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1.1 新经济下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特征:尽在无形中 1
1.1.2 来自企业管理实践的典型案例与问题 5
1.1.3 企业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与相关术语的辨析 7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9
1.2.1 研究目的 9
1.2.2 研究意义 9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0
1.3.1 企业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 10
1.3.2 企业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理论流派 11
1.3.3 国内对企业智力资本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状况 16
1.3.4 本书研究问题的文献评述 17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8
1.4.1 研究内容 18
1.4.2 研究方法 19
1.4.3 本书的结构 20
1.4.4 本书的创新点 20
第2章 企业智力资本与价值内涵分析 23
2.1 企业智力资本提出的基础理论 23
2.1.1 战略管理理论 23
2.1.2 企业人力资本理论 25
2.1.3 企业知识理论 27
2.2 企业智力资本内涵 29
2.2.1 企业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 29
2.2.2 企业智力资本不同的观点 29
2.2.3 本书对企业智力资本的界定 31
2.3 企业智力资本的构成 31
2.3.1 以员工能力为内核的企业人力资本 32
2.3.2 以组织运营能力为内核的组织资本 33
2.3.3 以用户实现能力为内核的顾客资本 33
2.4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的表现 34
2.4.1 各个类别智力资本的价值 34
2.4.2 企业智力资本交互作用的价值 36
2.4.3 企业智力资本的整体价值 37
2.5 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特性 39
2.5.1 内在构成的多维性 39
2.5.2 各类价值的匹配与均衡性 39
2.5.3 投资收益的递增性 39
2.5.4 投资回报的高风险性 40
2.6 本章小结 40
第3章 企业智力资本及其价值增长的内在机理 41
3.1 企业智力资本形成的知识基础 41
3.1.1 企业知识的性质 41
3.1.2 企业知识的分类 42
3.1.3 企业知识与智力资本关系 43
3.2 企业智力资本形成与价值增长机理 44
3.2.1 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 44
3.2.2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增长过程 47
3.2.3 智力资本的配置与协调过程——知识价值链 49
3.2.4 智力资本的激活过程——社会资本的积累与培育 51
3.2.5 智力资本形成与价值增长的内容与一般模型 54
3.3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智力资本价值贡献模型 56
3.3.1 成本收益分析原理 56
3.3.2 企业智力资本投入的成本性质分析 57
3.3.3 企业智力资本的收益与收益风险衡量模型 57
3.3.4 模型的解释意义及局限性 57
3.4 基于BASS模型的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演化模型 58
3.4.1 BASS产品扩散模型与智力资本价值增长 58
3.4.2 智力资本投入对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关系模型 59
3.4.3 模型的求解 60
3.4.4 模型的解释意义与局限性 62
3.5 两个模型之间关系与分析 63
3.6 本章小结 64
第4章 企业智力资本及其价值增长的实证研究 65
4.1 企业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66
4.1.1 外部环境的特性影响企业智力资本形成 66
4.1.2 开放式的组织氛围有利于企业智力资本的形成 67
4.1.3 网络关系的构建有利于企业智力资本形成 68
4.2 各类智力资本的相关性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分析 70
4.2.1 各类智力资本的相关性 70
4.2.2 企业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的路径分析 70
4.3 假设模型及其研究方法 71
4.3.1 多元回归分析 71
4.3.2 结构方式模型 72
4.4 研究的设计过程 72
4.4.1 问卷设计 72
4.4.2 问卷样本 74
4.5 研究过程与结果 77
4.5.1 样本特征与可靠性检验 77
4.5.2 多元回归分析法下整体模型检验结果 79
4.5.3 结构方程模型下的检验 82
4.6 研究结论 86
4.6.1 组织氛围与网络关系影响智力资本形成 86
4.6.2 各类智力资本之间具有相关性 86
4.6.3 智力资本中的顾客资本直接影响企业绩效 87
4.7 本章小结 87
第5章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识别 88
5.1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识别的理论构架 88
5.1.1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识别的经济学基础 88
5.1.2 对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识别的特点分析 89
5.1.3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识别的整体思路 89
5.2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多维度识别 90
5.2.1 多维度识别的框架与意义 90
5.2.2 四个维度的表征 91
5.3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类型识别 92
5.3.1 个性化智力资本与系统化智力资本 92
5.3.2 个性化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特征分析 92
5.3.3 系统化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特征 92
5.4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识别方法——定性测评 93
5.4.1 企业智力资本水平测评——格特曼量表 93
5.4.2 企业智力资本特征识别——类型划分 96
5.5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识别的应用——案例研究 97
5.5.1 海尔公司的智力资本价值与类型识别 97
5.5.2 用友公司的智力资本价值与类型识别 99
5.5.3 案例总结 101
5.6 本章小结 102
第6章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评估 104
6.1 现有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评估方法评述 104
6.1.1 现有企业智力资本价值的评估方法类别 104
6.1.2 系统化评估方法的研究成果 107
6.1.3 对现有智力资本价值评估模型的评述 111
6.2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评估体系构建 111
6.2.1 评估的原则 112
6.2.2 评估步骤与内容 113
6.3 智力资本与价值增长的评估指标构建 113
6.3.1 以能力为基础的智力资本状况的评估指标构建 113
6.3.2 智力资本价值增长评估内容与指标 116
6.3.3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增长水平评估 119
6.4 本章小结 120
第7章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报告 121
7.1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报告的提出 121
7.1.1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报告的理论依据 121
7.1.2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报告的动因 123
7.1.3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报告产生及其对现行财务报告格局的冲击 125
7.2 国外智力资本价值报告的借鉴 126
7.2.1 国外智力资本报告的发展与概况 126
7.2.2 国外典型智力资本报告的模式 127
7.2.3 国外智力资本报告的制度与标准 131
7.2.4 对我国智力资本报告的借鉴 134
7.3 我国企业智力资本报告可行性的实证研究 134
7.3.1 研究前提 134
7.3.2 研究假设 135
7.3.3 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136
7.3.4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138
7.3.5 实证研究的结果 142
7.3.6 实证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146
7.4 建立与发展我国智力资本价值报告的思路 147
7.4.1 对外智力资本价值报告 147
7.4.2 对内智力资本价值报告 151
7.4.3 建立与发展当前我国对外企业智力资本价值报告的途径 153
7.5 本章小结 154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156
主要工作和结论 156
研究的限制 157
未来研究方向 158
附录 159
参考文献 163
图1-1 道琼斯成分股部分年份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比值图 226
图1-2 我国沪市A股成分股总体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比值图 226
图1-3 美国十个行业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比值图 226
图1-4 我国八个行业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比值图 226
图1-5 Sullivan提出的对智力资本的各种不同观点 226
图1-6 企业智力资本管理的四个阶段模型 226
图1-7 本书章节结构 226
图2-1 企业智力资本与公司价值 226
图2-2 企业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关系 226
图3-1 三类组织学习的比较 226
图3-2 基于学习的智力资本转化模型 226
图3-3 知识转化模型:SECI模型 226
图3-4 知识链模型 226
图3-5 社会资本对智力资本的影响关系 226
图3-6 智力资本形成与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一般模型 226
图4-1 实证研究思路 226
图4-2 假设模型 226
图4-3 智力资本相互作用模型以及参数估计值 226
图4-4 企业绩效相互关系模型以及参数估计值 226
图4-5 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路径图 226
图5-1 智力资本价值识别的结构模型 226
图5-2 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五种测评结果 226
图6-1 智力资本的衡量图 226
图6-2 Skandia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观点看智力资本 226
图6-3 Roos等人对Skandia智力资本模型的应用图 226
图7-1 Yankee Finance智力资本指数图 226
图7-2 ARC智力资本报告模式 226
图7-3 2001年~2005年智力资本要素平均披露频率 226
图7-4 各行业智力资本要素每年平均披露频率 226
表1-1 1995年美国五大知名企业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 226
表1-2 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部分) 226
表3-1 组织学习的类型 226
表3-2 知识链中的基本活动含义 226
表3-3 知识链模型辅助活动含义 226
表3-4 知识链分解 226
表4-1 影响智力资本因素等变量所包含的项目 226
表4-2 企业智力资本等变量所包含的项目 226
表4-3 企业绩效等变量所包含的项目 226
表4-4 发放和回收问卷情况 226
表4-5 样本企业特征 226
表4-6 问卷填写人基本情况 226
表4-7 各变量Alpha系数 226
表4-8 企业智力资本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统计描述与相关系数 226
表4-9 企业智力资本的多元化回归结果 226
表4-10 企业智力资本各构成的多元回归结果 226
表4-11 智力资本测量模型的因子载荷 226
表4-12 企业绩效的测量模型的因子载荷 226
表4-13 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的拟合度指数 226
表5-1 企业智力资本价值测评资料概括 226
表5-2 智力资本格特曼测试量表 226
表5-3 智力资本测试评估标准 226
表5-4 智力资本特征差异识别的尺度 226
表5-5 海尔公司2005年智力资本价值增长测评资料概括 226
表5-6 海尔公司2005年智力资本价值的格特曼测试量表 226
表5-7 海尔公司2005年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类型识别 226
表5-8 用友公司2005年智力资本价值增长测评资料概括 226
表5-9 用友公司2005年智力资本价值的格特曼测试量表 226
表5-10 用友公司2005年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类型识别 226
表6-1 企业智力资本审计项目 226
表6-2 IAM模型评估指标表 226
表6-3 人力资本评估指标 226
表6-4 组织资本评估指标 226
表6-5 顾客资本评估指标 226
表6-6 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财务表现评估指标 226
表6-7 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业务表现评估指标 226
表6-8 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综合表现评估指标 226
表7-1 世界各国智力资本价值报告分布表 226
表7-2 Skandia智力资本报告表 226
表7-3 企业价值报告基本架构图 226
表7-4 模型(1)中各变量的名称及含义 226
表7-5 样本中选取的公司 226
表7-6 智力资本披露的频率(n= 226
表7-7 单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 226
表7-8 模型(1)的多元回归统计结果(n=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