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县民族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永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编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36734387
  • 页数:1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记述了云南省永平县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源流及其发展状况。

概述 1

大事记 9

第一章 汉族 31

第一节 源流及人口分布 31

第二节 经济 33

一、社会经济形态 33

二、经济结构 34

三、岁时和农事活动 34

四、生活方式 35

第三节 礼仪 36

一、婚姻 36

二、家庭 37

三、生辰 37

四、节日 38

五、道德 39

六、丧葬 40

七、禁忌 41

第四节 文化 41

一、语言文字 41

二、民间文学 43

三、歌舞 44

四、体育 45

五、工艺 45

第五节 宗教信仰 46

第二章 彝族 48

第一节 源流、族称及人口分布 48

第二节 经济 50

一、社会经济形态 50

二、经济结构 51

三、岁时和农事活动 52

四、生活方式 52

第三节 礼仪 55

一、婚姻 55

二、家庭 57

三、生辰 58

四、节日 58

五、道德 59

六、丧葬 59

七、禁忌 60

第四节 文化 61

一、语言文字 61

二、民间文学 62

三、歌舞 62

四、体育 63

五、工艺 64

第五节 信仰及崇拜 64

一、宗教信仰 64

二、自然崇拜 65

三、毕摩 65

第三章 回族 67

第一节 源流、族称及人口分布 67

第二节 经济 68

一、社会经济形态 68

二、经济结构 69

三、生活方式 71

第三节 礼仪 73

一、婚姻 73

二、家庭 75

三、节日 75

四、道德 77

五、丧葬 77

六、禁忌 79

第四节 文化 79

一、语言文字 79

二、经堂教育 80

三、现代教育 81

四、清真寺 81

第四章 白族 83

第一节 源流、族称及人口分布 83

第二节 经济 84

一、社会经济形态 84

二、经济结构 84

三、岁时和农事活动 85

四、生活方式 85

第三节 礼仪 86

一、婚姻 86

二、家庭 86

三、命名、姓氏 87

四、节日 88

五、道德 88

六、丧葬 88

七、禁忌 89

第四节 文化 90

一、语言文字 90

二、民间文学 90

三、歌舞戏剧 90

四、体育 91

五、工艺 91

第五节 信仰及崇拜 91

一、佛教 91

二、本主 92

第五章 苗族 93

第一节 源流、族称及人口分布 93

第二节 经济 94

一、社会经济形态 94

二、经济结构 94

三、岁时和农事活动 95

四、生活方式 95

第三节 礼仪 96

一、婚姻 96

二、家庭 97

三、节日 97

四、道德 97

五、丧葬 97

六、禁忌 98

第四节 文化 99

一、语言文字 99

二、民间文学 99

三、歌舞 100

四、体育 101

五、工艺 101

第五节 信仰及崇拜 101

一、自然崇拜 101

二、多神崇拜 102

三、祖先崇拜 102

第六章 傈僳族 103

第一节 源流、族称及人口分布 103

第二节 经济 105

一、社会经济形态 105

二、经济结构 105

三、岁时和农事活动 105

四、生活方式 105

第三节 礼仪 106

一、婚姻 106

二、家庭 108

三、生辰 109

四、节日 109

五、道德 109

六、丧葬 110

七、禁忌 111

第四节 文化 112

一、语言文字 112

二、民间文学 112

三、歌舞 113

四、体育 113

五、工艺 114

第五节 信仰及崇拜 114

一、自然崇拜 114

二、多神崇拜 114

第七章 其他民族 116

第八章 民族工作 117

第一节 清朝及中华民国时期的民族政务 117

一、清朝时期的民族政务 117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民族政务 117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民族工作 118

一、民族工作管理机构 118

二、民族政策的宣传和贯彻 119

三、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革运动 120

四、建立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 123

五、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教和卫生事业 124

六、民族干部的培养 127

七、建立民族乡 128

八、申报建立民族自治县 129

附 民族学术、社会团体组织 130

人物传略 132

张铨 132

罗汉彩 133

契珍富 133

陶双银 134

侯茂祺 134

杨芬烈 135

杨建章 135

附录 137

一、史籍节录 137

二、碑文摘录 138

三、文献辑录 139

编后记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