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
二、内容范围与说明 1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2
上篇 3
第一章 针灸学说流派的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 3
一、《内经》的针灸学成就及其对后世针灸学说流派的影响 3
二、《难经》的针灸学成就及其对后世针灸学说流派的影响 6
三、《甲乙经》的针灸学成就及其对后世针灸学说流派的影响 7
第二章 针灸流派的起源与形成 11
一、针灸流派起源的传说 11
二、战国后的主要针灸流派 12
第三章 针灸学说流派的形成因素 26
一、学术发展因素 26
二、师承因素 26
三、相互影响因素 28
四、地区因素 28
五、工作对象因素 30
六、特定环境和条件因素 30
七、疗效因素 31
八、学科渗透因素 31
第四章 针灸学说流派对针灸医学发展的影响 32
一、对经络理论发展的影响 32
二、对腧穴学发展的影响 32
三、对刺灸学发展的影响 33
四、对针灸处方治疗学发展的影响 33
中篇 35
第五章 张机的针灸学说 35
第六章 王熙的针灸学说 39
第七章 葛洪的针灸学说 42
第八章 陈延之的针灸学说 45
第九章 巢元方的针灸学说 48
第十章 杨上善的针灸学说 53
第十一章 孙思邈的针灸学说 57
第十二章 王焘的针灸学说 60
第十三章 王惟一的针灸学说 64
第十四章 窦材的针灸学说 67
第十五章 许叔微的针灸学说 72
第十六章 王执中的针灸学说 75
第十七章 刘完素的针灸学说 80
第十八章 张元素的针灸学说 83
第十九章 张从正的针灸学说 86
第二十章 李杲的针灸学说 89
第二十一章 何若愚的针灸学说 92
第二十二章 窦默的针灸学说 95
第二十三章 罗天益的针灸学说 98
第二十四章 席弘的针灸学说 101
第二十五章 王国瑞的针灸学说 104
第二十六章 朱震亨的针灸学说 108
第二十七章 滑寿的针灸学说 112
第二十八章 刘纯的针灸学说 114
第二十九章 徐凤的针灸学说 116
第三十章 汪机的针灸学说 119
第三十一章 高武的针灸学说 123
第三十二章 薛己的针灸学说 126
第三十三章 李梃的针灸学说 130
第三十四章 杨继洲的针灸学说 134
第三十五章 吴崑的针灸学说 139
第三十六章 张介宾的针灸学说 142
第三十七章 郑宏纲的针灸学说 145
第三十八章 吴亦鼎的针灸学说 148
第三十九章 吴师机的针灸学说 151
第四十章 夏云的针灸学说 157
第四十一章 李学川的针灸学说 160
第四十二章 黄石屏的针灸学说 163
第四十三章 承淡安的针灸学说 167
第四十四章 鲁之俊的针灸学说 171
第四十五章 朱琏的针灸学说 174
第四十六章 陆瘦燕的针灸学说 177
第四十七章 孙惠卿的针灸学说 182
下篇 187
第四十八章 刘涓子的针灸说 187
第四十九章 庞安时的针灸说 191
第五十章 庄绰的针灸说 194
第五十一章 闻人耆年的针灸说 198
第五十二章 王好古的针灸说 202
第五十三章 楼英的针灸说 206
第五十四章 万全的针灸说 208
第五十五章 李时珍的针灸说 211
第五十六章 王肯堂的针灸说 215
第五十七章 陈实功的针灸说 217
第五十八章 龚居中的针灸说 220
第五十九章 龚廷贤的针灸说 222
第六十章 郭志邃的针灸说 225
第六十一章 张璐的针灸说 227
第六十二章 赵学敏的针灸说 230
第六十三章 徐大椿的针灸说 235
第六十四章 王士雄的针灸说 239
第六十五章 范毓?的针灸说 242
第六十六章 张镜的针灸说 245
附篇 249
一、古代针灸名医概览 249
二、针灸古籍书目概览 269
三、历代综合性医籍中的针灸文献 277
四、《太平圣惠方》中的针灸学内容 280
五、《圣济总录》中的针灸学内容 283
六、《普济方》中的针灸学内容 286
七、《医宗金鉴》中的针灸学内容 290
主要参考书目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