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海上学者与现代科学 1
第一章 沪埠新学人 1
1.西学东渐与南洋特班 ——蔡元培在上海开展的科教启蒙活动 3
2.从“震旦”到“复旦”——马相伯与上海早期高等教育 11
3.教会学校与新教育——“圣约翰”与“颜氏三杰” 18
4.中国公学藏龙卧虎——一个具有革新精神的人才摇篮 24
5.选才半壁在申城——沪上学人与早期庚款留学 28
第二章 学成归海上 35
1.争自主南下创业——胡敦复与大同学院的诞生 37
2.“赛先生”率先登陆——《科学》杂志发刊上海 43
3.栖身“大同”苦争春——胡明复与中国科学社 50
4.中国式“皇家学会”——从海外搬回的“专家库” 56
第三章 始建大本营 63
1.科学之师移申城——中央研究院在沪创业 65
2.海上建起“科学之家”——明复图书馆与科学社新总部 70
3.筑起科学大本营——学术精英与现代学术转型 77
4.专家学者八方来——上海早期人才高地的形成 85
5.兼容并蓄冶一炉——蔡元培的科学观念与实践 93
第四章 初创研究所 101
1.弄堂里开张地质所——李四光对地质科学的贡献 103
2.工学所西郊拓荒——周仁领衔冶金学、陶瓷学研究 109
3.物理所广纳贤才——丁西林与现代物理学 114
4.化学所蜗居霞飞路——化学研究的创业大师 119
5.历史所沪上开新篇——史学大师与中国现代考古 125
6.社科所的秘密大调查——陈翰笙与中国农村经济学派 132
第五章 播种科学文化 143
1.传播科学文化的旗手——任鸿隽与科学运动 145
2.科学与民主共进——杨杏佛为理想献身 153
3.终身与科学相伴——胡适与“科学派” 158
4.“现代稀有的人物”——丁文江的科学大局观 165
5.从《科学丛书》到《科学画报》——杨孝述与科学书刊出版 172
6.数学天才脱颖而出——华罗庚与《科学》月刊 178
7.一代“茶圣”出申城——吴觉农与茶文化 183
8.“科坛”“文坛”本相通——鲁迅、林语堂与中央研究院 189
第六章 奠基新学科 197
1.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拓者——蔡元培与心理学研究 199
2.“南胡”誉满天下——胡刚复与现代物理学 205
3.中国农学第一人——邹秉文与现代农业 210
4.从兽医专家到商检官——蔡无忌与中国畜牧兽医检验防疫事业 216
5.中国学术界的“最得意”——秉志与生物学研究 221
6.现代工程学的骄子——茅以升对上海的特殊贡献 227
7.中国式的幼教科学——陈鹤琴与中国幼儿教育 233
第七章 再建新基地 239
1.岳阳路320号的变迁——战后科研新基地的建立 241
2.功勋医学家的眼光——林可胜与医学研究 247
3.从原生动物到水生生物——王家楫与动物研究所 256
4.“现代李时珍”的本草情——赵承嘏与药物研究所 262
5.数学所的风雨路——姜立夫与中国现代数学 266
6.植物研究扎营寨——罗宗洛与植物研究所 272
7.应用化学辟新路——吴学周与中国物理化学 277
第八章 自觉的选择 281
1.黎明前的抉择——科学家上海隐踪记 283
2.冲破阻隔万里归——部分海外学者来沪工作前后 288
3.“研究所是国家的”——冯德培与生理研究所 296
4.一封书信值万金——王应睐与生物化学研究所 302
5.有机化学迎春天——庄长恭返沪二次创业 309
6.构建基因研究的平台——贝时璋与实验生物学 316
第九章 永恒的探索 323
1.打破生物学“禁区”——朱洗与生物进化科学 325
2.揭开植物“生理”的奥秘——殷宏章与植物生理学 331
3.从冶金创新到“596工程”——上海冶金研究所的开拓之路 336
4.材料科学走出新天地——从陶瓷实验场到硅酸盐研究所 341
5.夺得两项“世界冠军”——“胰岛素”与“核酸”的人工合成 347
6.浦东“药谷”的崛起——上海药物研究所与新药研发 354
7.几度风雨“小剑桥”——李约瑟与上海生物化学家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