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篇 教学与课程研究概述 3
第一章 教学与课程论发展的历史沿革 3
一、国外教学论研究的发展及其历史沿革 4
二、国内教学论研究的发展及其历史沿革 4
三、国内外课程研究的发展及其历史沿革 6
第二章 教学与课程论研究现状述评 9
一、教学与课程关系研究现状述评 9
(一)教学论包含课程论观念述评 10
(二)教学与课程论互相分离论述评 11
(三)教学与课程论独立平行论述评 12
(四)课程和教学的整合和创新论 13
二、我国教学论学科微观研究现状 15
(一)教学论学科对象研究 15
(二)教学论学科“技术化”问题研究 16
(三)教学论学科思维方法研究 17
(四)教学论学科超前性问题研究 18
(五)教学论学科基本特征研究 19
(六)教学论学科本质研究 20
三、我国课程论研究现状述评 21
(一)课程定义研究述评 22
(二)课程结构调整研究 22
(三)课程设计研究 23
(四)教材编写研究述评 24
(五)课程研究存在的问题 26
第三章 教学与课程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8
一、教学与课程论学科本质定位抉择艰难,学科体系僵化过时 29
二、教学与课程价值取向模糊,缺乏对学生主体的人文关怀 30
三、教学与课程理论研究迈入非本土化的误区 31
四、教学与课程论自身研究的缺陷 33
五、教学与课程论研究方法单一,缺乏突破 34
六、教学与课程论研究现代化程度不高 35
第四章 教学与课程论研究发展趋势 37
一、理论基础的多元化和多学科融合 38
二、推崇学科体系完善和追求教学问题解决 39
三、教学与课程论不断分化与逐步综合的趋势 40
四、教学研究方法和新技术手段的多元化特征 41
五、教学论研究的民族化与本土化取向 42
六、活动教学与活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趋向 43
七、教学与课程论研究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趋向 44
八、教学与课程论研究中的经济学渗透趋向 44
第五章 教学与课程理念构建 46
一、教学与课程内涵的价值判断 46
(一)教学与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观 46
(二)“教学”与“课程”的基本界定 49
二、教学与课程内涵的理性解读 51
(一)教学概念的语词含义与逻辑归属 51
(二)教学概念的不同界定与研究趋向 57
(三)课程概念辨析 61
第二篇 教与学及课程资源的经济学分析 65
第六章 教与学的经济学分析 65
一、教与学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假设和条件约束 66
二、教与学的生产能力和教育资源的配置能力 68
第七章 教与学要素投入的经济学分析 73
一、教师劳动与投入的经济学分析 73
(一)教师劳动供给的成本构成 75
(二)教师劳动供给工资水平的影响 75
二、既定学生要素投入的经济学分析 77
三、教学时间要素投入的经济学分析 81
(一)管理时间因素投入分析 83
(二)课堂教学时间投入分析 84
(三)教学时间对成绩的影响 86
第八章 教与学投资成本分析 88
一、学校教学成本分析 88
(一)学校教学成本的概念 88
(二)学校教学成本构成及模型选择 91
(三)学校教学成本计量方法评介 94
二、学生学习成本分析 98
(一)学习成本的概念内涵 98
(二)学习成本的构成要素分析 99
第九章 教学资源的资本含义及其价值 106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概念内涵 106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概念辨析 107
(二)人力资本思想的发展 108
二、学校教师人力资本的基本属性 111
(一)人力资本的资本属性 111
(二)人力资本的生物属性 112
(三)人力资本的环境依赖性 113
(四)人力资本的损耗与增值 114
(五)人力资本的流动与配置 115
三、学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发目标 116
(一)提升学校教师人力资本的贡献率 116
(二)提高教职工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117
(三)提高教师人力资本的参与程度和水平 117
(四)推进学校组织制度改革创新 118
四、学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 118
(一)学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规划 119
(二)学校教师人力资源选择与聘用 120
(三)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学校教师人力资源培训 120
(四)学校教师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 122
第十章 学校课程资源及其利用绩效分析 124
一、学校课程资源内涵 124
二、学校课程资源利用及其要素分析 126
(一)课程思想资源要素 127
(二)课程知识资源要素 127
(三)课程人力资源要素 128
(四)课程物力资源要素 129
三、课程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分析 130
(一)观念上存在差距 130
(二)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不一 131
(三)课程考试制度建设缺位 131
(四)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滞后 132
四、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133
(一)集权与分权相统一的原则 133
(二)规范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133
(三)方向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 133
(四)民主与弹性相结合的原则 134
五、课程资源开发模式评介 135
(一)课程资源开发、经营及管理模式类型 135
(二)西方课程资源经营模式评介 136
六、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分析 138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决策 138
(二)课程资源开发经费投入与收益 139
(三)课程资源开发经营的制度 140
(四)课程资源开发经营评价机制 141
(五)课程资源开发服务性策略 142
(六)加强课程资源开发队伍建设 143
第十一章 学习效用与教学收益及其对教与学的影响 144
一、学习效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的影响 144
(一)学习偏好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145
(二)学习压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147
(三)学生努力程度对学习的影响 148
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收益分析 152
(一)学校教育收益的比较研究 152
(二)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收益分析 156
第三篇 信息技术革命下的教学与课程研究 161
第十二章 当代信息技术对教与学的影响及其作用 161
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下新教学理念的形成 162
(一)信息技术、网络教学观念的演变与形成 162
(二)教学要素传统构成与信息技术下构成比较分析 164
二、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价值实现和教学模式变革 169
(一)信息技术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169
(二)信息技术应用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 169
(三)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和改变教师价值取向 170
三、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媒体对教学环境的影响 171
(一)创设新的教学时空环境 172
(二)增加新的教学信息渠道 173
(三)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173
(四)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174
四、信息技术下教育媒体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174
(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的结合 174
(二)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的结合 175
(三)多媒体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 176
第十三章 信息技术下教学论的嬗变 179
一、信息技术下教学论的发展 180
(一)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信息交互网络 180
(二)多媒体信息与知识 181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原则的改变 181
(四)学校、课堂虚拟化 181
(五)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价值的实现 182
二、信息技术下教学论与传统教学论的比较 182
(一)课时常量与知识变量之间的冲突 183
(二)个性化教学与班级教学形态的冲突 185
(三)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冲突 186
三、信息技术下教学论体系的嬗变 186
(一)时间维度多元化 187
(二)知识获取个性化 187
(三)管理方式多样化 187
(四)知智合一趋于融合性 188
四、信息技术下教学论的特点 188
第十四章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论解读 191
一、教育信息化的历史沿革 191
二、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内涵解读 192
三、教育信息化及其教育技术应用的内部动因 195
(一)由视觉教育到视听教育到视听传播的演变 196
(二)由程序教学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个别化教学的演变 198
(三)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及其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推动 199
四、教育信息化的要素构成 201
(一)信息网络 201
(二)信息资源 202
(三)信息技术应用 202
(四)信息技术和产业 202
(五)信息化人才 203
(六)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203
五、教育信息化的本质特征解读 204
第十五章 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模式分析 206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论关于教学模式研究的特点分析 206
(一)理论性与技术性 207
(二)现实性与前瞻性 208
(三)抽象性与应用性 209
二、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特点 210
(一)开放性、跨时空性 210
(二)适时的交互性 210
(三)凸显个性化特征 211
(四)体现协作化特征 211
(五)教育资源的共享性 211
三、信息技术下教学模式的分类 212
(一)教学模式的中心说分类 212
(二)乔伊斯的四大类型教学模式分类 213
(三)案例、虚拟与资源学习型教学模式 213
(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215
(五)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217
四、信息技术下教学模式评价 219
(一)信息反馈机制:重视课堂教学评估 220
(二)资源共享机制:强化学生双向互动 221
(三)分组机制:推行因材分层施教 222
第十六章 信息技术下教学法研究 223
一、信息技术下教学方式的界定 223
(一)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方式 223
(二)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势分析 224
二、传统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下教学方法比较分析 225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界定 226
(二)传统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下教学方法比较分析 226
三、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设计分析 229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229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步骤 230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路径 230
第十七章 信息技术下的课程资源整合及其教学策略 233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的内涵 233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 234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实质认识不清 235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目标认识片面 235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236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资源严重不足 236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教师人力资本缺乏 236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建设 237
(一)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有效配置 237
(二)网络课程开发的原则、方法及其制作 238
(三)实现网络资源的加工、改造与开发 241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策略 245
(一)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的教学策略 245
(二)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工具的教学策略 245
(三)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工具的教学策略 247
第十八章 信息技术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50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 250
(一)教学资源的现状及其运行模式 250
(二)教学资源支持的环境因素 256
二、教学资源库建设定位与结构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 258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定位 258
(二)教学资源库的结构 259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260
第四篇 教育学视野下的教学与课程研究 265
第十九章 当代国外教学论思想评介 265
一、布鲁纳结构主义与发现教学模式 265
(一)布鲁纳学科结构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266
(二)布鲁纳学科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 267
(三)布鲁纳学科结构理论评价 273
二、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274
(一)赞科夫教学思想的主要理论基础 275
(二)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276
(三)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理论评价 282
三、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283
(一)布卢姆掌握学习的基本观点 284
(二)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的实施步骤 288
(三)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评价 289
四、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291
(一)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291
(二)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292
(三)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评价 296
第二十章 关于教学过程的再认识 298
一、教学过程本质问题研究概述 298
(一)教学过程本质的“特殊认识说” 299
(二)教学过程本质的“发展说” 300
(三)教学过程本质诸说一览 302
(四)教学过程本质的辩证认识 303
二、教学过程的概念内涵 306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306
(二)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 307
三、教学过程的特点认识 308
(一)教学过程的历史性 308
(二)教学过程的周期性 309
(三)教学过程的整体性 309
(四)教学过程的个性化特征 310
第二十一章 教育学视野下教学模式分析 311
一、教学模式概述 311
(一)教学模式含义辨析 311
(二)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312
(三)教学模式发展及其研究历史沿革 313
二、教学模式的类型评介 314
(一)教学模式分类综述 314
(二)我国教学模式分类综述 316
三、当代国内外主要教学模式简介 317
(一)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简介 317
(二)当代我国教学模式探索评析 321
第二十二章 教育学视野下教学方法研究 327
一、教学方法研究概述 327
(一)教学方法概念研究综述 327
(二)教学方法概念界定 328
二、教学方法观念的逻辑演变 330
三、教学方法分类述评 331
(一)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法分类 332
(二)知识的来源分类 332
(三)学生认识积极性和独立性的程度分类 332
(四)教学活动的过程分类 332
四、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 333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333
(二)教学方法的实践运用 335
第二十三章 教育学视野下的课程及其改革 337
一、教育学意义上的课程价值及其研究取向 337
(一)课程内涵理解 337
(二)课程价值及其研究取向 338
二、新课程改革的解读 340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与目标分析 340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342
(三)课程结构的重构 343
(四)新课程标准 347
(五)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350
参考文献 357
后记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