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双相障碍的概念 1
2 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 2
2.1 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概况 2
2.2 国内外双相障碍的防治现状 3
2.3 双相障碍所致的疾病负担和我们的任务 4
3 双相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6
3.1 双相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 6
3.2 双相障碍的其他危险因素 7
3.3 双相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9
4 双相障碍的临床评估与诊断分类 12
4.1 临床评估 12
4.2 双相障碍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1
4.3 临床亚型及其临床表现形式 24
4.4 病程特征及预后 28
5 双相障碍的治疗 30
5.1 治疗原则 30
5.2 治疗策略 32
5.3 药物治疗 34
5.4 电抽搐治疗 51
5.5 心理治疗 56
6 双相障碍治疗规范化程序 58
6.1 若干说明 58
6.2 双相Ⅰ型的急性躁狂及混合性发作,双相Ⅱ型的轻躁狂发作 59
6.3 双相抑郁发作 61
6.4 双相快速循环发作 64
7 特殊人群中双相障碍的处理 66
7.1 儿童及青少年双相障碍的处理 66
7.2 老年双相障碍的处理 67
7.3 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双相障碍的处理 70
7.4 双相障碍合并躯体疾病时的处理 77
7.5 双相障碍合并其他精神障碍的处理 77
8 双相障碍的人群防治 79
8.1 政策和各部门的支持 79
8.2 人员培训 81
8.3 精神卫生的健康教育 83
8.4 社会心理干预 86
8.5 心理应激应对模式的指导 89
8.6 疾病与危险因素监测 89
8.7 人群防治计划的设计与评估 90
9 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的推广和实施 94
9.1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中与双相障碍防治有关的目标 94
9.2 加强卫生部门的主导作用,协调多部门参与精神疾病防治工作 96
9.3 广泛开展《指南》宣传和培训,提高专业人员防治重点精神疾病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97
9.4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重点精神疾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97
9.5 多渠道筹集资金,共同促进《指南》推广 98
9.6 加强《指南》实施信息收集与评估,增强《指南》的指导性 98
附录 99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99
Montgomery-?sberg抑郁量表(MADRS) 102
杨氏躁狂评定量表 105
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 108
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 112
参考文献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