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近代乡村手工业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1
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手工业的调查研究 1
二、20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史研究 37
三、本书的问题意识与结构安排 67
第一章 乡村手工业的世界历史及其理论 75
第一节 前工业化时期的乡村手工业及其解释 76
一、工业化之前西欧国家中的乡村手工业 76
二、原始工业化:解读西欧乡村手工业的发展 82
三、明清时期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 86
四、早期工业化:明清江南手工业的新阐释 91
第二节 工业化时代的乡村手工业 95
一、先发工业化国家中的乡村手工业:英、法、德的例子 96
二、俄国的乡村手工业 100
三、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乡村手工业 116
第三节 “半工业化”概念与近代乡村“半工业化”的典型地区及行业 121
一、工业化相关概念辨析 121
二、近代乡村工业的实际与“半工业化”内涵 125
三、半工业化与传统手工业、原始工业化 133
第二章 近代乡村半工业化的兴起 138
第一节 危机与转机:城市工业化的初步发展与乡村手工业的困局 140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城市工业化的初步发展 140
二、清末民初乡村手工业的局部危机 152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与比较利益 158
一、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 158
二、比较利益的驱动 174
第三节 政府、社会与地方能人 187
一、政府与社会团体对乡村手工业的推动 187
二、地方能人在半工业化兴起中的示范效应 200
第三章 技术与市场:乡村半工业化的发展 211
第一节 技术进步的路径及其效应 212
一、生产工具的改良与生产工艺的改进 212
二、发展中显现的趋势:半工业化的深化与广化 232
第二节 区域外市场的开拓 243
一、传统商路的拓展与新商路的开辟 243
二、市场网络的形成 254
三、区域外市场与乡村半工业化 273
第四章 近代乡村手工业形态与经营制度 281
第一节 近代乡村手工业的三种形态 283
一、农民家庭手工业 283
二、农村作坊与工场手工业 290
三、工匠手工业 301
第二节 多元共存:乡村手工业的经营制度 307
一、包买主制下的依附经营 309
二、业主制下的自主经营 336
三、合作制下的联合经营 341
第五章 乡村半工业化的曲折与中断 357
第一节 乡村手工业发展进程的曲折 358
一、传统与现代两股力量夹击中的乡村手工业 358
二、乡村手工业发展进程的波动起伏 365
第二节 欺诈行为:乡村手工业内部的障碍性因素 371
一、欺诈行为的表现形式 371
二、欺诈行为对乡村手工业的危害 377
三、欺诈行为的形成原因 383
第三节 日本侵华战争与半工业化的中断 392
一、沦陷区市场的丧失 392
二、半工业化进程的中断 399
第六章 半工业化与近代农村经济社会变迁 407
第一节 半工业化与农村经济变迁 408
一、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与农民生活水平的相对提高 408
二、传统市镇的转型与新兴市镇的产生 418
第二节 半工业化与农村社会变迁 428
一、乡村商人阶层的崛起与社会救助能力的增强 428
二、半工业化与农村社会关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433
结语 半工业化:没有完成的农村工业化 441
一、一条没有走完的工业化道路 441
二、没有终结的历史: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当代实践 445
主要征引文献索引 457
后记 476
表 110
表1—1:19世纪90年代俄国著名乡村手工业村的经济状况及社会变迁趋势 110
表1—2: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工业产值的比重 116
表1—3:1934~1936年农村手工业品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129
表1—4:近代乡村半工业化现象的典型地区与行业 131
表2—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工业企业数及创办资本额 142
表2—2:1890—1910年间民族机器棉纺织业主要企业简表 144
表2—3:外国资本主义在华棉纺织企业及其所占比重 146
表2—4:各省机械缫丝厂家数及其车数估计(1894~1918) 149
表2—5:潍县各机器制造厂改良布机生产能力简况 151
表2—6: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河北省棉花种植面积与产量 162
表2—7:河北棉田面积与棉产额与中国各省比较表 163
表2—8:1933年吴兴雨量分布状况表 168
表2—9:吴兴境内重要水路干线 170
表2—10:历年花、布、米比价表(1867~1920) 178
表2—11:民初河北棉田面积和棉价比较表 179
表2—12:民初至抗战前吴兴县历年鲜茧价格及其他物价比较表 182
表2—13:无锡县每亩桑田和粮田收益对照表 183
表2—14:河北西河棉区42县棉花及其他农作物收益比较表 184
表2—15:通海织布区内织布传习所简况表 189
表2—16:1930年浙江春秋二期蚕桑改良事业概况表 192
表3—1:手工织机改进情况 215
表3—2:通海农村手工织布作坊改良机使用情况简表 218
表3—3:高阳布匹种类变迁表 231
表3—4:1932年高阳织布业中技术进步状况 236
表3—5:20世纪上半叶华北农村新式轧花业示例 237
表3—6:华北等地农村半工业化的扩散效应 241
表3—7:高阳布匹通往区域外市场的几条主要商路及其运输方式 245
表3—8:通海布匹商路的变迁 248
表3—9:抗战前高阳手织业专业市场基本情况 255
表3—10:1923年、1933年宝坻布集交易额之比较及1933年各类市集每市交易数额之比较 257
表3—11:1932年高阳53家布线庄设立外庄情形简表 265
表3—12:1933年高阳织布区销售外庄数及分布地 265
表3—13:20世纪30年代初潍县线庄资本额及经营状况表 270
表3—14:1923年宝坻棉布销售区域 273
表3—15:1932年高阳布匹销售区域分布情况 274
表3—16:1892~1930年间定县输往西北的土布数量及其价值 276
表3—17:1929年南通土布的产量及销售情况 277
表3—18: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东厂丝和土丝市场产销状况表 278
表3—19:1935年盛泽镇丝织品的市场销售状况 280
表4—1:河北定县6个特色手工业乡村家庭手工业统计(1932年调查) 285
表4—2:1947年全国农家手工业分布情况 286
表4—3:定县家庭手工业与作坊和工场手工业的比较 299
表4—4:1923年沈家行手艺店铺与工匠分布状况 302
表4—5:1938~1940年延安个体手工业统计表 306
表4—6:1932年高阳织布区手织户经营形式分类表 312
表4—7:近代绉纱、发网等业中的依附经营形式示例表 318
表4—8:甘肃省棉毛纺织业合作社概况表(1944年6月) 349
表4—9:1945年边区主要手工业合作社的规模 352
表5—1:手缫和机缫白丝的出口量(1894~1932年) 361
表5—2:各种规格机织粗细布每匹总成本 366
表6—1:南通县棉田面积占当季耕地面积比例(1912~1933年) 411
表6—2:定县农村集市分布状况表 419
表6—3:1930年代初期南浔公共设施一览 421
表6—4:高阳、定县两地的典型织布村庄 425
图 175
图一:1924~1929年安徽宿县农产品与手工业品价格指数变动曲线图 175
图二:农家丝织机 222
图三:机汽单车 224
图四:南浔缫丝车 225
图五:宝坻棉布贸易路线图 244
图六:高阳棉纱布市场流转图 268
图七:1880~1934年浙江辑里丝出口曲线图 361
图八:中日生丝出口量的比较图(1880~1935) 364
图九:抗战爆发后潍县织布区布机的流动情形图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