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目的 4
(三)研究意义 5
二、相关概念界定 7
(一)少数民族地区 7
(二)生态建设 9
(三)经济发展 11
(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 13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
(一)国外相关研究 16
(二)国内相关研究 20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6
(一)研究思路 27
(二)研究方法 28
第二章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的理论基础 31
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31
(一)落后地区开发理论 32
(二)经济发展战略理论 34
二、创新理论 38
(一)技术创新理论 38
(二)制度创新理论 40
三、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理论 42
(一)系统理论 42
(二)环境经济学理论 44
(三)生态经济学理论 47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51
第三章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的现状分析 57
一、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的具体表征 57
(一)生态退化 58
(二)经济落后 67
二、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的总体特征 76
(一)生态脆弱导致贫困 76
(二)贫困导致生态脆弱 79
三、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 84
(一)生态建设的基础和制约作用 84
(二)经济发展的支持和破坏作用 87
第四章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不良耦合的原因分析 89
一、自然原因 89
(一)脆弱的生态基础 89
(二)恶劣的生存条件 93
二、经济原因 97
(一)薄弱的经济基础 98
(二)不合理的经济行为 100
三、社会原因 103
(一)人口增长的压力 103
(二)滞后的观念和教育 108
四、制度原因 110
(一)决策失误 111
(二)政策失衡 113
(三)管理失当 115
第五章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条件分析 118
一、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 118
(一)生态脆弱构成指标 119
(二)生态建设指标 121
(三)经济发展指标 123
二、相关指标预测及阶段目标 128
(一)相关指标预测 128
(二)阶段目标 132
三、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有利条件 135
(一)比较优势 136
(二)政策优势 137
(三)后发优势 137
(四)区位优势 140
四、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不利因素 141
(一)技术创新能力偏弱 141
(二)制度成本过高 145
(三)生态观念落后 148
第六章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分区治理 154
一、分区治理的总体原则 155
(一)生态良好与经济落后耦合区 157
(二)生态脆弱与经济发达耦合区 159
(三)生态退化与经济落后耦合区 160
二、内蒙古和宁夏农牧交错区的治理对策 162
(一)整体战略 163
(二)具体措施 165
三、新疆干旱区的治理对策 167
(一)整体战略 169
(二)具体措施 171
四、青海和西藏青藏高原地区的治理对策 174
(一)整体战略 175
(二)具体措施 177
五、广西、云南和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治理对策 179
(一)整体战略 180
(二)具体措施 181
第七章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实践途径 184
一、误区所在 185
(一)片面强调经济利益,忽视生态保护 186
(二)片面强调生态保护,忽视经济开发 187
(三)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得不理想 187
二、发展循环经济 188
(一)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 189
(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92
三、发展生态产业 194
(一)生态农业 196
(二)生态工业 201
(三)生态旅游 208
四、发展劳务经济 213
(一)农业消化型 213
(二)非农拉动型 214
(三)异地扩张型 215
第八章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政策措施 219
一、生态经济建设的利益补偿 220
(一)绿色国民账户 221
(二)资金和政策的补偿 223
二、消除生态贫困的措施 227
(一)提升教育与科技水平 227
(二)生态移民工程 232
(三)转移支付 234
三、产业发展的转型 238
(一)发展重点的转移 239
(二)兴办民族特色产业 246
四、政府的制度创新 249
(一)非均衡发展战略 249
(二)改变政府的观念和做法 253
参考文献 257
后记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