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土壤 1
一 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与中国革命的兴起 1
二 西方价值观对中国思想界的冲击 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内涵 11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1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共性理论与个性化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13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坚持和发展辩证统一的过程 1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18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知识界的论战 2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主要特征 25
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 25
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具有浓厚的主观意识和功利色彩 28
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带有日本学者诠释的痕迹 31
四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未能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真正划清界限 32
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主要局限在知识分子群体中 34
第二节 “问题与主义”之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萌芽 36
一 外来学理与主义要适应“中国今日的时势” 36
二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经过和一个重要命题的萌芽 38
三 “问题与主义”之争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考 46
第三节 中国国情背景下的制度选择与“主义”之争 50
一 中国的现实国情是太贫穷,不适宜实行社会主义 50
二 中国的富强不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来实现 53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主要分歧和论战 58
一 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反动 58
二 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主要分歧 60
第三章 理论思维的缺陷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 69
第一节 不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与不成熟的先进政党 69
一 建党前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传和理解 69
二 建党前后对中国国情的基本判断 76
三 建党前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性的认识 78
四 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8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力量 88
一 建党之前的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88
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勃兴 90
三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中国工人运动的起伏 92
第三节 教条主义专政与山沟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96
一 “城市中心论”与教条主义的困扰 96
二 “左”倾盲动主义与毛泽东的井冈山之路 100
三 “立三路线”与毛泽东的艰难抗争 105
四 “左”倾冒险主义与“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 107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1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正式提出 113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理论准备 113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正式提出 118
第二节 毛泽东的理论探索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 125
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基本路径 125
二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最初探索 127
三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初步形成 134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139
一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本形成与走向成熟 139
二 新民主主义总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 140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44
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146
五 新民主主义军事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153
第五章 开国奠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156
第一节 开国奠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道路的选择 156
一 选择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依据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成 156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长期性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提前结束 162
第二节 理论创新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65
一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提出及其基本内容 165
二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 168
第三节 多党合作与共产党领导的新型政党制度 172
一 多党合作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172
二 多党合作制的主要内容与历史意义 174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论探索 176
一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的必然 176
二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78
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 182
第六章 思想的荒漠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挫折 184
第一节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共产党人的警觉和创新 184
一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辐射与中国共产党人对其弊病的警觉 184
二 中国共产党人“以苏为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86
第二节 解放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的理论误区 195
一 “解放思想”理念的提出 195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的理论误区 198
第三节 对理论误区的反思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的新思维 204
一 对理论误区的反思与反思中的理论误区 204
二 反思中的觉醒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的新思维 208
第四节 十年“文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停滞及重大挫折 216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停滞前的序曲 216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停滞及其原因 217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22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条件 223
一 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223
二 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和实践经验 225
三 抓住关键环节,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 22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轨迹 228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起步期 228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发展期 230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熟期 23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哲学基础 237
一 党的思想路线恢复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237
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39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逻辑先导 242
一 社会主义本质论形成的历史过程 242
二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涵和相互关系 245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立论基点 248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完善 248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252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核心内容 255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255
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258
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262
第八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突破 266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逻辑起点与社会历史条件 266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逻辑起点 266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69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与科学内涵 272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 272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275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色 277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277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279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特色 284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与重要作用 286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286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中的地位 288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98
第九章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302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内涵与基本要求 302
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 302
二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核心与基本要求 304
第二节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308
一 实践科学发展观,重点在于做到“五个坚持” 308
二 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实现“六大转变” 310
三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11
第三节 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314
一 坚持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14
二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18
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21
四 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323
第四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27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背景与内涵 327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31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332
四 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334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经验及其意义 33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特征 339
一 强烈的时代特征 339
二 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343
三 坚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45
四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347
五 立足实践的理论传承和创新 34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352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不动摇 352
二 弘扬独立自主的理论创新精神 354
三 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358
四 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361
第三节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364
一 时代意义 364
二 世界历史意义 370
主要参考文献 372
后记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