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留踪 3
校史 3
关于同济医院建立的年代问题 李乐曾 17
同济医院 24
同济医工学堂筹建始末 李乐曾 27
护校 38
河南省立“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德文班”就读同济之经过 朱光彩 41
工学院小史 44
同济土木系科探源——寻访青岛“德华高等学堂”旧址 范家骥 47
造船系十五年纵横 53
测量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叶雪安 56
漫话理学院 马维诚 61
追怀往昔——化学系史 龙耀钦 65
生物系简史 王锡雍 69
文学院介绍 74
我亲历的“同济长征”路线——忆母校1937—1946年的辗转搬迁 武忠弼 77
同济迁校我见 徐为康 86
血溅其美路——记同济大学“一&二九”事件 邓义骥 112
新同济的诞生 航 118
夏校长在元旦师生迎新会上演词 121
同济大学校友对国家的贡献 王奂若 124
稗闻逸事 135
足球会小史 叶鼎 135
德文月刊之过去与未来 德文月刊社 137
同济大学历史上的两位韩国留学生 隋园 139
忘归岩上的“同济”题刻 喻大翔 142
在李庄六年 史惠顺 145
生活与学习 153
长江沉船 戴代红 168
同济往事 高时浏 173
六十一年前在重庆考同济 董鉴泓 179
中美医院——我们的实习医院 183
回忆在母校往事 毛光兴 187
《同济人》报的故事 董鉴泓 192
抗美援朝运动在医学院 195
参干运动 199
建国前的几次校庆 董鉴泓 203
同济四十三周年校庆 侯荫 210
沧桑同济路 刘琳 214
母校琐记 赵汉兴 217
同济大学与陕西南路 薛理勇 226
百年同济的上海地缘 林章豪 228
创办《大众医学》 钟勤 袁蓉 232
故旧声影 237
埃里希&宝隆——创立上海同济大学的德国医师 Karola Berger 237
贝伦哈尔得&贝伦子先生略传 贝伦子夫人 263
蔡元培与同济国立 俞晓莹 268
亦官亦儒朱家骅 谢波 272
记欧特曼先生 279
记史图博教授 魏赞道 285
五卅运动中本校勇敢战士陈宝骢君 张象贤 292
黑夜里的烛光 孙金花 294
忆谢毓晋——至好同学二三事 裘法祖 299
一代儒商钱子宁 谢波 305
魏特教授在李庄 俞载道 312
不了的中国情——一位德国教授与同济的故事 邱震海 315
童第周夫妇在李庄同济的岁月 王伯瑛 323
“御医”熊丸 李彰玲 328
纪念我国汽车工业先驱学长严庆龄 337
围绕《红岩》的故事——我校校友杨益言小记 341
和恩师在一起的岁月 高时浏 346
忆郭绍虞先生 鲍史采 355
我的恩师谢苍璃先生 青长庚 358
怀念金经昌教授 董鉴泓 362
我家的“同济”情结 钟白羚 369
雪泥鸿爪 383
回忆 冯朱棣 383
我回忆中的同济 朱家骅 391
转学上海 沈怡 397
十八年之回忆与感想 倪超 406
我与同济大学关系之回忆 张群 412
同大志愿军赴泸入伍记 周志华 414
我在同济学习和走上革命人生的历程 李昌 418
我与同济的三段情 江鸿 423
我的大学 翁长溥 431
大学五年 宝通 448
六年生活回忆 侯荫 453
五易寒暑苦学医 龚锦涵 458
窗下五年 466
光复后的大学生活五年(1947—1952) 陈祯平 473
国立同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序言 蔡元培 489
《同济杂志》发刊词 罗绮园 491
国立同济大学旬刊发刊号 翁之龙 494
同济工学会季刊引言 胡庶华 495
同济工学会季刊&发刊短言 吴光熙 497
国立同济大学廿七周纪念颂词 朱家骅 499
本校二十七周纪念颂词 翁之龙 500
国立同济大学卅周纪念刊题词 朱家骅 501
国立同济大学1950毕业纪念刊&后记 邵宇光 506
风物记趣 513
感怀“母校”,忆“吴淞” 黄友训 513
杂忆同济 段其燧 516
江湾同济高职的如烟往事 赵宇馨 522
梦回校园 熊丸 528
欧游随纪 沈怡 531
晚饭后 单基丰 540
吴淞镇给我的印象 楚卿 543
学校生活写真 545
同济大学建立冯沙伯博士纪念碑文 548
我校卅周年校庆纪念志盛 550
青年军志愿从军记 张灏镛 554
泸县本校志愿军种种(节选) 周志华等 557
李庄·宜宾&上海 斯人 561
土木系1949级,我们这一班 王汝槔 570
储粮运动在医后期 猋风 575
一天两餐送毕业班 明元 578
一天的生活 堃象 580
生活拾零 徐伦贵 585
生活散页 松祥 590
风雨春秋——生活素描 钟如川 597
白衣天使生涯 601
教授的话 604
教授的话 612
后记 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