园建筑——规划和设计 268
校园规划比赛和建筑费用的估计 277
从无到有——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小故事和感受 283
无妄之灾——建造校园的一场风波 288
问责、法治、照本子办事 294
制度的不平和僵化 300
权责分明——校政管理的制度和落实 305
任免、升迁制度——铁饭碗传统的末日? 311
行政及总务部门的多位“元老” 316
科研设施和经费——政府拨款和私人捐助 322
美丽实用的科大校园——学术区 328
美丽实用的科大校园——生活区 337
对创校初期科大学生的憧憬 345
后记 354
附录 科大何去何从? 355
铭谢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