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精神概述 1
一、国力之魂:民族精神 2
(一)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与性质 2
(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5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6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7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17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 24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 24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功能 32
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原则 35
(一)弘扬与培育相统一 36
(二)继承与创新相统一 37
(三)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38
第二章 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精神的孕育生长 40
一、中华民族精神孕育生长的条件 40
(一)中华民族精神孕育生长的自然地理条件 41
(二)中华民族精神孕育生长的经济基础 44
(三)中华民族精神孕育生长的政治背景 47
(四)中华民族精神孕育生长的文化根基 50
二、中华民族精神孕育生长的基本历程 53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源与起步 54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定型与拓展 60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辩证综合与转型 64
三、中华民族精神孕育生长的一般规律 68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孕育生长是中华民族实践活动的结果 68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孕育生长是外部因素制约与自身发展的统一 69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孕育生长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70
(四)中华民族精神的孕育生长是适应与超越的统一 71
第三章 继往开来——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升华 72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觉醒 72
(一)中华民族精神觉醒的开启 73
(二)中华民族精神觉醒的里程碑 76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发展 78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革故鼎新 79
(二)中国革命精神的现代发展 81
(三)中国现代创业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85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创新 88
(一)创新民族精神的新机遇 88
(二)创新民族精神的新时期 91
(三)创新民族精神的新阶段 94
四、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培育 96
(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提升中华民族精神 96
(二)广泛动员人民参与民族精神创新的伟大实践 99
第四章 百川归海——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层次 101
一、国家意识是民族的最高归属 101
(一)国家观念 102
(二)国家安全 105
(三)国家强盛 112
二、文化认同是民族的生存根基 117
(一)民族历史 117
(二)传统文化 121
(三)革命文化 127
三、公民人格是民族的个体“内圣” 130
(一)传统美德 131
(二)社会公德 137
(三)社会主义道德 140
第五章 千秋大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 145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145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146
(二)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血脉 147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 150
二、维护民族文化安全 152
(一)中国文化安全的战略选择 152
(二)主导价值观引领社会文化的灵魂 154
(三)坚守先进文化阵地的必然要求 156
三、增强国家软实力 158
(一)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思想基础 158
(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160
(三)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需要 163
四、提升大学生核心素质 165
(一)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关键环节 166
(二)构筑大学生精神支柱的必然选择 169
(三)陶冶大学生高尚情操的有效途径 170
第六章 双刃之剑——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当代境遇 173
一、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国际环境 173
(一)经济全球化带给中华民族精神的挑战 174
(二)经济全球化提供民族精神培育的空前机遇 179
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实际遇 182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辟民族精神培育的新天地 183
(二)市场经济——民族精神培育的掣肘 186
三、影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社会思潮 188
(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189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 192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194
(四)民族主义思潮 196
(五)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198
第七章 薪火相传——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认知践行 201
一、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核心价值观 201
(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树立正确的认识观 202
(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203
二、维护民族尊严,增强民族意识 205
(一)充满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206
(二)树立报国之志,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208
(三)实践效国之行,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和民族的尊严 210
三、重塑民族气节,展示时代风貌 213
(一)古代气节观及其当代意义的审视 213
(二)大学生民族气节的现代解读 216
(三)实现提升转化,展现时代风采 219
四、融注民族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222
(一)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塑造理想人格 222
(二)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提高思辨能力 226
(三)积极构建校园文化,深化养成教育 228
附录一 中华民族精神古代近代典型案例 233
附录二 中国现代当代民族精神典型案例 263
附录三 外国民族精神案例 305
后记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