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国难”之际的思想界(1931—1937) 15
一、什么是“思想界” 15
二、1930年代思想界的主题:中国政治出路的讨论 23
三、思想界的构成 31
第二章 “国难”与“造国”:思想界的国家意识 62
一、从“个体”到“国家”:时代意识的转向 63
二、“国难”危机与国家意识的增强 69
三、“建国”:现代化与理性途径 75
四、“造国”:塑造政治的共同体 82
五、《大公报》:国民与国家的辩证 95
第三章 “党治”还是“民治”?:党国体制的确立与知识分子的思想论争 115
一、国民党“党治”的确立及其特征 115
1.“训政”的开始 115
2.“党治”:意识形态与知识分子 123
二、知识分子对“党治”的态度 127
1.《新月》派对“党治”的批评 127
2.《时代公论》群体对于“党治”的辩解 130
3.“国难”与结束“党治”的呼吁 134
三、思想界的“自由”观 144
1.国民党的思想统制 144
2.“公共舆论”如何成立? 149
3.思想自由与立国基础 153
四、关于“宪政”的思想论争 166
1.“宪政能救中国?” 166
2.宪政实现的途径 172
第四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争:世界趋势与中国背景 199
一、资本制度的危机 200
二、“统制主义”与中国思想界 201
三、“民主政治在危机中” 208
1.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反思 209
2.民主:制度还是价值? 210
3.民主政治如何有效率 212
四、“思想界”对现代政治的理解 214
1.“统一”:中国政治走上正轨的前提 214
2.“效率主义”:现代政治的尺度 215
3.“能力与决断”:现代政治的要求 218
五、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的透视 220
第五章 共产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改造的两个路向 233
一、20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思潮 235
二、社会主义的倡导 239
三、苏俄印象:对于共产主义的态度 249
四、两个因素:青年问题与共产党 260
五、社会改造一例:农村复兴道路 271
结语 294
征引书目 303
后记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