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3
序言 13
引论 15
符号 18
图例 21
第1章 系统部件 23
1.1 水——传热媒介 24
1.1.1 概述 24
1.1.2 乙二醇水溶液 24
1.1.3 水中的空气 25
1.2 管道 25
1.2.1 线性压力降 25
1.2.2 水管选择 28
1.2.3 其他压力损失 34
1.2.4 热对流循环效应 36
1.3 末端装置 36
1.3.1 变流量供水 37
1.3.2 定流量供水 41
1.3.3 变流量与定流量供水比较 43
1.4 水泵 45
1.4.1 概述 45
1.4.2 NPSH系数 46
1.4.3 水泵向多台生产装置供水 48
1.4.4 并联水泵耦合 49
1.4.5 串联水泵组合 53
1.4.6 备用水泵 56
1.4.7 变速水泵 56
1.4.8 水泵运行费用 59
1.5 系统加压 62
1.5.1 水的膨胀 62
1.5.2 膨胀水箱的作用 62
1.5.3 开式膨胀水箱 63
1.5.4 闭式膨胀水箱 64
1.5.5 带压缩机的自动化膨胀装置 67
1.5.6 带备用或不间断运行泵的自动化膨胀装置 67
1.5.7 水泵与控制阀的位置 67
第2章 通用性设计 75
2.1 水力干扰 76
2.1.1 末端装置之间的干扰 76
2.1.2 回路之间的干扰 77
2.2 流量之间的兼容性 88
2.2.1 概述 88
2.2.2 供热示例 90
2.2.3 供冷示例 94
2.3 水力-控制兼容性 95
2.4 结论 100
第3章 控制环路 105
3.1 控制环路的组件 106
3.2 控制动作 107
3.2.1 开/关控制 107
3.2.2 比例控制“P” 107
3.2.3 比例积分控制“PI” 110
3.2.4 时间比例PI控制 111
3.2.5 串级控制 111
3.3 二通控制阀 112
3.3.1 控制阀特性 112
3.3.2 控制阀的阀权度 113
3.3.3 控制阀的可调比 119
3.3.4 二通控制阀顺序工作 121
3.3.5 阀门与系统匹配 123
3.3.6 控制阀选择 126
3.3.7 结论 132
3.3.8 二通控制阀回路示例 133
3.4 三通控制阀 148
3.4.1 混合功能 148
3.4.2 分流功能 159
3.4.3 回路示例 163
3.5 二通阀和三通阀的应用 170
3.5.1 回路比较 170
3.5.2 主动式一次网路 170
3.5.3 被动式输配网路 175
3.5.4 计算示例 176
第4章 输配平衡 185
4.1 要进行输配平衡的原因 186
4.1.1 概述 186
4.1.2 水流量对室温的影响 187
4.1.3 如何补偿水力不平衡 189
4.2 输配网路 189
4.2.1 定流量输配 189
4.2.2 变流量输配 193
4.2.3 结论 207
4.3 流量获得准确性 209
4.4 平衡阀的选择与安装 212
4.4.1 受控流量 213
4.4.2 平衡阀的规格 214
4.4.3 平衡阀的安装位置 218
第5章 平衡方法 229
5.1 平衡之前的准备 230
5.1.1 系统设计 230
5.1.2 检查 232
5.1.3 平衡前初步准备 233
5.2 预设定法 233
5.2.1 概述 233
5.2.2 散热器回路 234
5.3 迭代法 234
5.4 比例法 235
5.4.1 基本原理 235
5.4.2 选择最大流量比的立管 235
5.4.3 选择最大流量比的支管 235
5.4.4 平衡支管上的末端装置 236
5.4.5 在立管上平衡支管 237
5.4.6 平衡干管上的各立管 238
5.5 补偿法 239
5.5.1 准备 240
5.5.2 参照阀和合作阀 240
5.5.3 参照阀设定 241
5.5.4 平衡支管上的末端装置 242
5.5.5 平衡立管上的支管 243
5.5.6 平衡干管上的立管 244
5.5.7 末端装置之间的压力降差异很大时的参照阀设定 245
5.5.8 补偿法的衍生 247
5.6 其他间接流量测量 251
5.6.1 温度法 251
5.6.2 盘管侧的压力降测量 251
5.6.3 控制阀的压力降测量 252
5.6.4 水泵压差测量 252
5.7 用给定参差系数设计的系统的平衡 253
5.8 采用固定孔板的补偿法 255
5.8.1 准备 255
5.8.2 参照末端装置与合作阀 256
5.8.3 平衡支管上的末端装置 257
5.8.4 平衡立管上的支管 258
5.8.5 平衡干管道上的立管 259
5.8.6 当末端装置之间的压力降相差很大时参照阀的设定 259
5.9 采用压差控制阀平衡系统 261
5.9.1 压差控制阀的用途 261
5.9.2 压差控制阀如何工作 262
5.9.3 在供热和空调系统中应用 263
5.9.4 压差控制阀简化了平衡、调试和维护 268
第6章 散热器回路 275
6.1 要平衡的原因 276
6.1.1 过流量导致欠流量 276
6.1.2 输配时过流量 278
6.2 散热器阀门 279
6.2.1 概述 279
6.2.2 温控阀 280
6.2.3 温控阀与供水温度 281
6.2.4 用流量来补偿干扰 282
6.2.5 温控阀是不是一个比例控制器 283
6.2.6 每个末端装置配一个平衡装置是否足够 286
6.2.7 系统是否应在温控阀全开时进行水力平衡 287
6.3 散热器 288
6.3.1 名义工况与设计工况 288
6.3.2 不在名义工况下工作的散热器选择 288
6.3.3 散热器的散热量随流量而变化 292
6.3.4 流量可达的精确度 293
6.3.5 设计水温差选择 294
6.3.6 现有系统 295
6.4 双管系统输配 296
6.4.1 根据恒定的△p平衡散热器 296
6.4.2 基于计算的△p值进行预设定 301
6.4.3 恒定或可变一次流量 301
6.5 单管系统输配 309
6.5.1 概述 309
6.5.2 单管系统阀门 313
6.5.3 进入散热器中的环路流量比例(λ系数) 314
6.5.4 环路流量 316
6.5.5 环路中的压力损失 316
第7章 锅炉 323
7.1 概述 324
7.1.1 产出装置流量 324
7.1.2 用同程环路平衡产出装置流量 325
7.1.3 备用装置水力隔离的重要性 326
7.2 系统中的一台锅炉 327
7.2.1 流量变化限制范围 327
7.2.2 锅炉中的流量有时为零 327
7.2.3 变水量输配 329
7.2.4 锅炉配以旁通泵 330
7.2.5 配再循环泵的锅炉 333
7.3 需要数台锅炉顺序工作的原因 340
7.3.1 增加平均产出效率 340
7.3.2 采用多台锅炉的安全性 341
7.3.3 模块式产热锅炉 341
7.3.4 复合供热系统 341
7.4 锅炉模块 342
7.4.1 各锅炉由公用泵供水 342
7.4.2 锅炉由各自单独的泵供水 343
7.4.3 锅炉控制 344
7.4.4 旁通管位置 345
7.5 常规锅炉防冷回水保护 347
7.5.1 单独保护(individual protection)“PI” 347
7.5.2 用三通阀全面保护(global protection)“PV” 348
7.5.3 通过限制回路中的三通阀开度进行全面保护(global protection)“PL” 349
7.6 与锅炉相关的回路 351
7.6.1 主动集管与一次水定流量的二次回路 351
7.6.2 主动集管与一次水变流量的二次回路 351
7.6.3 被动集管与一次水变流量的二次回路 352
7.7 锅炉与回路之间的接合 352
第8章 冷水机组 365
8.1 产出装置中的水流量 366
8.2 定流量输配 366
8.3 变流量输配 369
8.3.1 恒定压差时的接合界面 370
8.3.2 零压差时的接合界面 373
8.3.3 旁通管位置 374
附录A 383
附录B 平衡用基本术语 405
参考文献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