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 1
第一章 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涵构 1
一、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特点 1
(一)标志性 1
(二)场所性 1
(三)层次性 1
(四)中介性 1
二、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空间构成层次和特征 2
(一)观演建筑的建筑场地环境 2
1.观演建筑场地环境的功能作用 2
2.观演建筑场地环境形式 2
(二)观演建筑的街区环境 3
(三)观演建筑的城市环境和区域环境 4
三、观演建筑外部空间行为环境的特质 4
(一)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心理感知 4
1.视觉感知在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表现 4
2.时空感知在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表现 5
3.逻辑感知在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表现 7
(二)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环境行为 8
1.行为的多样性 8
2.环境的多样性 8
3.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个人空间与领域空间 9
4.人的某些特殊行为心理现象在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表现 10
四、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社会文化的传承 11
(一)社会文化与观演建筑空间环境 11
(二)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对社会文化的表达 11
1.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社会文化表达元素 11
2.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对社会文化的表达过程 13
第二章 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原则 14
一、整体性原则 14
(一)形体空间的整体性 14
(二)空间结构的秩序性 14
(三)人活动的适应性 14
二、综合性和多用性原则 14
三、开放性原则 14
四、合理性原则 15
(一)观演建筑选址与规模的合理性 15
(二)观演建筑分布与服务范围的合理性 15
(三)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合理性 16
五、可识别性原则 17
第三章 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 18
一、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环境景观与活动系统 18
(一)观演建筑实体造型构成观演建筑外部环境景观的中心点 18
1.观演建筑造型处理的手法 18
2.结构选型与观演建筑的造型 18
3.观演建筑的造型风格 18
(二)公共空间设计 20
1.广场 20
2.步行街 24
3.庭院 25
4.屋顶广场及庭园 25
5.观演建筑的入口空间 25
(三)环境设施设计 27
1.地面 27
2.水 27
3.植物 30
4.雕塑、小品、设施 33
(四)色彩与夜景设计 34
1.色彩 34
2.光与夜景 36
(五)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人的活动行为系统设计 37
1.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人的活动规律及特点 37
2.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活动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38
二、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空间秩序 38
(一)沿街外部公共空间的“线” 38
1.传统的表现手法 38
2.现代的表现手法 40
(二)观演建筑外部公共空间中的交通流线与功能布局 41
1.观演建筑的外部公共空间与城市道路的交通关系及设计 41
2.观演建筑的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中交通流线的组织与功能布局 41
(三)观演建筑与相邻建筑的“线” 46
(四)天际轮廓的“线” 47
1.观演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的天际轮廓线 47
2.观演建筑在人工环境中的天际轮廓线 47
(五)由建筑空间的“轴线”来维护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秩序 47
三、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与区域环境 49
(一)观演建筑个体与区域环境 49
1.利用个体造型反映区域的面貌特征 49
2.利用结构形式反映区域面貌 50
3.利用色彩形式反映区域面貌 50
(二)社会文化与人性化的外部空间环境 51
1.生存文化——地方主义的启示 51
2.意境创造与精神哲学 52
第四章 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质量评估方法 54
一、外部空间环境评估的基本概念 54
(一)评估的定义与过程 54
(二)评估的目的与作用 54
1.鉴定与诊断作用 54
2.导向作用 54
3.反馈作用 55
4.决策与监督作用 55
二、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质量评估方法 55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55
1.指标体系的概念 55
2.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 55
3.关于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56
(二)评估信息的获取 56
1.资料法 56
2.问卷法 56
3.现场调查、访问、座谈会法 56
(三)评估信息的处理与评估结果的产生 56
1.评估信息的处理 56
2.关于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评估 58
第二篇 电影院 剧院 61
第一章 电影放映设备系统 61
一、电影类型 61
(一)白昼电影 61
(二)普通电影 61
(三)西尼马斯柯普宽银幕电影(Cinemascope) 61
1.Ⅰ型 62
2.Ⅱ型 62
(四)遮幅式 62
(五)全景电影(西尼拉玛1∶2.6) 63
(六)35mm环幕电影(赛克拉玛Circle-Vision) 63
(七)立体电影 64
(八)70mm(宽胶片)宽银幕电影(托特A·O,Todd A.O) 65
(九)70mm巨幕电影(阿麦克斯Imax) 65
(十)70mm穹幕电影(欧尼麦克斯Omnimax) 66
(十一)尼克菲可变视野系统(瓦留斯科普) 69
(十二)全息电影 69
(十三)香味电影 69
(十四)电视电影 70
(十五)电子电影(磁带录像及激光视盘) 70
(十六)汽车电影院 70
二、放映设备系统 71
(一)银幕 71
1.优质银幕的条件及性能 71
2.银幕的类型 72
3.银幕的反射特性曲线 74
4.弧形宽银幕的曲率半径,弧深及弧长 75
5.银幕宽度的计算 76
6.银幕的适应性 81
7.银幕框架 82
(二)放映技术单元 83
1.放映室 87
2.卷片室(倒片室) 96
3.电力室 97
4.机修室 99
5.播音室 99
6.休息室、卫生间、吊片设施 99
(三)放映还声系统 100
1.放映还音方式 100
2.立体声扬声器安装数目及设备 100
三、电影院舞台 104
1.舞台深度 104
2.舞台形式 104
3.台口 104
4.台口大幕 106
5.纱幕 106
6.舞台面 106
第二章 观众厅设计 109
一、观众厅疏散设计 109
(一)电影院建筑的疏散规定 109
(二)剧院的疏散规定 110
(三)人流疏散的要求 111
(四)人流疏散时间的计算 117
1.直接疏散 117
2.间接疏散 119
二、观众厅席位设计 121
(一)意义 121
(二)设计原则 122
(三)席位排列法 122
1.直线排列法 122
2.弧线排列法 125
3.折线排列法 129
4.混合排列法 129
(四)席位设计参数 141
1.观众席位头排界限(头排距离) 141
2.边座斜视界限 143
3.最大视距与视角 144
4.坐椅、排距和走道的尺度 148
三、观众厅视线设计 192
(一)地面起坡缓陡的影响因素 192
1.a值的远近 192
2.c值的大小 192
3.h值的高低 192
4.f值的宽窄 193
5.计算坡度时分组的大小 193
(二)设计视点 193
1.剧场 193
2.电影院 194
(三)地面升起坡度设计 196
1.图解法 196
2.相似三角形数解法 196
3.分组折线法 200
(四)不需要地面起坡的排数 201
(五)视线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202
四、观众厅楼座设计 203
(一)楼座容量 203
(二)楼座形式 203
1.剖面形式 203
2.平面形式 216
(三)楼座的视听质量 226
1.视觉质量 226
2.楼座第一排地面标高的确定 226
3.听觉质量 228
4.楼座栏板的剖面形式 229
(四)楼座的进场口及疏散门 235
1.双进口 235
2.单进口 236
(五)楼坐席位设计 241
(六)楼座挑台结构形式 248
1.梁板体系方案 248
2.悬臂挑梁方案 248
(七)楼座结构空间的利用 250
1.走马廊 250
2.走马廊扩大成楼座休息厅 251
3.作放映室 253
4.作观众休息厅 253
5.作包厢 256
五、观众厅平面及剖面形式 256
(一)观众厅平面形式 256
1.矩形平面 256
2.钟形平面 257
3.扇形平面 261
4.楔形平面 266
5.多角形平面 267
6.曲线形平面 267
7.不规则平面 279
(二)观众厅剖面形式 286
1.池座式大厅 286
2.楼座式大厅 289
六、观众厅顶棚设计 292
(一)顶棚的音质特性 293
1.反射顶棚 293
2.扩散顶棚 293
3.吸声顶棚 293
4.混合式顶棚 293
5.空间声反射体顶棚 294
(二)顶棚的形态特性 294
1.设计要求 294
2.顶棚形态 294
(三)舞台及靠舞台口的顶棚 323
七、观众厅墙面设计 324
(一)纵墙 325
(二)墙裙与踢脚 325
(三)纵墙装修设计 325
(四)靠舞台口的墙面 327
(五)后墙 327
(六)前墙 328
八、观众厅的干扰光预防 330
(一)控制银幕近旁和观众厅墙面以及顶棚的光亮度 331
(二)防止漏光 331
(三)控制外加光源的亮度 332
(四)控制空气中的烟尘含量,减少散射光 332
九、特殊技术用房及会议室(厅) 332
(一)特殊技术用房 332
1.电视转播室及摄像机点 332
2.广播转播室及插播室 333
3.同声传译用房 334
4.录音室 334
5.扩声控制室 335
(二)会议室(厅) 335
1.会议室的面积 335
2.舞台基本尺寸 337
3.会议室布置 337
4.会议室(厅)的坐椅及排距 337
5.主席台座位及讲台 340
第三章 剧院舞台及后台设计 344
一、舞台类型及设计要求 344
(一)箱形舞台 344
(二)开敞式舞台 344
1.半开敞式舞台 344
2.全开敞式舞台 347
(三)可变舞台 348
(四)舞台设计要求 355
1.选定舞台类型 355
2.确定舞台机械系统 355
3.选定舞台照明及控制系统 355
4.设计好空调系统 355
5.处理好电声及建声系统 355
6.重视舞台防火排烟设计 355
二、主台 355
(一)主台尺度的确定因素 355
(二)主台分区 355
1.表演区 356
2.景区 356
3.天幕灯光区 356
4.大幕区 356
(三)主台尺度 357
1.不同舞台对尺度的要求 358
2.主台深度 358
3.主台宽度 358
4.主台高度 359
5.台口 359
(四)舞台地面设施及地板 362
(五)天桥 365
1.功能及数量 365
2.尺寸 366
3.规范规定 367
(六)栅顶(葡萄架) 368
1.栅顶类型与构造 368
2.规范规定及要求 369
(七)假台口 369
1.作用 369
2.种类 372
3.形式 373
三、台唇 374
(一)功能 374
(二)要求 374
(三)平面形式 376
1.弧形 376
2.反弧形 376
3.直线形 377
4.折线形 377
5.可变台唇 378
四、乐池 378
(一)平面设计 378
1.乐队组成及面积指标 378
2.乐位 379
3.乐池平面 380
(二)剖面设计 381
1.形式 381
2.深度 381
3.墙地面栏杆、入口等设计 383
(三)活动乐池及升降乐池 384
五、侧台 387
(一)作用 387
(二)形式 387
1.正对式侧台 387
2.错开式侧台 389
3.单侧台 389
(三)尺度 390
1.面积 390
2.侧台宽 396
3.侧台深 396
4.侧台高 396
5.侧台口 396
(四)侧台对外出口 397
六、后舞台 398
七、舞台上空的机械设备 401
(一)吊杆 404
1.吊杆的技术参数及设计要求 404
2.吊杆种类 406
3.滑轮组合 408
4.吊杆布置 411
(二)幕 411
1.大幕 412
2.纱幕及衬幕 415
3.檐幕(顶幕)、边幕(侧幕) 416
4.场幕、表演区幕 416
5.银幕 416
6.天幕 417
(三)灯光吊杆与灯光渡桥 417
(四)景区及设备布置 419
1.景区划分 419
2.零景区的设备 420
3.中间景区 420
4.天幕灯光区 420
八、舞台下部的机械设备 420
(一)转台 422
1.转台的作用与形式 422
2.设计要求 422
3.转台分类 423
(二)车台 426
1.小车台 427
2.大型机动车台 427
3.气垫车台 427
(三)升降台 428
1.尺寸及升降范围 428
2.升降级 428
3.荷载 428
4.构造及传动示意 429
5.驱动形式 429
九、舞台灯光 431
(一)舞台灯光的位置 432
1.面光 432
2.耳光 434
3.台口内侧光 435
4.第一道顶光 435
5.顶光 437
6.天桥侧光 437
7.天幕区灯光 438
8.流动光 438
9.脚光 438
10.外顶光 440
11.暗场地板灯 440
12.工作灯 440
(二)灯光控制室及舞台监督控制室 441
1.线路 441
2.位置及设备 442
3.调光设备 442
(三)监控及通讯设备 444
1.监控设备 444
2.通讯设备 445
3.信号灯 445
(四)舞台灯具 445
1.灯具的配备 445
2.灯具形式及集光方式 448
3.灯种配备 449
十、防火 450
(一)对建筑物的要求 450
(二)剧院舞台消防 452
1.防火幕 452
2.排烟窗 454
3.消防控制室 456
4.其他 456
5.观众厅 457
6.消防给水及火灾报警 457
(三)电影院 457
十一、建筑设备 458
(一)剧院 458
1.电气 458
2.给水排水 459
3.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459
(二)电影院 460
1.电气 460
2.给水排水 460
3.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461
十二、后台 462
(一)化妆室 462
1.布置原则 462
2.化妆室的位置 463
3.化妆室参数选用表 470
4.化妆室类型 478
5.化妆室家具及有关尺寸 480
(二)服装室 480
(三)道具室 484
(四)存放间 484
1.布景库及存放间 484
2.灯光器材存放间 486
3.家具库 486
4.音响设备存放间 486
(五)抢妆室 486
(六)候场(演)室及跑场道 486
(七)乐队用房 487
(八)其他用房 487
1.舞台工作人员休息室 487
2.管理办公室 487
3.接待室 487
4.制作、绘景间(车间) 487
(九)排练(演)厅(室) 487
1.布置位置 488
2.设计要求 496
(十)技术设备用房 500
第四章 观众厅自然通风 510
一、早期采用的通风方式存在的缺陷 510
二、竖向自然通风系统 511
(一)设计要点 511
1.加大热压差 511
2.流场分布均匀 511
3.获取一定的风速 511
(二)竖向自然通风的设计 511
1.地下主风道 511
2.地下支风道 513
3.地面进风口 514
4.透气顶棚 514
5.通风屋脊 516
(三)楼座通风 517
第五章 观众厅声学设计 519
一、厅堂中听得好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519
(一)清晰度 519
(二)音质优美程度 520
1.丰满度 520
2.亲切感 520
3.扩散度 520
4.平衡与融合 520
(三)反射面扩散处理及舞台反射罩 520
1.反射面 520
2.扩散处理 520
3.舞台反射罩(面) 521
(四)消除声学缺陷 522
1.回声、颤动回声 522
2.声聚焦 523
3.耦合空间 523
4.噪声干扰 523
二、观众厅声学设计部位 523
三、观众厅的混响设计 524
(一)厅堂的容积指标 524
(二)混响时间的设计标准 524
1.最佳混响时间 525
2.混响时间的计算 526
(三)可调混响设计 528
1.可调帘幕 528
2.可变吸声构造 529
3.改变厅堂容量及体积 529
(四)吸声材料的选择与布置 532
1.吸声材料的选择 532
2.吸声材料和结构的布置原则 532
(五)厅堂混响时间计算实例及测定资料 533
四、几何声学 534
(一)检验厅堂内有无回声 535
(二)反射面的设计 536
五、观众厅的电声系统 537
(一)扩声系统 537
1.扩声系统用途有 537
2.扩声系统的声学要求 537
3.宜设置扩声系统的条件 537
4.扩声系统的组成 537
(二)新型电声系统 537
1.增加早期反射声,改善反射声分布 538
2.增加厅堂混响声级,延长混响时间 538
(三)扩声布置 538
1.舞台口中央布置方式 538
2.三通路立体声布置方式 538
3.舞台口两侧布置方式 538
4.分散式布置 539
5.效果声布置方式 540
第三篇 文化艺术中心 541
第一章 文化艺术中心产生的背景及相应的理论 541
一、社会背景 541
二、设计理论 541
(一)城市学理论 541
1.图底理论 541
2.连接理论 542
3.场所理论 542
(二)文化艺术中心的定位 542
1.视觉的中心 542
2.城市社会生活的中心 542
3.心理的中心 542
第二章 文化艺术中心建筑设计的原则 543
一、功能构成 543
(一)为观众及市民提供休闲空间 543
(二)为演职人员提供的表演工作和休息的空间 544
1.演员使用部分 544
2.工作人员使用部分 546
3.中心行政管理人员用房 548
二、规模及分类 549
(一)文化艺术中心的规模 549
(二)文化艺术中心的类型 552
1.音乐文化中心 552
2.表演艺术中心 552
3.展示艺术中心 553
4.以大型会议为主的城市综合体 553
三、选址及基地面积的确定 553
(一)文化艺术中心基址的选择 553
1.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553
2.观演建筑要远离发射大声波的场所 553
3.有足够的用地面积和合适的形状 553
4.保证用地和周围道路有良好的关系 554
5.考虑交通状况 554
(二)基地面积的确定 554
四、文化艺术中心的外部空间设计 555
(一)低层型 555
(二)高层型 555
(三)高低层结合型 555
五、文化艺术中心的平面空间组合形式 556
(一)集中式平面 556
(二)分散式平面 557
(三)混合式平面 560
第三章 文化艺术中心的功能设计 561
一、以剧场为主的观演空间集成化 561
(一)舞台、休息厅在平面上的集成化 561
(二)多个剧场在竖向上的集成化 561
(三)剧场休息厅空间与博览、研修等功能的集成化 562
二、以剧场为主体的多项文化娱乐设施并存的功能设计特征 562
(一)以社区中心与精神中心为存在模式 562
(二)集团化的投资管理模式 565
(三)“以文养文”的经营模式 565
三、舞台、观众厅、休息厅设计 565
(一)舞台 566
1.镜框式舞台 566
2.伸出式舞台和中心式舞台 568
3.低阶式舞台 569
(二)观众厅 570
1.体形 570
2.席位设计 570
3.视线设计 571
4.疏散设计 571
5.通风设计 571
6.顶棚设计 571
7.特殊观演效果的影视厅 573
(三)休息厅 574
四、功能体块的组合及内外空间的有机性 574
五、空间形态的创意 575
(一)内外通透的空间 575
(二)上下贯通的空间 576
(三)有机流动的空间 577
(四)色彩丰富的空间 577
(五)宁静高雅的空间 577
第四章 文化艺术中心的环境设计 579
一、形态各异的文化艺术中心广场 579
(一)开放性广场 579
(二)艺术性广场 579
(三)景观性广场 580
(四)室内或半室内的广场 580
二、架构有特色的空间形态 580
(一)减法原理 581
(二)加法原理 582
三、整体环境的解构与整合 583
四、利用山地环境形成有特色的文化艺术中心 583
(一)利用山坡地环境形成有特色的外部空间形态 583
(二)利用山坡地形灵活组织功能空间 583
五、营造有文化品位的硬质环境与软质环境 584
(一)硬质景观 584
1.雕塑 584
2.壁饰 584
3.地面铺装 584
4.小品设施 585
(二)软质景观 585
1.绿化 586
2.水景 587
六、文化艺术中心场地设计原则 587
(一)广场规划原则 587
1.集中的原则 587
2.均衡的原则 587
(二)广场交通流线 588
(三)绿化及小品 590
1.规模的整体性 590
2.分布的集中性 590
3.位置的重点性 590
(四)杂务院的设置 590
(五)技术设备用房的位置 590
(六)文化艺术中心与城市交通的联系 592
(七)停车场、停车库的设置 592
1.地面停车场 592
2.组合式停车场 592
第五章 文化艺术中心的建筑形象及流派 594
一、怀旧风格与新古典主义 594
二、粗野主义 595
三、精美主义 595
(一)优秀的质量 595
(二)建筑细部的深入考虑 595
四、高技派 595
五、地域主义 596
六、生态主义 597
七、象征主义 597
第四篇 电影城 599
第一章 电影城的特点及优势 599
一、电影城的功能特征 600
(一)服务多样化 600
(二)容量合理化 600
(三)观影舒适化 601
(四)电影院内部环境的文化特质 601
二、电影城的发展优势 601
第二章 电影城的设计 604
一、电影城的形式及相关因素 604
(一)独建式 604
(二)合建式(附建式) 605
二、多厅式电影城的总体规划——规模及布局 611
三、观众厅规模、等级 612
(一)电影技术的工艺要求 612
(二)经营效益的要求 612
(三)实际的上座情况 613
四、电影城的平面空间组合 614
(一)电影城建筑组合设计的基本要求 614
(二)电影城建筑的组合方式 614
五、疏散设计 621
第三章 观众厅设计 624
一、电影城的观众厅 624
二、中小型观众厅的内部空间设计 625
(一)观众厅容积 625
(二)舞台设置 625
(三)席位设计 625
(四)观众厅的通风照明 626
三、观众厅声学环境设计 627
(一)声学设计要求 628
(二)声学环境的设计方法 628
第四章 前厅设计、服务性用房及放映室 631
一、前厅设计 631
(一)电影城前厅的功能特征 631
(二)前厅环境气氛的营造 631
(三)多厅式电影院前厅面积的计算 633
二、服务性用房 633
(一)售票房(厅) 633
(二)厕所 634
(三)吸烟区 634
第五篇 文化馆 637
第一章 文化馆发展的概况 637
一、文化馆的起源及其历史变革 637
(一)通俗教育馆的建立 637
(二)教育馆的发展 637
(三)文化馆的成立 637
二、文化馆事业发展的历程 637
(一)普遍建立和稳定发展阶段 637
(二)曲折发展的阶段 638
(三)遭受严重挫折的阶段 638
(四)复苏、中兴的阶段 638
三、文化馆的性质和作用 638
(一)文化馆的性质 638
(二)文化馆的作用 638
四、国外社会教育机构的状况 639
(一)欧美社会教育 639
(二)日本的社会教育 639
(三)前苏联社会教育 639
第二章 我国文化馆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641
一、我国目前文化馆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641
二、文化馆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641
第三章 文化馆总平面设计 642
一、文化馆基地选择 642
(一)区域中心地段 642
(二)便利的市内过境交通 642
(三)馆前广场 642
(四)良好的周围环境 642
二、文化馆总平面的组成与设计要求 642
(一)文化馆总平面组成 642
(二)总平面设计要求 643
1.满足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要求 643
2.流线组织合理、人车分流 643
3.根据容积率创造良好的室外环境 646
4.合理安排出入口 646
三、总平面布局 646
(一)分散式布局 647
(二)集中式布局 647
1.平面集中式布局 648
2.竖向集中式布局 649
3.水平与竖向相结合的集中式 653
第四章 文化馆的组成、流线、面积指标 654
一、文化馆的组成 654
(一)观演用房 654
(二)游艺用房 654
(三)交谊用房 654
(四)学习辅导用房 654
(五)专业工作室 654
(六)行政、管理及辅助用房 654
二、文化馆的内部流线规划 654
三、文化馆的面积指标 654
(一)影响文化馆面积指标的因素 654
(二)文化馆建筑的容积率 656
(三)文化馆中各功能用房的面积比 657
第五章 文化馆功能用房设计 658
一、表演用房设计 658
(一)表演用房的组成及其特点 658
(二)观众厅人数的确定 658
(三)文化馆的多功能厅 658
(四)多功能厅的声学设计 658
1.混响时间可调幅度的确定 658
2.可调吸声结构 658
3.舞台的音乐罩 659
4.音乐罩的声学功效 661
5.舞台空间的处理 662
二、综合排练厅 663
(一)综合排练厅的功能与组成 663
(二)综合排练厅的位置 663
(三)设计要求 663
三、交谊用房设计 664
(一)交谊用房的组成与面积 664
(二)交谊用房的功能流线 664
(三)舞厅的组成 665
(四)舞厅的面积与布局 665
(五)舞厅设计 665
1.灯光处理 665
2.顶棚处理 665
3.墙面处理 665
4.舞厅乐台的尺寸 666
四、阅览用房设计 668
(一)阅览用房的组成 668
(二)阅览用房的面积 668
(三)阅览用房的布局 668
(四)阅览室设计原则 668
(五)期刊阅览室设计原则 669
(六)期刊、书籍阅览室 669
(七)儿童阅览室 669
五、游艺用房 669
(一)桌球室 671
(二)电子游戏室 671
(三)棋牌室 671
六、文化馆的艺术处理 671
(一)文化馆建筑造型特点 671
1.文化性与商业性 671
2.时代感与民族性 671
3.传统性与地域性 673
(二)文化馆庭院空间艺术处理 674
1.文化特性 674
2.地域性 675
3.民族性 675
4.时代性 676
(三)文化馆建筑造型的类别 676
1.院落式 676
2.集中式 677
第六章 文化馆的外部空间形态及环境设计 679
(一)绿化 679
1.垂直绿化 679
2.屋顶花园 679
(二)建筑小品 680
(三)室外活动场地 680
1.露天影剧院 680
2.儿童游戏场 680
3.橱窗 681
4.橱窗的设计原则 682
(四)广场 682
(五)停车场 682
第七章 山地文化馆设计 684
一、总平面设计因素 684
(一)选址问题 684
(二)馆前的室外空间 684
(三)总平面布置 684
二、总平面布局的特点 684
(一)等高线 684
(二)坡向 685
三、交通组织 685
(一)出入口布置 685
(二)内部交通组织 686
四、造型艺术 686
第六篇 音乐厅 689
第一章 音乐厅概述 689
一、音乐、声学与音乐厅 689
二、音乐厅的历史沿革 690
(一)西方音乐厅的历史沿革 690
(二)我国音乐厅建设现状 692
三、音乐厅的规模与类别 694
(一)音乐厅的类别 694
1.按演奏(唱)的内容分类 694
2.按演奏厅的空间形式分类 695
3.按演奏台的配置方式分类 696
4.按音乐厅功能的适应性分类 696
(二)音乐厅的规模 696
1.交响音乐厅 696
2.室内音乐厅 697
四、音乐厅的功能组成及设计要求 698
(一)音乐厅的功能组成 698
1.前厅 698
2.演奏厅 698
3.后台 698
(二)音乐厅的设计要求 699
1.规模的合理确定 699
2.良好的基地条件及总平面布局 699
3.创造优质的视听、演出环境 700
4.完美的外部空间环境及造型艺术 700
第二章 前厅 701
一、平面空间的组合形式 701
(一)竖向布局 702
(二)纵向布局 702
(三)横向布局 702
(四)混合式布局 703
(五)围绕式布局 704
二、门厅及休息厅 704
(一)面积指标 704
(二)空间处理 704
(三)贵宾休息室 705
三、售票处及其他用房 706
(一)售票处 706
1.独立设置 707
2.设置于门厅内并有单独进出口 707
3.设置专门的对外售票间 707
(二)存衣处 707
(三)吸烟室 707
(四)卫生间 707
第三章 演奏厅设计 709
一、平面形式 709
(一)矩形 709
(二)钟形 713
(三)扇形 714
(四)多边形 715
1.六边形 715
2.八边形 716
(五)圆形、椭圆形 718
1.圆形 718
2.椭圆形 718
(六)马蹄形 719
(七)不规则平面 721
二、剖面形式 723
(一)池座式大厅 723
1.平地式 723
2.斜坡式 723
3.阶台式 723
4.混合式 726
5.散座式 726
(二)楼座式大厅 726
1.悬挑式 726
2.后退式 728
3.浅廊式 728
4.包厢式 728
三、演奏厅顶棚及墙面 729
(一)顶棚设计 729
1.顶棚标高的确定 729
2.顶棚的形态特征 729
3.顶棚的声学特性 732
(二)墙面设计 732
1.前墙 733
2.侧墙 733
3.后墙 733
四、演奏台设计 733
(一)布局方式 733
1.尽端式 734
2.伸出式 734
3.中心式 734
(二)面积的确定 734
(三)演奏台的构造方式及声学设计 737
1.构造方式 737
2.声学设计 737
五、席位设计 738
(一)席位布局 738
(二)视线设计 739
(三)席位排列方式、座椅与排距 740
六、疏散设计 740
第四章 演奏厅声学设计 741
一、厅堂声学理论发展概述 741
二、演奏厅声学设计 742
(一)演奏厅形体设计 742
(二)混响时间的确定和控制 743
1.合理确定演奏厅的每座容积 743
2.减少听众与座椅的声吸收 743
3.反射板与扩散体设计 743
4.噪声和振动控制 745
三、演奏厅可调声学设计 745
(一)改变演奏厅空间容积 745
(二)改变演奏厅内的吸声量 745
1.帘幕式 747
2.翻板式 747
3.百叶式 747
4.旋转式 747
5.升降式 747
6.空腔式 747
(三)设置混响室,引入人工混响 747
(四)调节反射声 747
(五)电声调节 747
第五章 后台 749
一、化妆室及演出服务用房 749
(一)化妆室 749
(二)服装、更衣室 749
(三)乐器室、调音室 750
(四)候场室 751
(五)休息厅 751
(六)道具室、存放间 751
(七)乐团办公用房 751
二、排练用房 751
(一)排练厅 751
(二)琴房 752
三、行政、设备用房 753
(一)行政、管理用房 753
(二)技术、设备用房 753
第六章 音乐厅建筑外部空间及造型 754
一、音乐厅建筑外部空间 754
(一)外部空间的特征 754
1.开放性 754
2.标志性 754
3.文化性 754
(二)外部空间设计要点 754
1.功能布局 755
2.安全疏散及交通流线组织 755
3.空间形态 755
4.景观要素 756
二、音乐厅建筑造型 758
(一)建筑思潮与音乐厅建筑造型 758
(二)结构选型与建筑造型 760
1.桁架结构 760
2.网架结构 760
3.拱壳结构 761
4.折板结构 761
5.悬索结构 762
6.索膜结构 762
第七篇 前厅设计 763
第一章 概述 763
一、观演建筑前厅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763
二、观演建筑前厅的组成内容 763
三、观演建筑前厅平面空间的组合形式 764
第二章 门厅及休息厅 765
一、门厅及休息厅的设计要求 765
(一)门厅的设计要求 765
(二)休息厅的设计要求 768
二、门厅及休息厅的面积指标 769
(一)影响门厅及休息厅面积指标估算的因素 769
1.观演建筑的等级划分 769
2.观演建筑的规模 770
3.观众厅数量的影响 770
(二)门厅及休息厅面积指标定额 771
三、门厅及休息厅的布置方式 772
(一)单厅式门厅及休息厅的布置方式 772
1.纵向布局 772
2.横向布局 772
3.半包式布局 774
4.全包式布局 774
5.竖向布局 774
6.庭园式布局 775
7.自由式布局 775
(二)多厅式综合体门厅及休息厅的布置方式 777
四、门厅及休息厅室内空间环境设计 778
(一)空间设计原则 780
1.空间设计的一般原理 780
2.空间设计的功能技术原则 780
3.空间设计的美学规律 781
(二)室内空间设计 783
1.空间设计 784
2.门厅及休息厅空间布局的基本形式 790
五、门厅及休息厅的室内装修要求 793
(一)门厅及休息厅的室内空间装修 793
1.形状的适宜感 794
2.色彩的美感 794
3.材料的质感 795
(二)室内空间的家具与陈设设计 795
(三)室内空间光环境设计 795
六、门厅及休息厅相关附属用房的设计 797
(一)吸烟室 797
(二)存衣处 797
(三)饮水处及饮料部 798
(四)小卖部及餐饮部 798
七、其他 799
第三章 售票处 800
一、售票处的功能组成 800
二、售票处的面积估算 800
三、售票处的布置方式 801
(一)售票处与主体门厅相结合 801
1.售票处设在门厅或大厅内 801
2.售票处布置在主体建筑的前部和侧面,位于门厅一侧 802
(二)独立设置的售票处 802
第四章 文化娱乐部分 804
一、历史沿革 804
(一)现代观演建筑经营模式及管理体制的历史变革 804
(二)现代观演建筑建筑形态的历史变革 804
1.单一功能、独建式观演建筑 804
2.综合型的观演建筑 804
3.巨型观演建筑群 805
4.大型商业建筑附设的观演设施 805
二、文化娱乐建筑的组成内容与规模的确定 805
(一)文化娱乐设施规模的确定 805
(二)文化娱乐设施的组成内容 805
1.交谊用房 805
2.游艺及健身用房 807
3.展览用房 807
4.学习辅导用房 808
5.专业工作用房 809
三、文化娱乐设施的布局方式 809
(一)独建式文化娱乐设施 810
(二)文化娱乐设施与观演建筑前厅相结合 810
四、文化娱乐设施的设计要求 810
(一)规模及组成内容的确定 810
(二)进行有效的空间组织 810
(三)流线明晰 810
(四)创造宜人的文化艺术环境 810
五、文化娱乐部分的发展趋势 810
第五章 商业服务部分 813
一、商业服务部分规模的确定 813
二、商业服务部分的主要组成内容 813
(一)商店 813
1.功能组成 813
2.交通组织 814
3.安全疏散 814
4.基本尺度 814
5.实例分析 815
(二)宾馆 815
1.功能组成 815
2.设计要求 816
3.布局方式 817
(三)餐饮 817
1.餐饮设施的分类与分级 817
2.观演建筑中餐饮设施的布局方式 817
3.观演建筑中餐饮设施的面积指标(表7-5-2) 818
4.饮食制作间的组成 818
5.厨房设计要点 818
三、商业服务部分的位置布局 819
四、商业服务部分的设计要求 819
(一)组织合理的人流线路 819
(二)确定适宜的规模 819
(三)注重建筑形象与空间的整体感 819
第六章 贵宾休息室 820
一、贵宾休息室的位置布局 820
二、交通组织 821
三、辅助用房 821
第七章 观众厕所 822
一、观众厕所存在的问题 822
(一)位置问题 822
(二)面积不足 822
(三)尺度不当 822
(四)前室问题 822
(五)使用管理不善 822
二、观众厕所的设计要求 822
(一)人流线路 822
(二)位置布局 822
(三)室内环境 824
(四)楼座观众厕所 824
(五)无障碍设计 824
三、观众厕所面积指标的确定及卫生洁具参考指标 825
(一)观众厕所的面积指标估算 825
(二)卫生洁具参考指标 825
第八章 办公管理及建筑设备用房 826
一、办公管理用房 826
(一)组成内容及设计要求 826
1.办公空间构成内容 826
2.办公空间室内环境设计 827
(二)办公管理用房的位置布局 827
1.办公管理用房与主体建筑结合 829
2.办公管理用房独立设置 829
二、建筑设备用房 829
附录 831
第八篇 现代观演建筑的造型艺术 833
第一章 19世纪后半叶观演建筑的造型艺术 833
一、古典主义作品 834
二、浪漫主义作品 836
三、折衷主义作品 836
四、新技术、新材料、新思想及工艺美术运动 840
五、中国观演建筑的状况 844
第二章 20世纪前半叶现代观演建筑的造型艺术 848
一、新艺术运动带来的自然之风 848
二、亨利·凡·德·费尔德与奥古斯特·佩雷的观演建筑 850
三、装饰艺术、未来主义的观演作品 852
四、观演建筑的表现主义情结 854
五、风格派、构成主义者的观演建筑 857
六、现代主义者及大师们手中的观演建筑 861
七、前苏联丰富多彩的观演建筑 863
八、中国观演建筑的状况 868
第三章 20世纪中后期现代观演建筑的造型艺术 872
一、谦谦君子——现代主义与国际主义的观演建筑 872
二、草莽大汉——粗野主义的观演建筑 876
三、观演建筑中的精品——有机功能主义 879
四、观演建筑中的新贵——典雅主义作品 883
五、山中清泉——人情化、乡土气的观演建筑 884
六、“抽象与移情”——康及安藤的观演建筑作品 888
七、后现代观演建筑带来的喧嚣与宁静 893
八、地方主义中多姿多彩的观演建筑 895
九、“高技派”的观演建筑 897
十、观演建筑中的摇滚乐——解构主义作品 900
十一、新现代主义的观演作品——现代主义的提高与发扬 902
十二、建国后的中国观演建筑的创作 905
第四章 世纪之交观演建筑造型艺术的现状与发展 909
一、风格的融合 909
二、绿色革命与信息革命中的观演建筑 913
第五章 现代观演建筑的造型设计 915
一、自身特质与观演建筑造型设计 915
二、“观、演、憩”空间——造型设计中的主角 915
三、观演模式与观演形制对造型艺术的影响 916
四、结构形式与观演建筑外部造型 919
1.空间交叉结构 920
2.空间穹顶结构 920
3.钢木桁架结构 920
4.壳体结构 920
5.折板结构 920
6.悬索结构 920
7.拼板式结构 921
8.张拉篷、膜结构 921
附录:保罗·安德鲁+法国机场公司中国国家大剧院中标方案 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