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党的执政能力的理论构建 1
(一)执政能力概念的提出 1
(二)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 3
(三)执政能力的评估体系 5
二、执政能力理论的历史发展 9
(一)近代政党执政能力的一般要求 9
(二)西方政党的执政能力观 12
(三)马克思主义执政能力思想分析 16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理论的提出 17
上编 23
第一章 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23
一、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历程 23
(一)革命战争时期:困境中的探索 23
(二)建国初至1978年:曲折中的探索 26
(三)改革开放以来:党驾驭市场经济的探索 28
二、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含义 30
(一)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31
(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32
(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33
(四)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 35
(五)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 36
三、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评估尺度 38
(一)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得到发展完善 38
(二)人民群众是否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9
(三)经济发展是否持续协调健康 39
(四)市场机制作用是否得到发挥 40
(五)市场体系是否统一有序 40
(六)市场秩序是否得到规范 41
(七)经济安全是否得到维护 41
(八)社会就业是否比较充分合理 42
(九)发展环境是否得到优化 42
(十)环境资源是否得到保护节约 43
四、政党、政府、企业在经济工作中的关系 43
(一)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领导者 44
(二)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者 45
(三)各类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等主体 46
(四)逐步理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政关系 47
(五)逐步理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企关系 47
(六)逐步理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企关系 48
第二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50
一、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50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51
(二)党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探索 52
(三)坚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53
二、党领导立法的能力 55
(一)党领导立法的重大成就 55
(二)领导立法必须遵循民主原则 57
(三)西方执政党建立参与立法机制的经验 58
三、党领导司法和维护司法公正的能力 59
(一)加强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 59
(二)维护司法公正 60
(三)对司法活动的保障和监督 61
四、领导和接受党内外监督的能力 63
(一)加强党内监督 63
(二)健全党外监督体系 64
五、党委在同级国家机关中的地位和作用 66
(一)改革党的领导体制 67
(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68
第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70
一、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党执政的必然要求 70
(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执政能力的关系 70
(二)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与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73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本领 75
(一)不断完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 76
(二)理论创新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7
(三)培养和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79
(四)营造鼓励理论创新的社会环境 81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本领 82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生产力的论述 82
(二)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84
(三)深化改革的若干重要原则 85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几个重要关系 86
四、党管媒体与舆论监督 87
(一)党管媒体的原则 88
(二)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新闻媒体 90
(三)开展舆论监督 91
(四)加强和改进互联网新闻宣传 93
第四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95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95
(一)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95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97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99
(四)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主要内容 101
二、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面临的新挑战 103
(一)经济领域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及挑战 103
(二)政治领域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及挑战 105
(三)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及挑战 107
(四)人与自然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及挑战 108
三、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途径 109
(一)激发社会活力 109
(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11
(三)努力建设和谐文化 115
(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116
(五)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配套改革 118
第五章 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120
一、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基本含义 121
(一)应对国际局势的能力 121
(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122
(三)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 123
二、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理念的中国特色 125
(一)国家利益的构成要素 125
(二)辩证看待国家间的相互依赖 127
(三)把握国际规则与国际惯例的度 128
三、完善国家安全战略 129
(一)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130
(二)国家安全内容的特性 130
(三)国家安全管理机制的建立 132
(四)国家安全战略问题 133
(五)军事安全与国防建设 134
四、提高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需认识和把握的问题 135
(一)理论工具的重要意义 135
(二)综合国力与掌握主动权 136
(三)提高领导干部涉外工作素质和水平 137
(四)建立专门咨询制度和机构 138
下编 143
第六章 执政能力与党的指导思想 143
一、党的行动指南与执政能力 143
(一)党的指导思想与执政能力的统一 144
(二)党始终致力于指导思想与执政能力的结合 145
二、执政能力的科学理念 146
(一)正确理解党的执政能力概念 147
(二)构建和完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 149
(三)探索和把握执政规律 150
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 153
(一)党的指导思想必须与时俱进 153
(二)用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 154
第七章 执政能力与党群关系 157
一、执政能力与党的执政基础 157
(一)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基础 158
(二)执政资格认定和评价主体来自人民 160
二、新时期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调整 162
(一)社会转型期的利益诉求差别 162
(二)当前我国利益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63
(三)推进旨在全面调整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制度创新 166
三、长期执政中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 168
(一)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169
(二)加强理论学习,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长城 170
(三)完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体制机制 170
(四)发动群众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171
第八章 执政能力与党的干部队伍 173
一、执政能力的关键 173
(一)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局 174
(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加强党的领导和完成执政使命的需要 174
(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正确、有效执行的保障 175
(四)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组织保证 176
(五)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基础 176
二、新时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执政能力 177
(一)新时期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 177
(二)新时期干部队伍必备的素质 179
三、党管干部原则和党管人才原则 180
(一)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历史经验的总结 181
(二)党管干部原则的时代内涵 183
(三)从党管干部原则到党管人才原则 185
(四)党管人才原则的目标及实现 188
四、对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执政能力的思考 191
(一)理论思维水平是前提 191
(二)“一把手”的核心地位 192
(三)制度的构建和落实是保障 194
第九章 执政能力与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196
一、政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与执政能力 196
(一)政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实质 196
(二)政党执政能力强弱的制约因素 197
(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198
二、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探索 199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探索 200
(二)建国后到“文革”前的探索 201
(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探索 203
三、目标及改革举措 205
(一)执政能力的理想目标 205
(二)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206
(三)加强对公共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 208
第十章 执政能力与党的基层组织 210
一、基层党组织与党的执政能力 210
(一)党执政的重要载体 210
(二)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工作与党的执政能力是统一的 212
二、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内涵及现状评价 213
(一)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内涵 213
(二)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现状分析 216
三、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与工作创新 221
(一)重新认识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 221
(二)大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223
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25
(一)提高基层领导班子的业务素质和领导水平 225
(二)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 226
(三)建立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机制 227
(四)确定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评价标准 228
结束语 执政能力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30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 230
二、执政能力与领导干部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 232
三、执政能力与发挥党的集体领导优势 236
四、执政能力与党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的改革 239
五、执政能力与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241
(一)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 241
(二)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公推直选 242
(三)关于农村基层组织中出现的“富人当政” 244
六、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46
后记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