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文献综述 7
1.2.1 国外的研究动态 7
1.2.2 国内的研究动态 19
1.2.3 研究评述 24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5
1.3.1 研究思路 25
1.3.2 研究目标 26
1.3.3 研究内容 26
1.3.4 研究方法 27
1.3.5 数据来源 28
1.4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8
1.4.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8
1.4.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29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0
2.1 相关概念界定 30
2.1.1 农村剩余劳动力内涵的界定 30
2.1.2 农地非农化内涵的界定 33
2.2 理论基础 36
2.2.1 人地关系理论 36
2.2.2 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投入理论 38
2.2.3 协调论 44
2.3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之间的协调关系 44
2.4 分析框架 47
第3章 典型国家或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 49
3.1 美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 49
3.1.1 美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49
3.1.2 美国经济快速增长中的农地非农化 51
3.2 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 54
3.2.1 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54
3.2.2 日本经济快速增长中的农地非农化 56
3.3 中国台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 61
3.3.1 中国台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61
3.3.2 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中的农地非农化 62
3.4 经验借鉴 66
第4章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的现状 70
4.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历程 70
4.1.1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70
4.1.2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72
4.2 改革开放至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考察 73
4.3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地非农化历程 77
4.3.1 1986年以前的农地非农化 77
4.3.2 1986年以后的农地非农化 79
第5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的协调性分析 81
5.1 协调性的判断:理论探讨 81
5.2 协调性的评价:协调度测算 84
5.2.1 协调度的测算方法 84
5.2.2 协调度的测算结果 85
5.3 协调性评价的综合分析 87
5.3.1 两者间协调度的变化趋势分析 87
5.3.2 两者间协调度的阶段性分析 88
第6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06
6.1 经济发展 106
6.1.1 经济增长 106
6.1.2 产业结构 111
6.1.3 投资水平 114
6.2 社会环境 116
6.2.1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 116
6.2.2 人力资本 118
6.2.3 社会保障 121
6.3 制度政策 124
6.3.1 土地政策 124
6.3.2 户籍制度 126
6.3.3 市场化进程 129
6.3.4 就业制度 133
6.4 要素禀赋 135
6.4.1 人口因素 135
6.4.2 土地资源 138
第7章 协调度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144
7.1 理论假说的提炼 144
7.2 模型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146
7.2.1 模型的构建 146
7.2.2 数据来源与计算 147
7.3 估计结果 149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152
8.1 主要结论 153
8.2 政策建议 156
8.2.1 适量释放农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保障经济发展 156
8.2.2 进一步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 157
8.2.3 合理选择产业结构,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 158
8.2.4 加快城镇化建设,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引力 160
8.2.5 完善各项制度,促进两者间的协调 161
参考文献 165
后记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