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节 选题背景 1
第二节 理论研究框架 5
一、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实质 6
二、公司治理中的资本力量 8
三、政府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11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本书框架 13
第四节 文献检索 17
第五节 本书创新 20
一、研究领域上的创新 20
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21
三、观点上的创新 21
四、内容上的创新 22
第一章 晚清时期(1872~1911)的公司治理思想和治理制度 28
第一节 《公司律》颁行以前的公司治理思想和治理机制 28
一、晚清社会对“公司”制度的初步认识 28
二、晚清社会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初步认识 37
三、1904年前近代中国公司治理思想和治理制度的特点 57
第二节 《公司律》:近代中国公司治理法制规范的起步 59
一、近代中国公司治理思想的新阶段 61
二、《公司律》环境下政府与经理人博弈关系的再考察 64
第三节 《公司律》框架下的经理人选择机制 69
一、近代中国公司治理的新起点 69
二、经理人遴选过程中的法律虚化 72
三、个人利益对近代中国公司治理机制的冲撞 78
第二章 民初及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的公司治理思想和治理制度 99
第一节 公司法人地位的确立 100
一、公司法人财产与股东个人财产的区分 102
二、法人治理机制的初步形成 104
第二节 家族公司治理思想和治理机制 106
一、近代中国家族公司的出现及壮大 106
二、经理人遴选的家族本位化 109
三、经营决策权的家族内部化 114
四、公司治理思想和治理机制中的家族纬度 115
第三节 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企业家素质 117
一、企业家活动和近代中国公司的“黄金时期” 118
二、民初及北洋政府时期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企业家素质 122
第四节 公司治理机制中的“推”“导”结构 131
一、“推”:公司治理机制对政府力量的抵制 132
二、“导”:公司治理机制中对政府力量的利用 134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1928~1937)的公司治理思想和治理制度 147
第一节 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148
一、南京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统制 148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统制经济形成的思想和实现渊源 150
三、南京国民政府当权者对“节制资本”思想的歪曲和利用 156
第二节 公司治理准则主义的发展 161
一、近代中国公司“营利”目标的确立 161
二、公司准则主义的发展 171
第三节 公司治理机制中政府角色选择与定位 173
一、政府角色的选择 173
二、公司治理思想中对政府的角色定位 181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的公司治理思想和治理制度 201
第一节 经济统制体制下的近代中国公司 202
一、统制经济体制的形成 202
二、经济统制下的近代中国公司 205
第二节 公司治理机制中行政力量的重新强化 216
一、公司治理思想中的国家资本定位 216
二、公司治理机制中的行政超强控制 219
第三节 对国营公司治理的分析和批评 223
一、国营事业的定位 223
二、公司治理机制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225
三、对公司治理机制弊端的认识和分析 229
第四节 公司治理机制中的商界自主性力量 234
一、“参股”:政府对民营公司治理机制的控制 234
二、公司治理机制中商界力量的能动性 238
第五章 抗战以后(1945~1949)的公司治理思想和治理制度 248
第一节 战后国家资本的膨胀 248
一、未如理想的经济恢复与重建 248
二、国家资本的膨胀 250
第二节 战后近代中国公司的发展 253
一、民营公司发展的艰难困境 254
二、国营大公司的兴起 256
三、国家资本向官僚资本的变异 259
第三节 国营大公司治理机制的官僚化 261
一、1946年《公司法》中的官僚利益倾向 261
二、公司治理机制的内在官僚化 266
第四节 民营公司治理机制中产权的弱化 276
一、民营公司生存空间的缩小 277
二、民营公司产权的弱化 281
结束语:艰难的博弈与弱化的资本权利 292
一、行政力量与资本力量的博弈 292
二、行政支配下弱化的资本权利 295
参考文献 300
后记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