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1
第一章 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简史 1
第一节 方剂的产生及方剂学的形成 1
第二节 方剂数量增加与流派的产生 2
第三节 方剂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3
第四节 方剂学的发展与现代方剂学形成 4
第二章 方剂学基本理论与关键问题 6
第一节 组方原则与方法 6
第二节 组方规律与特点 8
第三节 方剂配伍与变化 10
第四节 方剂制剂与用法 11
第三章 现代方剂学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21
第一节 传统方剂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21
第二节 方剂研究与当代科技的结合 24
第三节 方剂学科内涵的延伸与学科分化 29
第四节 现代方剂学科的发展趋势 29
第四章 中药处方及其调剂常识 32
第一节 中药处方种类与书写格式 32
第二节 中药处方的调配常识 34
第三节 中药处方的管理制度 36
第四节 毒麻中药的管理 37
第五节 中药斗谱的一般编排原则 38
第二篇 基础方剂 41
第一章 解表方剂 41
麻黄汤 41
桂枝汤 43
九味羌活汤 49
小青龙汤 52
大青龙汤 57
桑菊饮 61
银翘散 64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72
人参败毒散 77
参苏饮 80
第二章 泻下方剂 84
大承气汤 84
大黄牡丹汤 89
大陷胸汤 92
大黄附子汤 95
温脾汤 97
三物备急丸 101
麻子仁丸 103
济川煎 106
十枣汤 109
舟车丸 114
黄龙汤 116
增液承气汤 119
第三章 和解方剂 123
小柴胡汤 123
蒿芩清胆汤 128
达原饮 131
四逆散 133
逍遥散 137
半夏泻心汤 141
防风通圣散 144
葛根芩连汤 146
大柴胡汤 149
第四章 温里方剂 152
参附汤 152
大建中汤 156
当归四逆汤 158
黄芪桂枝五物汤 164
回阳救急汤 168
理中丸 169
四逆汤 172
四神丸 177
吴茱萸汤 180
小建中汤 184
阳和汤 187
第五章 清热方剂 194
白虎汤 194
清营汤 196
犀角地黄汤 198
黄连解毒汤 201
凉膈散 205
仙方活命饮 208
导赤散 212
龙胆泻肝汤 215
左金丸 220
清胃散 223
芍药汤 225
白头翁汤 228
清暑益气汤 231
青蒿鳖甲汤 232
第六章 补益方剂 235
四君子汤 235
参苓白术散 239
补中益气汤 243
生脉散 249
玉屏风散 254
四物汤 257
当归补血汤 262
归脾汤 266
八珍汤 271
肾气丸 275
右归丸 279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 282
左归丸 287
大补阴丸(原名大补丸) 290
炙甘草汤 294
一贯煎 297
百合固金汤 300
补肺阿胶汤 303
益胃汤 304
地黄饮子 306
第七章 理气方剂 310
越鞠丸 310
瓜蒌薤白半夏汤 314
半夏厚朴汤 318
苏子降气汤 323
金铃子散 327
定喘汤 330
柴胡疏肝散 335
枳术丸 341
旋覆代赭汤 345
橘皮竹茹汤 352
第八章 理血方剂 355
桃核承气汤 355
血府逐瘀汤 360
复元活血汤 374
补阳还五汤 379
通窍活血汤 388
失笑散 393
丹参饮 398
温经汤 401
生化汤 404
桂枝茯苓丸 408
小蓟饮子 414
黄土汤 416
胶艾汤 418
第九章 祛湿方剂 421
平胃散 421
藿香正气散 426
茵陈蒿汤 431
八正散 436
三仁汤 440
五苓散 445
猪苓汤 451
苓桂术甘汤 454
真武汤 458
独活寄生汤 462
第十章 祛痰方剂 467
二陈汤 467
温胆汤 472
清气化痰丸 477
小陷胸汤 479
礞石滚痰丸 481
贝母瓜蒌散 483
苓甘五味姜辛汤 485
三子养亲汤 486
半夏白术天麻汤 489
定痫丸 492
第三篇 临床方剂 495
第一章 内科方剂 495
一、心病方剂 495
1.心悸 495
2.健忘 498
3.失眠 499
4.痫病 501
5.癫病 502
6.狂病 503
7.心痹 504
8.昏迷 507
9.厥脱 509
二、脾病方剂 511
1.胃脘痛 511
2.腹痛 514
3.呕吐 516
4.呃逆 518
5.泄泻 519
6.便秘 511
7.痢疾 522
8.疟疾 524
9.臌胀 525
10.胃脘痞满 525
11.吐血 527
12.便血 529
13.霍乱 530
14.虫证 531
15.湿阻 532
三、肝病方剂 532
1.眩晕 532
2.胁痛 536
3.黄疸 541
4.郁证 543
5.头痛 545
6.痉病 547
7.震颤 548
8.积聚 549
9.麻木 551
10.中风 552
四、肺病方剂 557
1.感冒 557
2.咳嗽 561
3.哮喘 565
4.自汗、盗汗 568
5.肺胀 569
6.肺痨 569
7.肺痿 571
8.肺痈 572
9.鼻衄 572
10.咳血 573
五、肾病方剂 573
1.水肿 573
2.淋证 576
3.癃闭 577
4.腰痛 578
5.尿血 581
6.遗精 582
7.阳痿 586
8.遗尿 589
9.疝气 590
10.耳鸣、耳聋 591
第二章 外科方剂 594
一、外科方剂 594
1.疮疡 594
2.瘿瘤 601
3.胸部疾病 603
4.腹部疾病 605
5.肛门直肠疾病 610
6.泌尿生殖系疾病 612
二、骨伤方剂 615
1.骨与关节病方剂 615
2.常见筋骨伤病方剂 625
3.骨折方剂 634
三、皮肤病方剂 635
1.细菌性皮肤病 635
2.病毒性皮肤病 640
3.皮炎湿疹类皮肤病 645
4.荨麻疹及痒疹类皮肤病 649
5.血管炎及血管性皮肤病 653
6.红斑、鳞屑类皮肤病 658
7.结缔组织类皮肤病 662
8.药源性皮肤病 666
9.大疱性皮肤病 667
10.角化过度和萎缩性皮肤病 668
11.色素障碍、遗传及黏膜疾病 669
12.皮肤附属器疾病 671
13.皮肤肿瘤 673
14.性传播疾病 675
第三章 妇科方剂 680
1.月经病 680
2.带下病 684
3.妊娠病 687
4.产后病 692
5.杂病 695
第四章 儿科方剂 700
1.感冒 700
2.咳嗽 702
3.顿咳 704
4.哮喘 705
5.麻疹 706
6.丹痧 708
7.暑温 709
8.痄腮 709
9.咽痛 710
10.口疮 711
11.积滞 712
12.厌食 714
13.疳症 716
14.虫证 719
15.佝偻病 720
16.解颅 721
17.泄泻 722
18.痢疾 724
19.惊风 725
20.癫痫 728
21.水肿 729
22.黄疸 730
23.遗尿 733
24.新生儿脐部疾患 733
25.夏季热 733
26.湿疹 734
第五章 五官科方剂 735
一、眼科方剂 735
(一)胞睑疾病 735
1.针眼 735
2.胞生痰核 736
3.椒疮 736
4.粟疮 737
5.睑弦赤烂 738
6.风赤疮痍 739
7.胞肿如桃 740
8.胞虚如球 740
9.上胞下垂 741
10.胞轮振跳 741
11.目扎 742
12.睑内结石 742
(二)两眦疾病 742
1.流泪症 742
2.漏睛 743
3.漏睛疮 743
4.赤脉传睛 744
5.胬肉攀睛 745
(三)白睛疾病 745
1.暴风客热 745
2.天行赤眼 746
3.天行赤眼暴翳 746
4.金疳 747
5.火疳 747
6.白睛青蓝 748
7.白涩症 749
8.白睛溢血 750
(四)黑睛疾病 750
1.聚星障 750
2.花翳白陷 751
3.凝紫翳 752
4.黄液上冲 753
5.蟹睛症 754
6.混睛障 754
7.风轮赤豆 755
8.赤末下垂 血翳包睛 755
9.宿翳 755
(五)瞳神疾病 756
1.瞳神紧小 瞳神干缺 756
2.绿风内障 757
3.青风内障 758
4.圆翳内障 759
5.云雾多睛 760
6.暴盲 761
7.视瞻昏渺 762
8.青盲 763
9.高风内障 764
(六)眼外伤 764
1.撞击伤目 764
2.真睛破损 764
(七)其他眼病 765
1.疳积上目 765
2.近视 765
3.远视 766
4.风牵偏视 766
5.突起睛高 767
6.目痒 767
二、耳鼻喉科方剂 768
(一)耳科疾病 768
1.耳疖 768
2.耳疮 769
3.耳壳痰包 770
4.断耳疮 770
5.旋耳疮 771
6.耳瘘 772
7.耳胀 耳闭 772
8.急脓耳 773
9.慢脓耳 774
10.耳根毒 775
11.脓耳口眼斜 775
12.黄耳伤寒 776
13.久聋 777
14.耳损伤 777
15.耵耳 778
16.耳痔 778
17.耳菌 779
(二)鼻科疾病 779
1.鼻疔 779
2.酒渣鼻 779
3.鼻疳 780
4.伤风鼻塞 781
5.鼻窒 781
6.鼻槁 782
7.鼻渊 783
8.鼻息肉 784
9.鼻骨骨折 784
10.异物入鼻 785
11.鼻菌 785
(三)咽喉科疾病 786
1.急乳蛾 786
2.慢乳蛾 786
3.石蛾 787
4.急喉痹 788
5.慢喉痹 788
6.喉痈 788
7.子喑 790
8.产后喑 790
9.喉癣 790
10.喉疳 791
11.急喉风 792
12.梅核气 793
13.咽喉菌 793
14.白喉 794
15.疫喉痧 795
三、口齿科方剂 796
1.齿衄 796
2.牙宣 796
3.牙咬痈 797
4.牙槽风 798
5.口疮 799
6.口糜 801
7.口腔扁平苔藓 802
8.球菌感染性口炎 803
9.疱疹性口炎 804
10.唇风 805
11.唇疔 806
12.口吻疮 807
13.地图舌 808
14.唇菌 808
15.痄腮 809
16.涎石 810
17.黏液腺囊肿 811
18.痰疱 811
19.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812
20.白塞氏病 812
21.干燥综合征 814
第六章 老年病方剂 816
1.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816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817
3.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 819
4.慢性呼吸衰竭 820
5.脂肪肝 821
6.慢性萎缩性胃炎 822
7.冠心病 822
8.充血性心力衰竭 825
9.高血压病 826
10.脑动脉硬化症 828
11.脑出血 829
12.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930
13.震颤麻痹(帕金森病) 831
14.中风后遗症 833
15.老年性痴呆 836
16.老年抑郁症 838
17.老年精神分裂症 839
18.糖尿病 840
19.老年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842
20.高脂血症 844
21.尿失禁 844
22.前列腺增生症 845
23.老年阳痿 846
24.更年期综合征 847
25.老年性皮肤瘙痒 848
26.老年性带状疱疹 848
第七章 肿瘤科方剂 849
1.通治方 849
2.肺癌 853
3.鼻咽癌 856
4.食管癌 857
5.胃癌 859
6.肠癌 861
7.肝癌 863
8.乳腺癌 864
9.甲状腺肿瘤 866
10.恶性淋巴瘤 866
11.脑瘤 868
12.骨肿瘤 869
13.恶性葡萄胎 870
14.宫颈癌 870
15.白血病 873
16.膀胱癌 875
17.皮肤癌 875
18.肿瘤术后扶正方 875
第八章 男科方剂 878
1.阳痿 878
2.阳强 880
3.阳缩 882
4.早泄 882
5.遗精 883
6.性交疼痛 不射精证 884
7.精少不育证 885
8.精衰不育证 890
9.精凝不育证 893
10.血精证 895
11.阴茎疾病 896
12.阴囊疾病 897
13.睾丸疾病 897
14.疝气 899
15.前列腺疾病 900
16.性传播疾病 901
17.男子杂症 903
18.男子房劳病 904
第九章 当代名医效方 905
1.神经衰弱 905
2.眩晕 907
3.头痛 909
4.脑血管疾病 912
5.颅脑损伤 916
6.癫痫 917
7.重症肌无力 918
8.面神经麻痹 919
9.坐骨神经痛 919
10.痴呆 920
11.惊厥 921
1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922
13.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924
14.高血压病 929
15.冠心病 931
16.心律失常 935
17.食管、胃、十二指肠病 936
18.小肠、结肠病 941
19.消化不良 945
20.肝胆病 948
21.寄生虫病 954
22.肾小球疾病 955
23.泌尿系感染、结石 957
24.遗尿 959
25.功能性子宫出血 产后出血 月经病 959
26.盆腔炎 阴道炎 963
27.子宫肌瘤 输卵管积水 964
28.前列腺、睾丸、精液病 964
29.性功能低下、不孕、不育 965
30.妊娠、产后病 966
31.糖尿病 968
32.高脂血症 968
33.甲状腺疾病 969
34.痛风 尿崩症 970
35.乳腺疾病 971
36.更年期综合征 972
37.血液病 973
38.关节病 975
39.脊柱病 979
40.外伤、骨折及骨髓炎 980
41.眼病 981
42.口腔与耳鼻咽喉病 984
43.皮肤病 988
44.肿瘤 992
第十章 民族药方 996
一、苗族药方 996
1.感冒、肺系疾病用方 996
2.心系疾病用方 997
3.脾胃疾病用方 998
4.肝胆疾病用方 999
5.肾、膀胱疾病用方 1000
6.血液疾病用方 1000
7.筋骨疾病用方 1001
8.热毒病证用方 1002
9.妇科疾病用方 1002
10.外用方 1003
二、蒙古族验方 1005
三、藏族验方 1007
四、傣族验方 1010
五、壮族验方 1010
六、彝族验方 1012
七、侗族验方 1012
第四篇 实验方剂 1015
第一章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 1015
第一节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概述 1015
一、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的思路 1015
1.中药复方研究要以药理学效应为中心 1015
2.与中医理论相联系,注重方—证—病的统一 1016
3.从“四个水平”全面阐释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 1016
4.中药复方疗效与剂型关系的研究 1017
5.与临床研究相结合阐明治病机制 1018
二、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的方法 1019
1.中药复方药效学研究方法 1019
2.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1021
3.中药复方毒理学研究方法 1025
4.中药复方临床药理学研究方法 1029
三.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所采用的技术 1032
1.基因芯片分析技术 1032
2.流式细胞技术 1033
3.核技术 1033
4.膜片钳电生理记录技术 1033
5.受体技术 1034
6.激光扫描共聚焦技术 1034
7.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技术 1035
第二节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实例 1036
1.都梁丸 1036
2.姜萸汤 1037
3.补阳还五汤 1037
4.补中益气汤 1038
5.脾胃双补丸 1040
6.柴胡桂枝汤 1040
7.大活络丹 1041
8.复方丹参滴丸 1041
9.当归四逆汤 1042
10.丁公藤注射液 1043
11.二仙汤 1044
12.扶正化瘀方 1045
13.复方川芎汤 1046
14.葛根汤 1046
15.桂枝茯苓丸 1047
16.桂枝汤 1048
17.黄连解毒汤 1048
18.麻黄汤 1051
19.大承气汤 1052
20.四君子汤 1053
21.四神丸 1054
22.天麻钩藤饮 1054
23.镇肝熄风汤 1055
24.头风饮 1056
25.小柴胡汤 1057
26.小活络丸 1059
27.血府逐瘀汤 1059
28.茵陈蒿汤 1060
29.银翘散 1061
30.牛黄清心丸 1062
第二章 中药复方化学研究 1073
第一节 中药复方化学研究概述 1073
1.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现状 1073
2.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1075
3.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方向与研究内容 1080
4.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方法与现代技术的应用 1087
5.当前我国中药复方化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难点 1088
6.中药复方化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089
7.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展望 1090
第二节 中药复方化学研究实例 1091
1.白虎汤 1091
2.白头翁汤 1091
3.当归补血汤 1092
4.二妙散 1094
5.桂枝汤 1094
6.黄芩汤 1096
7.苓桂术甘汤 1096
8.六味地黄汤 1097
9.麻黄汤 1098
10.生脉散 1100
11.四逆汤 1100
12.四物汤 1101
13.苏长史吴茱萸汤 1102
14.酸枣仁汤 1104
15.天麻钩藤饮 1105
16.小半夏加茯苓汤 1106
17.小青龙汤 1107
18.茵陈蒿汤 1107
19.左金丸 1108
20.“十九畏”药物配伍化学研究 1110
第三章 中药复方制剂研究 1123
第一节 中药复方制剂研究综述 1123
一、中药复方制剂研究的思路 1123
1.剂型、方剂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1123
2.方剂剂型的选用原则 1123
3.方剂剂型的发展是方剂研究的关键 1124
4.中药制剂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1125
5.中药新制剂研制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 1126
6.方剂剂型今后的发展趋势 1127
二、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研究的方法与关键技术 1129
1.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的前处理研究 1129
2.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的成型工艺研究 1130
3.新型中药给药体系的研究 1132
4.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评价研究 1134
5.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稳定性研究 1137
6.现代中药复方制剂新辅料研究 1138
7.现代中药复方的生物药剂学研究和药物动力学研究 1139
8.中药传统制剂的现代科学基础与剂改原理研究 1140
第二节 中药复方制剂研究实例 1141
1.安宫牛黄丸 1141
2.藿香正气散 1142
3.六味地黄丸 1145
4.茱萸汤 1147
5.小半夏加茯苓汤 1148
6.四逆汤 1148
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150
8.银翘散 1152
9.小柴胡汤 1154
10.逍遥散 1156
11.凉膈散 1156
12.小青龙汤 1157
13.龙胆泻肝汤 1158
14.生脉散 1159
15.玉屏风散 1162
16.血府逐瘀汤 1162
17.川芎茶调散 1163
18.八正散 1165
19.独活寄生汤 1166
20.苏合香丸 1166
21.补中益气汤 1167
22.四君子汤 1169
23.左金丸 1170
24.桑菊饮 1172
25.黄连解毒汤 1173
26.四物汤 1175
27.麻黄汤 1176
第五篇 附录 1181
方剂笔画索引 1181
主要参考书目 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