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连瑞,张德禄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44605132
  • 页数:3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专著。系统论述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定位和性质,国外二语习得研究的各种理论和模式,以及我国的教学环境和特征等。

第一章 绪论 1

1.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定位 1

1.1.1 学科定位 1

1.1.2 研究对象 3

1.1.3 学科性质 8

1.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9

1.2.1 对比分析 10

1.2.2 错误分析 11

1.2.3 中介语分析 12

1.2.4 语素习得研究 13

1.2.5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14

1.2.6 语言类型学与二语习得 16

1.2.7 语料库语言学与二语习得 17

1.3 我国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8

1.4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方法 21

1.4.1 定性研究范式 21

1.4.2 定量研究范式 25

1.4.3 走向多元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 29

1.5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意义 30

1.5.1 二语习得理论关注学习者,使研究英语教学的角度发生了转换 30

1.5.2 二语习得研究尊重科学,有助于科学的外语教学观的形成 32

1.5.3 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33

第二章 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流派2.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分类 35

2.2 普遍语法理论 40

2.3 神经功能理论 44

2.4 多种语言能力模式 47

2.5 话语理论 50

2.6 ACT模式 52

2.7 信息加工模式 54

2.8 平行分布加工模式 56

2.9 Bialystok的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模式 58

2.10 监察模式 63

2.11 文化适应模式 73

2.12 适应理论 79

2.13 技能学习模式 83

2.14 社会心理模式 86

2.15 创造性建构学习模式 88

2.16 社会教育模式 90

2.17 有意识的强化模式 92

第三章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 92

3.1 母语习得、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 95

3.1.1 第一语言、母语与外语、第二语言 96

3.1.2 习得与学习 97

3.1.3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 99

3.1.4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 100

3.2 母语迁移研究 103

3.2.1 迁移的概念 103

3.2.2 母语迁移的研究 105

3.2.3 迁移的语言共性研究 113

第四章 学习者个体差异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4.1 年龄 126

4.1.1 关键期假设 127

4.1.2 非关键期论和敏感期假设 128

4.1.3 国内学者的观点 129

4.1.4 不同年龄阶段学习外语的优势和劣势 130

4.2 语言潜能 132

4.2.1 对语言潜能的界定 132

4.2.2 语言潜能的构成因素 133

4.2.3 学习者不同语言潜能的分析 136

4.2.4 有关语言潜能测试的研究 137

4.2.5 语言潜能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139

4.3 认知风格 141

4.3.1 认知风格的近期研究进展 142

4.3.2 主要认知风格类型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关系 145

4.3.3 认知风格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151

4.4 学习策略 153

4.4.1 语言学习策略的内涵 153

4.4.2 语言学习策略分类 155

4.4.3 学习策略的培养 158

4.4.4 学习策略研究存在的问题 161

第五章 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5.1 动机 163

5.1.1 早期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及其分类 164

5.1.2 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主要外语动机理论 165

5.1.3 动机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 169

5.1.4 国内语言学习动机研究概况 171

5.1.5 提高外语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173

5.2 态度 176

5.3 性格 178

5.4 语言焦虑 179

5.5 自我概念 182

第六章 课堂教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82

6.1 输入 185

6.1.1 对输入的认识 186

6.1.2 输入的类型 187

6.1.3 对输入的话语类型的研究 188

6.1.4 输入与习得的关系 190

6.1.5 输入研究对教学的启示 193

6.2 输出 194

6.2.1 输出假设 195

6.2.2 输出的功能 196

6.2.3 支持输出假设的研究 197

6.2.4 输出研究对教学的启示 198

6.3 课堂互动 200

6.3.1 研究课堂互动的方法 200

6.3.2 课堂互动与二语习得 202

6.3.3 互动研究对教学的启示 207

第七章 语境化输入与第二语言习得7.1 语境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209

7.2 语境的分类和语境化输入的方法 211

7.2.1 篇内语境 212

7.2.2 互文语境 216

7.2.3 即时语境 217

7.2.4 文化语境 220

7.2.5 交流语境 222

7.3 小结 226

第八章 对比分析 227

8.1 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类型 227

8.1.1 强式对比分析 230

8.1.2 弱式对比分析 231

8.1.3 折衷式对比分析 231

8.2 对比分析的原则 232

8.2.1 共时性原则 232

8.2.2 方法和角度同一原则 233

8.2.3 考虑语体原则 233

8.2.4 可比性原则 233

8.3 对比分析的方法 234

8.3.1 描写 234

8.3.2 选择 235

8.3.3 对比 235

8.3.4 预测 235

8.4 对比分析的几种理论模式 237

8.4.1 结构主义模式 237

8.4.2 转换生成语法模式 242

8.4.3 生成语义模式 243

8.4.4 系统功能语法模式 243

8.5 对比分析的局限性 246

8.5.1 关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47

8.5.2 对比分析的两个虚假命题 247

8.5.3 分类范畴的普遍性问题 248

8.5.4 缺乏文化对比的分析 248

第九章 错误分析 250

9.1 错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背景 250

9.2 错误分析的意义 252

9.3 错误的分类 254

9.3.1 语间干扰 255

9.3.2 语内干扰 256

9.3.3 文化干扰 257

9.3.4 交际策略 257

9.3.5 认知和性格特点 258

9.3.6 教学引起的错误 258

9.4 计算机语料库错误分析 262

9.5 错误分析的步骤 270

9.5.1 收集学习者语言的样本 270

9.5.2 鉴别错误 271

9.5.3 描述错误 272

9.5.4 解释错误 273

9.5.5 评估错误 273

9.6 错误纠正策略 274

9.6.1 纠错的原则 276

9.6.2 纠错技巧 279

9.7 对错误分析理论的评价 282

9.7.1 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标准问题 282

9.7.2 错误分析只注意研究错误 283

9.7.3 错误分析忽视了语言的共性 284

9.7.4 错误的科学分类和归因问题 284

9.7.5 错误分析研究的项目不平衡 285

9.7.6 错误分析的研究方法问题 286

第十章 中介语理论 287

10.1 中介语理论的基本概念 287

10.2 国外中介语研究状况 289

10.2.1 20世纪70年代的中介语研究理论建构 289

10.2.2 20世纪80年代的中介语研究发展 290

10.2.3 20世纪90年代的中介语研究壮大 291

10.2.4 近年来中介语研究趋势 292

10.3 国内中介语研究状况 294

10.3.1 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中介语的研究 294

10.3.2 外语教学界对中介语的研究 295

10.4 中介语研究的方法 301

10.4.1 观察 302

10.4.2 实验 302

10.4.3 比较 302

10.4.4 分析 303

10.4.5 总结 303

10.4.6 中介语研究方法上的问题 303

10.5 中介语语言的特征 304

10.5.1 独立的语言系统 304

10.5.2 动态的语言系统 305

10.5.3 合法的语言系统 306

10.5.4 反映学习心理过程的语言系统 306

10.6 中介语认知的发生学基础 307

10.6.1 中介语认知的语言发生 309

10.6.2 中介语认知的心理发生 310

10.6.3 中介语认知的社会发生 312

10.6.4 中介语认知的系统发生 314

10.7 中介语石化的发生学探索 315

10.7.1 中介语石化的概念 315

10.7.2 中介语石化的生物观 317

10.7.3 中介语石化的心理观 318

10.7.4 中介语石化的认知情感原因 320

10.7.5 中介语石化的文化原因 321

10.7.6 中介语石化的相互作用观 322

10.8 中介语变异的几个主要因素 323

10.8.1 语言因素 324

10.8.2 非语言因素 328

10.8.3 中介语变异研究归纳 332

10.9 中介语研究的总结与前瞻 333

10.9.1 完善研究方法 334

10.9.2 丰富研究内容 334

10.9.3 拓宽研究层面 335

10.9.4 转化研究成果 335

第十一章 中国外语教学的环境和特点11.1 概述 337

11.2 环境系统的研究方法 340

11.3 环境系统与二语习得 341

11.3.1 学什么 341

11.3.2 学习过程和方法 342

11.3.3 学习结果 343

11.4 文化环境 345

11.5 教育制度环境 346

11.6 语言环境 348

11.7 学术环境 349

11.8 学习环境 351

11.8.1 外语价值观的矛盾 351

11.8.2 统一要求与不同学习条件的矛盾 352

11.9 教师资源环境 355

11.10 学生资源 357

11.10.1 学习的目标是有关外语的知识 358

11.10.2 缺乏交流的动力 359

11.10.3 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59

11.10.4 中外学生外语学习动力和条件的对比 359

11.11 教学方法与理念 360

11.12 当前的社会环境 362

11.13 小结 363

参考文献 365

附录 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