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
第二节 分析方法的分类 1
第三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2
理论部分 6
第一章 化学定性分析 6
第一节 概述 6
一、定性分析反应进行的条件 6
二、鉴定反应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7
三、系统分析和分别分析 8
四、空白实验和对照实验 8
第二节 阳离子分析 9
一、常见阳离子的分组 9
二、第一组阳离子的分析 11
三、第二组阳离子的分析 13
四、第三组阳离子的分析 15
五、第四组阳离子的分析 17
六、第五组阳离子的分析 18
七、硫代乙酰胺简介 19
八、阳离子Ⅰ~Ⅴ组H2S系统的分析简表 19
第三节 阴离子分析 20
一、阴离子的特征 20
二、阴离子分析试液的制备 20
三、阴离子的初步检验 20
四、阴离子的分别鉴定 21
第四节 定性分析的一般步骤 23
一、试样的外表观察与制样 24
二、初步实验 24
三、阳离子分析 25
四、阴离子分析 25
五、分析结果的判断 26
习题 26
第二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和数据处理 27
第一节 误差和偏差 27
一、误差的分类 27
二、误差的表示方法 28
第二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31
一、有效数字 31
二、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32
第三节 分析数据的处理 33
一、可疑值的取舍 33
二、分析结果的置信概率和置信区间 34
习题 35
第三章 滴定分析概述 36
第一节 滴定分析的过程和分类 36
一、滴定分析的过程 36
二、滴定分析的分类 36
第二节 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37
一、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37
二、滴定方式 37
第三节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38
一、基准物质 38
二、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8
三、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40
第四节 滴定分析的误差 41
一、称量误差 41
二、读数误差 41
三、终点误差 41
第五节 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41
一、被测组分的物质的量nA与滴定剂的物质的量nB的关系 42
二、被测组分质量分数的计算 42
三、滴定分析计算示例 42
习题 44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46
第一节 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 46
一、酸碱质子理论 46
二、酸碱解离平衡 48
第二节 水溶液中酸碱组分不同型体的分布 49
一、一元弱酸的分布 50
二、二元弱酸的分布 51
三、三元弱酸的分布 51
第三节 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52
一、质子条件 52
二、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53
第四节 缓冲溶液 55
一、缓冲溶液的概念及其组成 55
二、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56
三、缓冲容量及范围 56
第五节 酸碱指示剂 57
一、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57
二、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57
三、使用酸碱指示剂时应注意的问题 58
四、混合指示剂 59
第六节 一元酸碱的滴定 59
一、强酸和强碱之间的滴定 59
二、强碱滴定一元弱酸 62
三、强酸滴定弱碱 64
第七节 多元酸碱的滴定 64
一、多元酸的滴定 64
二、多元碱的滴定 65
第八节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66
一、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66
二、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67
第九节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67
一、食用醋中总酸度的测定 67
二、工业硼酸中硼酸含量的测定 67
三、混合碱的分析 68
四、工业氨水含量的测定 69
五、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 69
六、有机化合物中氮的测定——凯氏定氮法 70
七、硅酸盐中SiO2的测定 70
八、酯类的测定——皂化回滴法 70
九、醛、酮的测定 71
第十节 酸碱滴定法结果计算示例 71
第十一节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73
一、溶剂的分类及其作用 73
二、非水溶液滴定条件的选择 74
三、非水滴定的应用 74
习题 75
第五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77
第一节 氧化还原平衡 77
一、氧化还原电对和电极电位 77
二、条件电极电位 79
三、氧化还原平衡常数及化学计量点电位 79
四、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 81
第二节 氧化还原滴定的原理 82
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82
二、氧化还原滴定终点的确定 84
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85
一、进行预先氧化或还原处理的必要性 85
二、对预氧化剂或还原剂的要求 86
三、预处理常用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86
第四节 高锰酸钾法及其应用实例 87
一、概述 87
二、KMnO4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88
三、高锰酸钾法应用实例 88
第五节 重铬酸钾法及其应用实例 90
一、概述 90
二、重铬酸钾法应用实例 90
第六节 碘量法及其应用实例 92
一、概述 92
二、碘量法标准溶液的制备 93
三、碘量法应用实例 94
第七节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96
一、溴酸钾法 96
二、硫酸铈法 97
第八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计算示例 98
习题 101
第六章 配位滴定法 103
第一节 配位滴定法概述 103
一、配位滴定法 103
二、氨羧配位剂 104
第二节 乙二胺四乙酸的性质及配合物 104
一、乙二胺四乙酸 104
二、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 105
第三节 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平衡 106
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106
二、副反应系数 107
三、条件稳定常数 109
第四节 配位滴定法原理 110
一、配位滴定曲线 110
二、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判别 112
三、酸效应曲线 112
第五节 金属离子指示剂 113
一、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113
二、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113
三、使用指示剂应注意的问题 114
第六节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115
一、控制酸度 115
二、利用掩蔽和解蔽 115
三、选用其他滴定剂 116
第七节 配位滴定方式及应用 117
一、滴定方式 117
二、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18
习题 118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 120
第一节 沉淀的溶解平衡 120
一、溶度积常数 120
二、沉淀的溶解度 121
三、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122
四、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124
第二节 沉淀滴定法 126
一、莫尔法 126
二、佛尔哈德法 127
三、法扬斯法 128
四、沉淀滴定法的应用实例 129
习题 130
第八章 重量分析法 132
第一节 重量分析法概述 132
一、重量分析法的分类 132
二、重量分析法的主要操作过程 133
三、重量分析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133
第二节 沉淀剂的选择与用量 134
一、沉淀剂的选择 134
二、沉淀剂的用量 134
第三节 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 135
一、沉淀的形成 135
二、晶型沉淀的沉淀条件 136
三、均相沉淀法 137
第四节 重量分析的操作技术 138
一、沉淀反应的完成 138
二、过滤和洗涤 138
三、烘干与灼烧 141
四、干燥器的使用 142
第五节 重量分析法应用实例 143
一、可溶性硫酸盐中硫的测定(氯化钡沉淀法) 143
二、磷肥中磷含量的测定(磷钼酸喹啉称量法) 143
三、钢铁中镍含量的测定 144
第六节 重量分析的误差及分析结果的计算 144
一、重量分析中的误差来源 144
二、获得纯净沉淀的措施 145
三、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146
习题 147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 149
第一节 概述 149
第二节 光学分析的基本知识 149
第三节 光的吸收定律 151
一、光的吸收定律 151
二、偏离光吸收定律的原因 152
第四节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153
一、显色反应和显色剂 153
二、显色条件的选择 155
第五节 测量条件的选择 157
一、入射波长的选择 157
二、参比溶液的选择 157
三、吸光度测量范围的选择 158
第六节 吸光光度法及仪器 158
一、吸光光度法简介 158
二、光电比色计和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 159
三、721型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161
第七节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162
一、定量分析 162
二、示差分光光度法 166
三、应用实例 166
习题 168
第十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170
第一节 概述 170
第二节 沉淀分离法 171
一、无机沉淀剂分离法 171
二、有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 172
三、微量组分的分离和富集 172
第三节 萃取分离法 173
一、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 173
二、萃取的类型与条件 174
三、萃取分离的操作方法 175
第四节 离子交换分离法 176
一、离子交换树脂 176
二、离子交换平衡和选择性 177
三、离子交换分离法的操作方法 178
四、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 178
第五节 色谱分离法 178
一、柱色谱法 178
二、纸色谱法 179
三、薄层色谱法 180
习题 182
第十一章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及复杂物质分析示例 183
第一节 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183
一、气体、液体样品的采集 183
二、固体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184
第二节 试样的分解 184
一、无机试样的分解 185
二、有机试样的分解 187
第三节 测定方法的选择 188
一、测定的具体要求 188
二、被测组分的含量 188
三、待测组分的性质 189
四、共存组分的影响 189
第四节 复杂物质的分析示例——硅酸盐的分析 189
一、试样的分解 189
二、SiO2的测定 190
三、Fe2O3、A12O3、TiO2的测定 190
四、CaO、MgO的测定 191
习题 192
实验部分 194
第一章 实验课的目的及要求 194
一、实验课的目的 194
二、实验课的要求 194
三、实验课成绩考核 195
第二章 分析化学实验室基础知识 196
一、化学实验用水 196
二、化学试剂 197
三、溶液及其配制 197
四、玻璃仪器的洗涤 198
五、实验室安全 199
第三章 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 201
一、分析实验常用仪器简介 201
二、常用仪器的操作 205
三、分析天平 206
第四章 分析化学实验项目 209
实验一 常用仪器的洗涤和干燥 209
实验二 第四组(钙组)阳离子的分析 210
实验三 阴离子的分别鉴定 212
实验四 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 215
实验五 容量仪器的校准 216
实验六 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218
实验七 酸碱标准溶液的标定 220
实验八 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 221
实验九 混合碱的测定(双指示剂法) 222
实验十 水的总硬度的测定 223
实验十一 “胃舒平”药片中主要成分的定性鉴定及定量测定 225
实验十二 KMnO4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227
实验十三 双氧水含量的测定 227
实验十四 褐铁矿中铁含量的测定 228
实验十五 I2和Na2S2O3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229
实验十六 CuSO4·5H2O中铜含量的测定 230
实验十七 工业苯酚纯度的测定 231
实验十八 氯化钡中钡的测定 232
实验十九 高锰酸钾溶液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234
实验二十 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铁 234
实验二十一 钒-PAR-H2O2三元配合物的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钒 237
实验二十二 分光光度法测定混合液中Co2+和Cr3+的含量 239
实验二十三 水电导率的测定 240
实验二十四 蛋壳中钙、镁含量的测定(设计实验) 241
实验二十五 茶叶中微量铁的测定(设计实验) 242
附录 244
附录一 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常数 244
附录二 常用的缓冲溶液 245
附录三 常用基准物质的干燥条件和应用 246
附录四 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246
附录五 标准电极电位(18~25℃) 248
附录六 一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位 251
附录七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98.15K) 252
附录八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IUPAC 2001年) 253
附录九 一些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254
参考文献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