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0.1 动物学的定义 1
0.1.1 生物的基本特征 1
0.1.2 动物的基本特征 2
0.2 动物学研究的内容与分支学科 2
0.2.1 物种与动物的分类 2
0.2.2 动物学的分支学科 4
0.3 动物的多样性与进化 5
0.3.1 我国动物的多样性 6
0.3.2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8
0.4 动物学研究的方法 8
0.4.1 观察描述法 8
0.4.2 比较法 9
0.4.3 实验法 9
0.4.4 历史法 9
0.4.5 人工模拟生命 9
0.5 现代动物学研究的特点及所包含的主要研究内容 9
0.5.1 传统动物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及动物学研究的简史 9
0.5.2 现代动物学研究的特点 10
0.5.3 现代动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1
思考题 14
第1章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15
1.1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5
1.1.1 一般形态 15
1.1.2 生理及生殖特点 16
1.2 原生动物的分类 17
1.2.1 鞭毛纲 17
1.2.2 肉足纲 21
1.2.3 孢子纲 23
1.2.4 纤毛纲 27
1.3 原生动物的一般生态 30
1.3.1 水 30
1.3.2 温度 30
1.3.3 氧和二氧化碳 31
1.3.4 酸度 31
1.3.5 盐度 31
1.3.6 食物 31
1.3.7 原生动物与其他动物间的相互关系 31
1.4 原生动物的主要研究进展 31
思考题 32
第2章 多细胞动物的发育与起源 33
2.1 多细胞动物的发育 33
2.1.1 什么是个体发育 33
2.1.2 多细胞动物个体发育 33
2.2 系统发育 38
2.2.1 系统发育的概念 38
2.2.2 生物发生律(重演律)的中心内容 38
2.3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38
2.3.1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胞动物的证据 38
2.3.2 多细胞动物的祖先及其起源学说 39
2.4 中生动物(Mesozoa) 40
2.4.1 中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41
2.4.2 关于中生动物的演化地位 41
思考题 42
第3章 多孔动物门(Porifera) 43
3.1 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43
3.1.1 体制 43
3.1.2 细胞及组织分化 45
3.1.3 水沟系及其作用 47
3.1.4 繁殖及发育 48
3.1.5 生态特点 50
3.2 多孔动物的分类及其在动物界的地位 50
3.2.1 多孔动物的分类 50
3.2.2 多孔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 51
3.3 多孔动物的研究进展 52
3.4 附:扁盘动物门(Placozoa) 52
思考题 54
第4章 刺胞动物门(Cnidaria) 55
4.1 刺胞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55
4.1.1 辐射对称 55
4.1.2 两胚层及原始胃循环腔 55
4.1.3 细胞和组织的分化 56
4.1.4 神经网 56
4.1.5 刺细胞 56
4.1.6 水螅型与水母型 57
4.1.7 生殖与世代交替 57
4.1.8 多态现象 57
4.2 刺胞动物的分类 57
4.2.1 水螅纲(Hydrozoa) 57
4.2.2 钵水母纲(Scyphozoa) 61
4.2.3 珊瑚虫纲(Anthozoa) 63
4.3 刺胞动物的生态 65
4.4 刺胞动物的主要研究进展 65
4.5 附:栉水母动物门(Ctenophora) 66
思考题 67
第5章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68
5.1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68
5.1.1 两侧对称(bilateral symmetry) 68
5.1.2 中胚层(mesoderm)的形成 68
5.1.3 皮肤肌肉囊(dermo-muscular sac) 69
5.1.4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 69
5.1.5 排泄系统(excretory system) 69
5.1.6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69
5.1.7 生殖系统(reproductive system) 69
5.2 扁形动物的分类 69
5.2.1 涡虫纲(Turbellaria) 70
5.2.2 吸虫纲(Trematoda) 74
5.2.3 绦虫纲(Cestoidae) 80
5.3 寄生虫和寄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84
5.4 扁形动物的生态 84
5.5 扁形动物的研究进展 84
5.6 附:纽形动物门(Nemertinea) 85
思考题 86
第6章 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es) 87
6.1 假体腔动物的主要特征 87
6.2 假体腔动物的分类 88
6.2.1 线虫动物门(Nematoda) 88
6.2.2 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 93
6.2.3 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 94
6.2.4 轮虫动物门(Rotifera) 94
6.2.5 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 97
6.2.6 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 99
6.2.7 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 100
6.3 假体腔动物的研究进展 101
6.3.1 假体腔动物分类学研究 101
6.3.2 轮虫的培养 101
思考题 101
第7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103
7.1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03
7.1.1 分节现象(metamerism) 103
7.1.2 次生体腔(secondary coelom)的发生及意义 104
7.1.3 刚毛与疣足 104
7.1.4 闭管式循环系统 104
7.1.5 后肾管 105
7.1.6 链状神经系统 105
7.1.7 担轮幼虫 106
7.2 环节动物的分类 106
7.2.1 多毛纲(Polychaeta) 106
7.2.2 寡毛纲(Oligochaeta) 109
7.2.3 蛭纲(Hirudinea) 112
7.3 环节动物的生态分布 114
7.4 现状及展望 114
思考题 114
第8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116
8.1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16
8.1.1 体制 116
8.1.2 外套膜(mantle) 117
8.1.3 贝壳(shell) 117
8.1.4 较发达的消化系统 118
8.1.5 体腔和循环系统 118
8.1.6 专门的呼吸器官 118
8.1.7 后肾管型排泄系统 119
8.1.8 不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19
8.1.9 较复杂的生殖与发育方式 120
8.2 软体动物的分类 120
8.2.1 单板纲(Monoplacophora) 120
8.2.2 无板纲(Aplacophora) 121
8.2.3 多板纲(Polyplacophora) 121
8.2.4 腹足纲(Gastropoda) 122
8.2.5 掘足纲(Scaphopoda) 128
8.2.6 瓣鳃纲(Lamellibranchia) 128
8.2.7 头足纲(Cephalopoda) 134
8.3 软体动物的研究进展 141
8.3.1 人工育珠 141
8.3.2 净化水质 141
8.3.3 环境指示生物 141
8.3.4 治疗帕金森氏症 142
8.3.5 扇贝的人工养殖 142
思考题 142
第9章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147
9.1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47
9.1.1 异律分节 147
9.1.2 体壁 148
9.1.3 生长与蜕皮 148
9.1.4 附肢及其进化 149
9.1.5 支持与运动 150
9.1.6 摄食与消化系统 150
9.1.7 循环与气体交换 150
9.1.8 排泄与渗透调节 151
9.1.9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152
9.1.10 生殖与发育 152
9.2 节肢动物的分类 153
9.2.1 螯肢亚门(Subphylum Chelicerata) 153
9.2.2 甲壳亚门(Subphylum Crustacea) 159
9.2.3 六足亚门(Subphylum Hexapoda) 171
9.2.4 多足亚门(Subphylum Myriapoda) 198
9.3 节肢动物研究进展 201
9.3.1 节肢动物附肢发育的相关基因研究 201
9.3.2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202
9.3.3 甲壳动物的养殖 202
9.4 附:有爪动物门(Onychophora) 202
思考题 204
第10章 苔藓动物门(Bryozoa)、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箒虫动物门(Phoronida) 205
10.1 苔藓动物门(Bryozoa) 205
10.1.1 苔藓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205
10.1.2 苔藓动物的分类 207
10.2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208
10.2.1 腕足动物门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208
10.2.2 腕足动物的分类 209
10.3 箒虫动物门(Phoronida) 209
10.4 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及箒虫动物的系统发展 210
思考题 211
第11章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212
11.1 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12
11.2 棘皮动物形态及生理特征 213
11.2.1 外部形态 213
11.2.2 消化系统 213
11.2.3 体腔和水管系统 214
11.2.4 血系统和围血系统 215
11.2.5 神经系统和感官 215
11.2.6 骨骼 215
11.2.7 生殖系统 216
11.2.8 发育 216
11.3 棘皮动物的分类 218
11.3.1 有柄亚门(Pelmatozoa) 218
11.3.2 游移亚门(Eleutherzoa) 219
11.4 棘皮动物的研究进展 222
11.4.1 棘皮动物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 222
11.4.2 棘皮动物养殖研究 222
思考题 223
第12章 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 224
12.1 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 224
12.2 半索动物分类 224
12.2.1 肠鳃纲 225
12.2.2 羽鳃纲 227
12.3 半索动物的进化地位 228
思考题 229
第13章 无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230
13.1 原生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230
13.2 刺胞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231
13.3 扁形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232
13.4 假体腔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232
13.5 环节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233
13.6 软体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234
13.7 节肢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235
13.8 棘皮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238
思考题 240
第14章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241
14.1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41
14.1.1 脊索(notochord) 241
14.1.2 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 242
14.1.3 咽鳃裂(pharyngeal gill slits) 242
14.1.4 次要特征 242
14.1.5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与联系 243
14.2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 243
14.2.1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243
14.2.2 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 245
14.2.3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250
思考题 251
第15章 圆口纲(Cyclostomata) 252
15.1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252
15.1.1 圆口纲的原始性特征 253
15.1.2 圆口纲的特化性特征 253
15.2 圆口纲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概述[以东北七鳃鳗(Lampetra morii)为例] 253
15.2.1 生活方式 253
15.2.2 外部形态 253
15.2.3 内部结构 254
15.3 圆口纲的分类 256
15.3.1 七鳃鳗目(Petromyzoni-formes) 256
15.3.2 盲鳗目(Myxiniformes) 257
15.4 圆口纲动物的生态学 257
思考题 257
第16章 鱼类(Pisces) 258
16.1 鱼类的主要特征 258
16.2 鱼类的结构与功能 259
16.2.1 外形 259
16.2.2 皮肤及其衍生物 261
16.2.3 骨骼系统 263
16.2.4 肌肉系统 266
16.2.5 消化系统 267
16.2.6 呼吸系统 268
16.2.7 循环系统 271
16.2.8 排泄系统和渗透压调节 272
16.2.9 生殖系统 273
16.2.10 神经系统 274
16.2.11 感觉器官 276
16.2.12 内分泌器官 277
16.3 鱼类的分类 278
16.3.1 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 278
16.3.2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281
16.4 鱼类的生态 289
16.4.1 鱼类与环境 289
16.4.2 鱼类的繁殖 291
16.4.3 鱼类的食性 294
16.4.4 鱼类的年龄和生长 294
16.4.5 鱼类的洄游 294
思考题 296
第17章 两栖纲(Amphibia) 297
17.1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299
17.2 两栖动物的结构与功能概述 299
17.2.1 外形与运动 299
17.2.2 皮肤系统 301
17.2.3 骨骼系统 302
17.2.4 肌肉系统 304
17.2.5 消化系统 306
17.2.6 呼吸系统 307
17.2.7 循环系统 308
17.2.8 排泄系统 311
17.2.9 生殖系统 312
17.2.10 神经系统 312
17.2.11 感觉器官 314
17.3 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 315
17.4 两栖纲分类 315
17.4.1 无足目(Apoda) 316
17.4.2 有尾目(Caudata) 316
17.4.3 无尾目(Anura) 318
17.5 两栖类动物的生态 320
思考题 324
第18章 爬行纲(Reptilia) 325
18.1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325
18.2 羊膜卵的特点及其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326
18.3 爬行纲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概述 326
18.3.1 外形 326
18.3.2 皮肤及其衍生物 327
18.3.3 骨骼系统 329
18.3.4 肌肉系统与运动 332
18.3.5 消化系统 334
18.3.6 呼吸系统 336
18.3.7 循环系统 337
18.3.8 神经系统 338
18.3.9 感觉器官 340
18.3.10 排泄系统 343
18.3.11 生殖系统 343
18.4 爬行纲分类 344
18.4.1 喙头目(Rhynchocephalia) 344
18.4.2 龟鳖目 344
18.4.3 有鳞目(Squamata) 346
18.4.4 鳄目(Crocodilia) 350
18.5 爬行动物的生态学 351
18.5.1 生活方式 351
18.5.2 活动规律 352
18.5.3 食性(Food habit) 352
18.5.4 繁殖 352
18.6 毒蛇及蛇伤防治 353
18.6.1 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 353
18.6.2 蛇毒和蛇伤防治 354
思考题 354
第19章 鸟纲(Aves) 359
19.1 鸟类的主要特征 359
19.1.1 鸟类与爬行动物相同的特征 359
19.1.2 鸟类比爬行动物进步的特征 359
19.1.3 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化特征 360
19.1.4 恒温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360
19.2 鸟类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概述 361
19.2.1 外形特点 361
19.2.2 皮肤系统 361
19.2.3 骨骼系统 363
19.2.4 肌肉系统 364
19.2.5 消化系统 366
19.2.6 呼吸系统 367
19.2.7 循环系统 370
19.2.8 排泄系统 372
19.2.9 生殖系统 373
19.2.10 神经系统 374
19.2.11 感觉器官 375
19.2.12 内分泌系统 376
19.3 鸟纲分类 376
19.3.1 古鸟亚纲(Archaeornithes) 376
19.3.2 今鸟亚纲(Neornithes) 376
19.4 鸟类的生态 384
19.4.1 鸟类的生态类群 384
19.4.2 鸟类的繁殖 386
19.4.3 鸟类迁徙 388
19.4.4 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391
思考题 395
第20章 哺乳纲(Mammalia) 396
20.1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396
20.2 哺乳纲动物的结构与功能概述 397
20.2.1 外形 397
20.2.2 皮肤及衍生物 398
20.2.3 骨骼系统 400
20.2.4 肌肉系统 403
20.2.5 消化系统 403
20.2.6 呼吸系统 406
20.2.7 循环系统 406
20.2.8 排泄系统 407
20.2.9 生殖系统 408
20.2.10 神经系统 409
20.2.11 感官 412
20.3 哺乳纲动物的分类 412
20.3.1 原兽亚纲(Prototheria) 412
20.3.2 后兽亚纲(Metatheria) 413
20.3.3 真兽亚纲(Eutheria) 413
20.4 哺乳纲动物的生态学 417
20.4.1 哺乳动物的生活类型 417
20.4.2 哺乳动物的行为生态 417
20.4.3 哺乳动物的能量生态 419
20.4.4 珍稀哺乳动物的保护 420
20.4.5 有害哺乳动物的防治 421
思考题 422
第21章 脊索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435
21.1 动物进化的主要例证 435
21.2 进化理论 436
21.2.1 拉马克学说 436
21.2.2 达尔文学说 436
21.2.3 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438
21.2.4 现代综合进化论 438
21.3 动物进化的形式与种系发生 439
21.3.1 进化形式 439
21.3.2 种系发生 440
21.4 物种与物种形成 440
21.4.1 物种 440
21.4.2 物种形成 440
21.5 脊索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441
21.5.1 原索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441
21.5.2 圆口纲的起源与演化 441
21.5.3 鱼类的起源与演化 442
21.5.4 两栖类的起源与演化 444
21.5.5 爬行类的起源与演化 445
21.5.6 鸟类的起源与演化 446
21.5.7 哺乳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447
21.5.8 现存脊索动物主要类群间系统发生关系 448
思考题 450
第22章 动物地理分布 451
22.1 世界陆地动物地理分区概述 451
22.2 我国动物地理分区 453
思考题 456
附录1 国家级保护动物名录 457
附录2 名词英汉对照表 463
参考文献 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