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药物剂型与制剂设计概论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剂型与疗效 1
一、概述 1
二、剂型与疗效 2
第二节 剂型与制剂研究进展 3
一、缓控释给药系统 4
二、黏膜给药系统 7
三、经皮给药系统 8
四、靶向给药系统 8
五、基因传递系统 9
六、生物技术药物给药系统 11
七、中药新剂型、新制剂及中药现代化研究进展 14
八、药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参考文献 16
第二章 药物剂型设计的生物药剂学原理 19
第一节 概述 19
一、生物药剂学与剂型设计 19
二、药物制剂体内过程 20
第二节 药物的生物膜转运及其转运机制 23
一、生物膜及药物膜转运途径 23
二、药物跨膜转运的机制 24
第三节 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26
一、胃肠道的解剖生理特点与药物吸收 26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27
第四节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34
一、口腔及舌下黏膜给药的吸收 34
二、鼻腔黏膜给药的吸收 34
三、直肠黏膜给药的吸收 34
四、阴道黏膜给药的吸收 35
五、眼黏膜给药的吸收 35
六、经皮给药吸收 36
七、注射给药的吸收 36
八、肺部的药物吸收 37
参考文献 37
第三章 药物制剂设计及现代优化技术 39
第一节 概述 39
一、药物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39
二、药物制剂设计的主要内容 39
三、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前研究 40
第二节 药物制剂处方与工艺的优化设计 40
一、制剂处方与工艺优化设计思路 40
二、优化设计的方法 42
三、固体制剂设计专家系统 50
参考文献 52
第四章 药物制剂的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评价 54
第一节 药物制剂的溶出度和释放度 54
一、溶出度与释放度的概念 54
二、影响溶出度或释放度的因素 54
三、溶出度测定方法 55
四、释放度测定法 57
五、溶出度参数与释药模型拟合 57
第二节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61
一、生物利用度 61
二、生物等效性 61
三、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62
四、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 63
五、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试验设计 64
六、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求算 66
第三节 生物等效性评价 67
一、普通制剂 68
二、缓控释制剂 68
三、关于吸收速率的评价 69
四、生物等效性评价的统计分析方法 69
五、体内试验与体外试验相关性评价 76
参考文献 79
第二篇 药物制剂技术 80
第五章 药物制剂工程技术 80
第一节 冷冻干燥技术及其应用 80
一、冷冻干燥技术的概念及其特点 80
二、冷冻干燥的原理 81
三、冷冻干燥设备及干燥过程 81
四、冷冻干燥的应用 82
第二节 喷雾造粒及喷雾包衣造粒技术 84
一、喷雾造粒技术 84
二、喷雾包衣技术 86
参考文献 86
第六章 包合物制备技术 87
第一节 概述 87
一、分子包合技术的概念及其特点 87
二、包合物的分类 87
三、分子包合技术的发展 88
第二节 分子包合载体材料 88
一、尿素 89
二、硫尿 89
三、脱氧胆酸 89
四、对苯二酚 89
五、沸石 89
六、环糊精 90
第三节 包合原理 93
一、包合反应热力学 93
二、主、客体分子尺寸空间的匹配性 94
三、包合物中主、客体分子的比例 94
四、主、客体分子之间的疏水亲脂作用 95
第四节 分子包合技术及其应用实例 95
一、CD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95
二、CD包合物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97
第五节 包合物的验证 101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01
二、红外光谱法 101
三、荧光光谱法 102
四、圆二色谱法 103
五、薄层色谱法 103
六、热分析法 104
七、X射线粉末衍射法 105
八、核磁共振法 106
九、显微镜法 107
十、相溶解度法 108
十一、计算机分子模拟法 109
第六节 包合物的质量评价 110
一、包合物的包合率测定 110
二、包合物的溶解性能测定 110
三、包合物的稳定性测定 111
四、包合物的生物利用度测定 112
参考文献 112
第七章 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 115
第一节 概述 115
一、固体分散体的概念及其特点 115
二、固体分散体的分类 115
第二节 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 117
一、水溶性载体 117
二、水不溶性载体 119
三、肠溶性载体 120
第三节 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及其实例 120
一、溶剂法 120
二、熔融法 121
三、溶剂-熔融法 122
四、喷雾(冷冻)干燥法 123
五、研磨法 123
六、固态表面分散法 123
第四节 固体分散体的质量评价 124
一、热分析法 124
二、X射线衍射法 125
三、红外光谱法 126
四、核磁共振波谱法 127
五、扫描电镜观察法 127
六、溶出度测定 128
七、生物利用度测定 130
八、稳定性 130
参考文献 132
第八章 微囊化技术 134
第一节 概述 134
一、微囊化技术的基本概念 134
二、药物微囊化的目的 134
三、微囊化技术的发展 135
第二节 囊心物质与囊材 136
一、囊心物质 136
二、囊材 136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138
一、物理化学法 138
二、物理机械法 144
三、化学法 146
第四节 微型胶囊的特征 148
一、微囊的形态、结构与粒径 148
二、影响微囊粒径的因素 148
三、囊膜的厚度 150
四、微囊中药物的释放 152
第五节 微囊化技术的应用 154
一、长效或缓释作用 154
二、液态或气态药物“固态”化 156
三、定位释放 156
四、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157
五、掩盖药物的臭、味 158
六、除热原作用 158
第六节 微型胶囊的质量评价 158
一、微囊的囊形与大小 158
二、微囊中药物含量的测定 159
三、载药量与包封率 160
四、微囊中药物的释放度测定 160
参考文献 160
第九章 脂质体制备技术 162
第一节 概述 162
一、脂质体及其研究进展 162
二、脂质体的特点 163
三、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 164
四、脂质体的理化性质 166
第二节 制备脂质体的材料 167
一、磷脂类 168
二、正电荷脂质 169
三、胆固醇 169
四、大豆甾醇及其葡萄糖苷 169
第三节 脂质体制备技术 169
一、脂质体的设计 169
二、脂质体制备方法及示例 171
第四节 脂质体的质量控制 175
一、脂质体粒径、粒度分布测定及物理外观形态观察 175
二、脂质体载药量的测定 175
三、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175
四、渗漏率的测定 176
五、体外释放度测定 177
六、体内分布动力学研究 177
第五节 脂质体的作用机制与给药途径 178
一、脂质体的作用机制 178
二、给药途径 179
参考文献 180
第十章 乳剂化技术 182
第一节 概述 182
一、乳剂的类型及特点 182
二、乳剂的淋巴靶向性及其影响因素 183
三、常用的乳化剂与助乳化剂 185
第二节 乳剂的制备 187
一、处方设计 187
二、制备工艺和方法的选择 187
三、微乳的制备 188
四、自乳化给药系统及其制备 190
五、乳剂的质量评价 194
六、应用实例 195
参考文献 197
第十一章 纳米粒与亚微粒制备技术 199
第一节 概述 199
一、基本概念 199
二、纳米粒与亚微粒的特点 200
第二节 纳米粒与亚微粒的制备方法 201
一、单体聚合法 201
二、高分子材料分散法 202
三、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203
四、制备示例 203
五、NP与SLN的质量控制 206
六、NP与SLN的应用 209
参考文献 209
第十二章 微球制备技术 211
第一节 概述 211
一、微球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211
二、微球给药系统的特点 211
三、微球给药系统的分类 212
第二节 微球载体材料 213
一、天然高分子载体材料 213
二、合成高分子载体材料 214
第三节 微球的制备 215
一、微球制剂的设计 215
二、微球的制备方法 217
三、微球制剂的质量控制 221
参考文献 224
第十三章 前体药物及药质体制备技术 225
第一节 概述 225
一、前体药物的概念 225
二、前体药物制剂的作用特点 225
第二节 前体药物的设计及制备 227
一、起全身作用的前体药物 227
二、起局部作用的前体药物 229
三、双前药 233
第三节 药质体制备技术 234
一、药质体的概念及其特点 234
二、药质体的制备方法 234
三、药质体的稳定性 235
四、药质体的体内分布与毒性 235
第四节 应用实例 235
一、提高代谢稳定性的前药 235
二、延长作用时效的前药 236
三、结肠靶向给药 237
四、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237
五、肾靶向前体药物 238
六、药质体 238
参考文献 238
第三篇 药物新剂型 241
第十四章 缓控释制剂 241
第一节 概述 241
一、缓控释制剂的概念 241
二、缓控释制剂的特点 242
三、缓控释制剂的发展 242
第二节 缓控释制剂的载体材料 243
一、阻滞剂 244
二、骨架材料 244
三、包衣材料 247
四、增稠剂 249
第三节 缓控释制剂释药原理 251
一、溶出原理 251
二、扩散原理 251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254
四、渗透压原理 255
五、离子交换作用(通过树脂进行交换) 257
第四节 缓控释制剂的设计与评价 257
一、设计缓控释制剂应考虑的因素 257
二、缓控释制剂设计的内容 259
三、缓控释制剂的质量评价 263
第五节 缓控释制剂制备技术 267
一、骨架技术 267
二、膜控技术 271
三、渗透泵技术 273
四、生物黏附技术 275
第六节 缓控释制剂的类型 276
一、亲水凝胶骨架片制备方法与实例 276
二、溶蚀性骨架片制备方法与实例 282
三、不溶性骨架片制备方法与实例 283
四、口服渗透泵控释系统应用实例 284
五、胃内滞留制剂及实例 285
六、口服结肠定位给药制剂及实例 289
七、口服生物黏附给药制剂及实例 294
八、脉冲式给药系统及实例 297
参考文献 304
第十五章 经皮给药制剂 308
第一节 概述 308
一、经皮给药制剂定义及特点 308
二、经皮给药制剂的发展 309
三、药物经皮吸收的过程 312
四、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316
第二节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318
一、药剂学方法和技术 318
二、物理学新方法和新技术 325
三、化学方法和技术 334
四、促渗方法的综合应用 334
第三节 药物经皮吸收研究方法 335
一、体外经皮扩散研究 335
二、体内经皮吸收研究 336
三、其他试验研究 336
第四节 经皮给药制剂的分类、组成与实例 337
一、经皮给药制剂的分类 337
二、经皮给药制剂的组成 339
三、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 339
四、经皮给药制剂实例 339
参考文献 342
第十六章 植入给药制剂 346
第一节 概述 346
一、植入给药制剂及其特点 346
二、植入给药制剂的发展 346
第二节 植入给药制剂的类型 348
一、生物降解型植入剂 348
二、非生物降解型植入剂 348
三、眼用药物植入剂 349
四、其他部位植入剂 351
第三节 植入剂处方与工艺设计及实例 353
一、生物降解型植入剂处方与工艺设计及实例 353
二、非降解型植入剂处方与工艺设计及实例 356
第四节 植入剂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360
一、处方与工艺筛选研究 361
二、体外释药研究 361
三、体内外相关性试验 361
四、体内研究 361
五、药效学考察 362
六、其他质量控制研究 363
参考文献 363
第十七章 黏膜给药制剂 364
第一节 概述 364
一、黏膜给药制剂及其分类 364
二、黏膜给药的特点 365
三、黏膜的构造与生化特点 365
四、影响药物黏膜吸收的因素 366
五、黏膜给药吸收促进剂 366
六、黏膜给药制剂的质量要求 367
第二节 眼黏膜给药制剂 367
一、眼黏膜给药制剂及其研究进展 367
二、眼黏膜给药的特点 367
三、眼黏膜给药的吸收 368
四、眼黏膜给药制剂及眼用注射给药制剂的质量要求 368
五、滴眼剂 369
六、眼膏剂 377
七、眼用注射液 378
八、眼用新剂型 379
第三节 口腔黏膜给药制剂 384
一、口腔黏膜给药制剂的概念及其分类 384
二、口腔黏膜的结构与生理特点 385
三、口腔黏膜给药的特点与质量要求 385
四、舌下片及口腔贴片(膜) 386
五、漱口剂 389
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制剂 390
一、鼻黏膜给药制剂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390
二、鼻黏膜的结构与生理特点 391
三、鼻黏膜给药的特点 392
四、鼻黏膜吸收促进剂 392
五、鼻腔给药新剂型 393
第五节 栓剂及其他直肠黏膜给药制剂 394
一、栓剂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394
二、直肠黏膜的结构与生理特点 395
三、直肠黏膜给药的特点 395
四、栓剂的基质与附加剂 396
五、基质与附加剂对药物在直肠内吸收的影响 398
六、栓剂处方设计 399
七、栓剂的制备 400
八、肛门栓与灌肠剂 402
九、栓剂的质量评价 404
十、制法与举例 405
第六节 阴道及子宫黏膜给药制剂 405
一、阴道与子宫黏膜给药制剂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405
二、阴道与子宫黏膜的结构与生理特点 406
三、阴道及子宫黏膜给药的特点及要求 406
四、阴道栓 407
五、阴道膜 407
六、阴道泡腾片 407
七、阴道凝胶剂 407
八、子宫内药物释放系统 408
参考文献 409
第十八章 靶向制剂 411
第一节 概述 411
一、靶向制剂的概念及特点 411
二、靶向制剂的分类 411
三、靶向制剂的质量评价 415
第二节 靶向制剂设计 416
一、药物靶向传输的途径 416
二、药物靶向传输的细胞生物学基础 416
三、靶向制剂设计的药动学与药效动力学基础 419
第三节 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421
一、肝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421
二、肺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422
三、脑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424
四、骨髓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425
五、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426
六、淋巴靶向给药研究进展 427
参考文献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