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业大包干报户口的人-王郁昭》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柏晶伟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802340589
  • 页数:42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王郁昭同志60多年的革命生涯。

引子 1

第一章 少年立事(1926~ 1944

一、富家子弟选择了革命道路 10

二、在战乱年代求学 11

三、年轻的小学校长 13

四、冲过鬼子的火网 13

第二章 战争洗礼(1945~ 1949

一、东海整风 18

二、接管威海学校 20

三、针锋相对的一场斗争 21

四、在威海市武工队里 23

五、合庆村的生死较量 24

六、回避到濮阳 27

七、第一次听陈毅司令员讲话 29

八、第一次见到朱德总司令 31

九、编入华野先遣纵队 32

十、参加豫东战役 34

十一、进入大别山 37

第三章 教育生涯(1949~ 1970

一、渡江到芜湖 42

二、接管芜湖文教事业 43

三、回答不出周总理的提问 46

四、选派到安徽大学 47

五、解放后第一个教授自杀事件 49

六、一位学生的多舛命运 50

七、院系调整,引进教授 51

八、安大校长的党籍问题 52

九、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和“三反”运动全面展开 53

十、考进中央马列学院 55

十一、与巢湖姑娘永结连理 58

十二、熟读马列经典原著 60

十三、中组部的短暂时光 61

十四、任安徽师院教务长 63

十五、向康生汇报学校“反右”情况 64

十六、毛泽东、刘少奇相继视察芜湖 66

十七、在全国科技展览会上 68

十八、奉调省科委 70

十九、中央部署农村整风整社运动 72

二十、工作队到了祁门 75

二十一、曾希圣与“责任田” 76

二十二、“责任田”的重大意义 79

二十三、参加省委“反修”理论小组和“四清运动” 81

第四章 “文革”岁月(1966~ 1970

一、“三家村”在安徽的代表 84

二、“自我检查”变成了“作大报告” 86

三、科学实验的认识论意义 88

四、一本“狂热鼓吹人性论”的小册子 90

五、要把“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批倒批臭” 95

六、“牛鬼蛇神”大队长 96

七、“无情斗争,残酷打击” 97

八、两次被“打倒”,两次被“解放” 99

九、“扫地出门”当农民 104

第五章 全椒五年(1970~ 1975

一、“来了个文人,不懂农业” 110

二、引进优良品种,兴科学种田之风 112

三、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 115

四、繁育水杉,炮打松毛虫 118

五、根治滁河 121

六、驷马山人声鼎沸 122

七、大弯取直,小弯就势 123

八、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 125

第六章 农村改革风云(1976~ 1982

一、上调滁州 130

二、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大调查 132

三、万里入主安徽 138

四、尊重生产队自主权 141

五、《省委六条规定》诞生的前后 143

六、百年不遇的大旱 151

七、省委决定“借地渡荒” 156

八、三个“秘密武器” 158

九、包产到组的兴起 176

十、部长的陷阱 179

十一、“张浩来信”发表以后 183

十二、“报社是不会管饭吃的” 187

十三、大包干到户在小岗村诞生 192

十四、为农业大包干到户报户口 204

十五、风云突变 223

十六、蚌埠会议 227

十七、芜湖会议 228

十八、巢湖会议 230

十九、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 231

二十、坚持家庭联产承包不动摇 234

二十一、邓小平讲话了,大包干终于报上了“户口” 236

二十二、一篇流传甚广的讲话稿 239

二十三、五篇调查报告呈送万里 244

二十四、中共中央1982年一号文件诞生 245

二十五、尊重实践权威,肃清极“左”流毒 248

二十六、实践的回答:三年三大步 253

第七章 扬子冲击波(1979~ 1982

一、扬子电扇 258

二、扬子电视机 259

三、扬子电冰箱 260

四、开国内先河,集资办纺织厂 260

第八章 文教事业的复兴(1979~ 1982

一、再现琅琊神韵 266

二、念念不忘高等教育 271

三、平地办起滁州技校 273

四、农村群众文化的兴起 275

第九章 出任省长(1982~ 1987

一、第一次见到耀邦同志 284

二、出任安徽省省长 289

三、要把安徽经济搞上去 291

四、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292

第十章 奉调晋京(1988~ 2005

一、从农研室到发展研究中心 340

二、民工潮的兴起和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的成立 343

三、打工创业的两个飞跃 347

四、“5%”存在的弊端 354

五、《意见》直接呈送中央领导 358

六、解开企业资金供求中的四个“结” 361

七、关于农民的“隐形负担”和“虚增收入”问题 365

八、爱的延伸,走上关爱扶贫公益事业岗位 370

九、打水窖,搬石造田,建房搭屋 371

十、深化改革,推进基金会的体制创新 374

十一、告别职业生涯 383

附录 388

之一:正确对待小生产和家庭经济 388

之二:正确对待农民跨区域流动 390

之三:一个应该重视的问题——减轻农民精神压力 398

之四:以史为鉴——土地流转不能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 402

之五:农民充分就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08

之六:农民充分就业是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 415

后记 423

参考文献 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