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1
1.1 数据通信概念 1
1.1.1 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 1
1.1.2 数据与数据通信 3
1.1.3 数据通信与话音通信的主要区别 4
1.2 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 5
1.2.1 利用电话网进行数据通信 5
1.2.2 利用数据网进行数据通信 7
1.3 数据的编码 8
1.3.1 数据编码概念 8
1.3.2 常用的数据传输代码 8
1.4 数据信号及传输方式 10
1.4.1 数据信号的常用码型 10
1.4.2 数据信号的传输方式 11
1.5 数据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14
1.5.1 数据传输速率 14
1.5.2 频带利用率 15
1.5.3 可靠性 16
1.5.4 数据通信系统的其他性能 17
1.6 数据通信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17
1.6.1 数据通信系统应用 17
1.6.2 数据通信系统发展 19
第2章 数据信号的传输 20
2.1 数据信号的基带传输 20
2.1.1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 20
2.1.2 数字基带传输波形的形成 23
2.1.3 基带传输中的时域均衡技术 31
2.1.4 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32
2.1.5 数据序列的扰乱与解扰 36
2.1.6 基带传输系统的时钟同步 39
2.1.7 基带数据传输系统 42
2.2 数据信号的频带传输 43
2.2.1 频带信号与频带传输系统 43
2.2.2 数字调制技术 44
2.2.3 频带传输系统的性能 56
2.2.4 扩展频谱系统及抗干扰性能 58
2.3 数据信号的时分多路数字传输 62
2.3.1 数字数据传输概念 63
2.3.2 数字数据传输基本原理 64
2.3.3 数字数据传输的时分多路复用(TDM) 65
2.3.4 数字数据传输系统与数字数据网 71
第3章 数据传输控制规程及接口 74
3.1 物理层接口与接口标准 74
3.1.1 物理层接口及其特性 74
3.1.2 典型接口标准 75
3.2 数据传输控制规程 80
3.2.1 数据通信过程及其传输控制功能 80
3.2.2 面向字符的数据传输控制规程 81
3.2.3 面向比特的数据传输控制规程 86
3.3 两种数据传输控制规程的比较 91
第4章 数据交换技术 92
4.1 数据交换必要性及其方式 92
4.1.1 点—点通信与多点间通信 92
4.1.2 交换的必要性 92
4.1.3 数据交换的方式 93
4.2 数据交换技术原理 94
4.2.1 电路交换方式 94
4.2.2 报文交换方式 96
4.2.3 分组交换方式 98
4.3 不同交换方式的性能比较 101
第5章 分组交换技术 104
5.1 分组长度的选取原则 104
5.1.1 分组长度与延迟时间的关系 104
5.1.2 分组长度与线路传输效率的关系 106
5.1.3 分组长度与交换机费用的关系 108
5.2 分组的传输方式 108
5.2.1 数据报方式 108
5.2.2 虚电路方式 109
5.3 分组网的路由选择 111
5.3.1 路由选择原则与算法分类 111
5.3.2 扩散式路由选择算法 111
5.3.3 固定式路由选择算法 112
5.3.4 最小权数标记路由选择算法 113
5.3.5 分支流量路由选择算法 114
5.3.6 自适应式路由选择算法 116
5.3.7 几种路由选择算法的简单比较 116
5.4 分组网的流量控制 117
5.4.1 流量控制的目的与类型 118
5.4.2 流量控制方式 118
5.4.3 滑动窗口方式流量控制 119
5.5 分组网编号规则 121
第6章 分组网连接及通信协议 123
6.1 分组交换网 123
6.1.1 分组交换网基本组成结构 123
6.1.2 我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 125
6.2 用户终端接入方式 127
6.3 分组网的互连 128
6.3.1 分组网之间的互连 128
6.3.2 分组网与电话网互连 129
6.3.3 分组网与用户电报网互连 130
6.3.4 分组网与ISDN互连 130
6.4 分组网的通信协议 131
6.4.1 协议及其层次结构 131
6.4.2 OSI网络参考模型的层次功能 131
6.4.3 CCITT系列建议 134
6.5 CCITT X.25建议 134
6.5.1 X.25建议的基本结构 134
6.5.2 X.25建议的第一层——物理接口标准X.21 136
6.5.3 X.25建议的第二层——链路控制规程LAPB与MLP 136
6.5.4 X.25建议的第三层——分组结构及其传输 137
6.6 分组拆/装(PAD)协议 141
6.6.1 PAD转换作用 141
6.6.2 X.3建议 142
6.6.3 X.28建议 143
6.6.4 X.29建议 144
6.7 分组网互连协议——X.75建议 144
第7章 综合通信与ATM技术 146
7.1 综合通信业务与多媒体传输特性 146
7.1.1 综合通信业务 146
7.1.2 综合业务特性及其需求 152
7.2 综合通信技术 156
7.2.1 高级电路交换技术 157
7.2.2 快速分组交换(帧中继)技术 158
7.3 多媒体信息交换与传输技术——ATM 160
7.3.1 ATM技术应用与发展 161
7.3.2 ATM定义与技术特点 163
7.3.3 ATM信元及其传输 165
7.3.4 传输通道、虚通道(VP)与虚信道(VC) 168
7.3.5 虚通道连接(VPC)与虚信道连接(VCC) 171
7.4 综合通信网络 172
7.4.1 综合的含义 172
7.4.2 综合业务数字网 174
第8章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177
8.1 B-ISDN的标准化 177
8.1.1 ITU-T 标准 177
8.1.2 ATM论坛标准 177
8.2 B-ISDN协议模型与结构 178
8.2.1 B-ISDN协议参考模型 179
8.2.2 B-ISDN协议层次结构与基本功能 179
8.3 B-ISDN的物理层 181
8.3.1 物理介质(PM)子层 181
8.3.2 传输汇聚(TC)子层 184
8.4 B-ISDN的ATM层 188
8.4.1 协议模型 188
8.4.2 UN接口与NN接口及其ATM信元结构 190
8.4.3 ATM层功能 192
8.5 B-ISDN的ATM适配层(AAL) 194
8.5.1 AAL协议结构 194
8.5.2 AAL基本功能 195
8.6 B-ISDN的用户平面、控制平面与管理平面 202
8.6.1 用户平面 202
8.6.2 控制平面 203
8.6.3 管理平面 204
参考文献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