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中国的文艺复兴自序 3
一 论如何谈中国文化 6
二 国防文化与文化国防 13
三 五四运动之文化的意义及其评价 18
附录一:评《新理学》 26
附录二:评《新事论》和《新世训》 38
附录三:评《新人生观》 45
四 中国文化运动的现阶段 53
五 中国文化传统之认识(上):儒家之根本精神 58
六 中国文化传统之认识(中):古代的审美教育 65
附录:缅怀文化城的北平 73
七 中国文化传统之认识(下):中国人的人生观之缺点 76
八 文化上的吸收 81
附录一:论翻译工作 84
附录二: 《柏拉图对话集》的汉译 87
九 战争与文化动态 95
附录:再论战争与文化动态 99
十 精神建设:论国家民族意识之再强化及其方案 104
十一 舆论建设:论思想自由及其条件 110
十二 思想建设(上):论思想上的错误 114
十三 思想建设(中):大时代中学者应有之反应 121
十四 思想建设(下):论大学教育之精神 123
十五 新世界新文化新中国 125
孔子的故事引子 135
一 没落的贵族和孤苦的幼年 137
二 孔子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 139
三 在挫折中前进 141
四 教育事业的开端 144
五 孔子和老子的会见 146
六 走向成熟的道路 148
七 孔子在齐国政治活动的失败 149
八 孔子在齐国的收获和影响 152
九 孔子在混乱的鲁国中的寂寞 154
一○ 孔子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156
一一 从中都宰到司寇 159
一二 孔子在外交上的胜利 160
一三 孔子和鲁国贵族的斗争 162
一四 孔子终于出走 164
一五 在卫国受到监视 166
一六 过匡城被拘留 167
一七 到了晋国的边界上 169
一八 仍然回到卫国 171
一九 过宋国的时候遭到迫害 174
二○ 孔子停留在陈国 175
二一 孔子绝粮 177
二二 孔子勾留在楚国的边缘 180
二三 孔子再到卫国和归鲁 184
二四 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 186
二五 专心从事教育工作 189
二六 编写《春秋》 193
二七 整理诗歌和音乐 196
二八 弟子颜渊和子路的死 202
二九 孔子最后的歌声 206
后记 209
论文我所认识于孙中山先生者 215
请教于八股式的唯物辩证法 221
中国现代婚姻问题之实际上的症结 227
谈坛经 231
论唯物论派和唯心论派的短长 236
论学者性格在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及其关系 238
伟大思想家的共同点 240
论孟子文章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之地位 243
从孔子到孟轲 254
孟轲之生平及其时代 273
从北平学生运动想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失策 322
孟轲的教育论和天才论 324
现代中国青年几种病态心理的分析 331
在学生运动尾声中之否认代表出席的事件 339
我对于教育事业的最大奢望与最低要求 342
说已经过了的儿童节 345
我之“唯物史观”观 349
新年的感想 354
政治家的培养 355
改革应该在大处 357
审奸杂感 359
传统精神与传统偏见 361
北平建都论的侧面观 364
关于诵读问题的一点意见 366
战争与时间观念 369
从人才的缺乏说起 373
“儿童节”不是“要人节” 376
异哉!中国今日政党之活动方式 379
勖平津院校谈话会兼论大学课程的改订 382
打风不可再长 386
教育界变态现象应从速纠正 389
从北洋大学平部迁津问题说起 392
祝清华三十六周年纪念 394
保卫“五四”、发扬“五四”与超越“五四” 396
我们不赞成现在还要会考 398
教育界的不安现象 401
为什么青年要闹学潮? 403
现在是用理智的态度来理解这次学潮的时候了 405
教育界的公正态度 408
促青年们反省 410
北平师院复大问题评议 412
事后检讨·瞻望前途 415
新疆国土被侵 417
再论新疆事件 420
说罢课 423
诗人节献词 426
为北洋平部的归属问题进一言 429
教育会议可以改革教育吗? 431
论大学校长人选 435
孔子可谈而不可谈 439
论大学教育之建设与改造 441
温情主义是一个大敌人 446
论处理文化遗产的两种态度 449
《武训传》电影和《武训画传》 455
我在关于《武训传》的讨论中获得了教育 459
欣闻百家争鸣 464
尊重与批评 468
关于教授治校和学校党委制问题的发言 470
关于简化字讨论的发言 471
墙 473
谈“百家争鸣”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