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本研究的范围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理论框架 3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6
第四节 前期研究综述 12
第五节 本书的构成 21
第二章 学校、职业安定所与地区移动 23
第一节 课题的设定 23
第二节 农村毕业生的进路 25
第三节 地区移动与职业安定政策 33
第四节 就业途径的变迁 43
第五节 结语 54
第三章 职业安定行政的发展与广域介绍 55
第一节 绪论 55
第二节 国营化之前的青少年职业介绍与广域介绍 56
第三节 从“统制”到“调整”:战时到战败后的轨迹 63
第四节 新初中毕业生的职业介绍:发展的过程 70
第五节 20世纪50年代的供需调整:以鹿儿岛县为例 73
第六节 向劳动力短缺型经济的转变及强有力的供需调整 79
第四章 初中毕业生就业的详细过程 93
第一节 绪论 93
第二节 着眼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初中毕业生就业 94
第三节 学校和职业安定所的联合 98
第四节 学校内选考和企业选拔 108
第五节 通过学校进行的招聘开发和“指定校制度” 113
第六节 就业后的辅导 128
第七节 结语 130
第五章 女子初中毕业生劳动市场的制度化 132
第一节 前言 132
第二节 女子初中毕业生劳动市场的宏观分析 133
第三节 纤维产业和女子劳动力市场 139
第四节 劳动者招聘及相关规定:纺织业 147
第五节 新毕业生广域录用制度:纺织业的情况 151
第六节 规范化与管理的进展:纺织业的情况 156
第七节 结语 165
第六章 从初中毕业生到高中毕业生——男子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化及其结果 167
第一节 前言 167
第二节 宏观分析 169
第三节 初中毕业生的职业介绍 175
第四节 高中毕业生的职业介绍 190
第五节 定期录用的形成 205
第六节 结语 221
第七章 结论 225
第一节 新初中毕业生市场的“制度化”:“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225
第二节 由学校、职业安定所介入的工作调配的评价 231
第三节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当代的课题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