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 2
第一编序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综述 2
1 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著作 2
2 列宁、斯大林的哲学著作 7
3 毛泽东的哲学著作 8
第1部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0
1.1 批判旧哲学轻视实践的观点 12
1.2 批判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12
1.3 新唯物主义的根本任务 13
1.4 本书小结 14
第2部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6
2.1 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 18
2.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18
2.3 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原理 19
2.4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原理 19
2.5 本书小结 20
第3部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21
3.1 分析和批判了黑格尔哲学 21
3.2 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22
3.3 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观和道德观的唯心主义本质 23
3.4 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24
3.5 本书小结 27
第4部 恩格斯《反杜林论》(哲学编) 28
4.1 揭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 30
4.2 阐发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 32
4.3 阐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32
4.4 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和运动观 33
4.5 阐述了认识发展的辩证法 34
4.6 论述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 36
4.7 阐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37
4.8 本书小结 39
第5部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40
5.1 揭露了俄国修正主义者及其主观唯心主义的本质 41
5.2 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42
5.3 进一步揭露马赫主义哲学的实质 47
5.4 总结恩格斯逝世后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48
5.5 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哲学的党性原则 50
5.6 本书小结 50
第6部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3
6.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54
6.2 唯物辩证法对研究社会的重要意义 55
6.3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 55
6.4 唯物主义原理对研究社会的重要意义 56
6.5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的作用 56
6.6 生产的特点 57
6.7 本书小结 57
第7部 毛泽东《实践论》 60
7.1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62
7.2 系统地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62
7.3 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 63
7.4 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65
7.5 本书小结 66
第8部 毛泽东《矛盾论》 67
8.1 两种宇宙观 67
8.2 矛盾的普遍性 68
8.3 矛盾的特殊性 68
8.4 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69
8.5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70
8.6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70
8.7 本书小结 70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第二编序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综述 73
1 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73
2 列宁、斯大林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75
3 毛泽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78
第9部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80
9.1 生产 81
9.2 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83
9.3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88
9.4 生产关系的其他表现 91
9.5 本书小结 92
第10部 马克思《资本论》 93
10.1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95
10.2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98
10.3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111
10.4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120
10.5 本书小结 133
第11部 恩格斯《反杜林论》(经济学编) 136
11.1 第一部分:对象和方法 137
11.2 第二部分:暴力论 138
11.3 第三部分:价值论 139
11.4 第四部分:资本和剩余价值 141
11.5 第五部分:批判“批判史” 143
11.6 本书小结 143
第12部 列宁《论粮食税》 145
12.1 俄国国情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146
12.2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147
12.3 允许一定限度的贸易自由 150
12.4 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 150
12.5 同官僚主义作斗争,加速农业周转 151
12.6 要处理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152
12.7 本书小结 153
第13部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154
13.1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问题 154
13.2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问题 157
13.3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问题 159
13.4 关于三大差别的消亡问题 161
13.5 本书小结 163
第14部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64
14.1 正确认识和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165
14.2 利用沿海工业基地发展内地工业 167
14.3 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国防建设 169
14.4 必须坚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的方针 171
14.5 本书小结 172
第三编 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 175
第三编序言 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综述 175
1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著作 175
2 列宁、斯大林的科学社会主义著作 184
3 毛泽东的科学社会主义著作 188
第15部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91
15.1 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的客观规律 194
15.2 无产阶级肩负推翻资本主义和建设共产主义的使命 195
15.3 无产阶级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的正确道路 196
15.4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 197
15.5 本书小结 197
第16部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200
16.1 批判《纲领》空谈“劳动”和“社会”的谬论 201
16.2 批判《纲领》攻击资产阶级而不反对地主阶级 202
16.3 批判《纲领》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实质 203
16.4 批判所谓“公平分配”和“平等权利”等谬论 203
16.5 批判“分配决定论” 204
16.6 批判《纲领》混淆敌我界限 205
16.7 批判狭隘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观点 205
16.8 批判所谓“铁的工资规律” 206
16.9 批判“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社会主义的错误路线 207
16.10 批判“自由国家”等谬论 207
16.11 本书小结 208
第17部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11
17.1 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212
17.2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214
17.3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218
17.4 本书小结 220
第18部 列宁《国家与革命》 222
18.1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223
18.2 通过暴力革命是建立国家政权是革命的必由之路 224
18.3 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226
18.4 本书小结 228
第19部 斯大林《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 229
19.1 列宁主义的定义 229
19.2 列宁主义的主要问题 230
19.3 关于“不断”革命问题 230
19.4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231
19.5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党和工人阶级的问题 233
19.6 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国取得胜利的问题 235
19.7 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 236
19.8 本书小结 237
第20部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238
20.1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40
20.2 各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中的地位和作用 240
20.3 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以及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241
20.4 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 242
20.5 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243
20.6 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 243
20.7 本书小结 244
附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平简介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