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旅游地学的内涵 1
一、旅游地学问题的提出及其概念 1
二、旅游地学的特点 3
第二节 旅游地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其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4
一、旅游地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4
二、旅游地学与地质学的关系 5
三、旅游地学与旅游学的关系 5
四、旅游地学与人文学科的关系 5
五、旅游地学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5
第三节 旅游地学的学科构架 6
一、旅游地学研究的对象 6
二、旅游地学研究的任务 7
三、旅游地学资源的分类 7
四、旅游地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9
第四节 旅游地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9
一、旅游地学的历史 9
二、旅游地学的今天 10
三、旅游地学的未来 11
第二章 旅游地学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 13
第一节 地球的结构 13
一、内部结构 13
二、外部结构 16
三、地球表面结构的控景规律 17
第二节 地球的物质 20
一、矿物 20
二、岩石 23
三、矿床 26
四、地球物质的地学景观属性 28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30
一、内动力地质作用 31
二、外动力地质作用 33
三、内外地质作用的造景功能 37
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 38
一、地层与地层层序 39
二、生物与生物层序 40
三、地球演化历史与地质年代表 41
四、地壳演化的地学景观记录 42
第三章 旅游地学资源的成因及分类 46
第一节 旅游地学资源的分类及特性 46
一、旅游资源的一般特性 46
二、旅游资源的地学特性 47
第二节 矿物、观赏石旅游地学资源 49
一、矿物晶体的美学利用 49
二、观赏石的概念与分类 51
第三节 岩石旅游地学资源 54
一、花岗岩与旅游地学资源 54
二、火山岩与旅游地学资源 55
三、变质岩与旅游地学资源 56
四、砂岩与旅游地学资源 57
五、石灰岩与旅游地学资源 58
六、砾岩与旅游地学资源 59
第四节 地质构造旅游地学资源 59
一、断层与旅游地学资源 59
二、节理与旅游地学资源 60
三、褶皱与旅游地学资源 61
第五节 黄土旅游地学资源 62
一、黄土地貌与旅游地学资源 62
二、黄土高原与旅游地学资源 62
三、黄土盆地与旅游地学资源 63
四、黄河河谷地貌与旅游地学资源 64
五、黄土地与华夏文明 64
第六节 砾漠、沙漠、沙丘旅游地学资源 66
一、砾漠地学景观 66
二、沙漠地学景观 66
三、沙丘地学景观特征 67
四、风蚀地貌地学景观 68
第七节 水体旅游地学资源 69
一、河流与旅游地学资源 69
二、湖白与旅游地学资源 71
三、海岸带与旅游地学资源 72
四、名泉与旅游地学资源 73
五、瀑布与旅游地学资源 76
第八节 冰川与旅游地学资源 78
一、冰川的形成 78
二、冰川的分类 78
三、冰川地貌与旅游地学资源 79
四、冰水地质作用及其产物 79
五、中国现代冰川的分布与景观特征 80
第九节 地质灾害与旅游地学资源 80
一、地震与旅游地学资源 80
二、崩塌、滑坡与旅游地学资源 81
三、泥石流与旅游地学资源 82
四、地裂缝与旅游地学资源 85
第四章 人文旅游资源的旅游地学特征 89
第一节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地学特征 89
一、历史文化资源的区域性及旅游地学环境特征 89
二、古人类遗址的旅游地学特征 90
第二节 园林建筑及其工程景观的地学特征 93
一、悠久的造园历史 93
二、写意山水型的民族特色 94
三、寓情于景 95
四、虽由人做,宛自天成 95
五、引人入胜的造景手段 96
第三节 古陵墓资源的地学特征 97
一、风化松散土、黄土地貌古陵墓 97
二、基岩山地古陵墓 98
第四节 宗教文化景观的旅游地学特征 99
一、宗教文化分布的地域特征 99
二、石窟文化的旅游地学特征 100
三、名山、名寺的旅游地学资源 101
第五节 民族风俗的旅游地学特征 109
一、民族性、阶层性、时代性 109
二、原始性与神秘性 110
三、实用性和地区性 112
四、传承性、融合性、变革性 113
第五章 中国旅游地学资源的分布规律及特征 114
第一节 中国地质地层地貌的概况 114
一、地层岩石区域分布特征 114
二、地质构造区域划分及特征 117
三、地形地貌区域发育特征 120
四、中国地质演化历程 123
第二节 中国地貌类旅游地学资源的分布规律及特征 126
一、山脉旅游地学资源的分布规律及特征 126
二、高原旅游地学资源的分布规律及特征 128
三、盆地旅游地学资源的分布规律及特征 131
四、平原与丘陵旅游地学资源的分布规律及特征 133
五、河流旅游地学资源的分布规律及特征 137
第三节 中国地质类旅游地学资源的分布规律及特性 140
一、矿物、岩石类(观赏石)旅游地学资源分布规律及特征 140
二、古生物、古人类及地质遗迹类旅游地学资源的分布规律及特征 141
三、地质构造遗迹类旅游地学资源的分布规律及特征 145
四、地质灾害类旅游地学资源的分布规律及特征 147
第四节 中国旅游地学资源的组合分布特征 149
一、块、带镶嵌的区域分布特征 149
二、地貌与地质相交的组合分布特征 150
三、自然地学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的组合分布特征 151
第六章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地学特征 154
第一节 国家地质公园的由来 154
一、国家地质公园的历史 154
二、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目的与意义 155
第二节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分布与分类 158
一、中国地质公园分布概况 158
二、中国境内的世界地质公园 159
三、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地学分类 168
四、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前景 182
第三节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地学观赏价值与旅游价值 183
一、国家地质公园核心景观地质遗迹特点与自然属性 183
二、国家地质公园的观赏价值 184
三、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价值 186
第七章 旅游地学的审美与实践 188
第一节 旅游的审美历程及心理过程 188
一、旅游地学审美的认识过程 188
二、旅游地学审美的情感过程 192
第二节 旅游地学景观美的构成与特征 197
一、旅游地学景观美的构成 197
二、旅游地学景观美的特征 198
第三节 旅游地学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嵌合与交融 202
一、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文化景观 202
二、为风景增添异彩的神话传说和地方习俗 204
第四节 旅游地学景观观赏方法与实践 205
一、旅游地学景观观赏方法 205
二、观赏的距离 207
三、观赏的角度 209
四、观赏的时机 211
五、旅游地学探险 213
第八章 旅游地学资源调查与评价 217
第一节 旅游地学资源调查 217
一、旅游地学资源调查的意义 217
二、旅游地学资源调查的原则 218
三、旅游地学资源调查的类型和内容 218
四、旅游地学资源调查的程序与方法 221
第二节 旅游地学资源评价 222
一、旅游地学资源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222
二、旅游地学资源评价的程序与内容 223
三、旅游地学资源评价的方法 225
四、旅游地学资源评价的关键问题 232
第三节 旅游地学资源调查与评价成果的表述 234
一、旅游地学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成果表述 234
二、旅游地学资源的可视化 235
第四节 旅游地学资源调查与评价案例 236
案例一:陕西延川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学资源调查与评价研究 236
案例二: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学资源调查与评价研究 240
第九章 旅游地学资源开发与规划 244
第一节 旅游地学资源开发规划的理论基础 244
一、旅游地学资源开发规划的本质 244
二、旅游地学资源开发规划的目的 245
三、旅游地学资源开发规划的特点 245
四、旅游地学资源开发规划的原则 247
第二节 旅游地学资源开发规划的内容和分类 248
一、旅游地学资源开发规划的内容 248
二、旅游地学资源开发规划的分类 252
三、旅游地学资源开发规划的模式 253
第三节 旅游地学资源开发规划的方法 257
一、制定规划的目标 258
二、资料调查与现场调研 258
三、旅游地学资源规划编制的要求与方案 260
第四节 案例分析——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地学资源开发规划 264
一、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地学资源开发规划的地质背景、资源赋存状况 264
二、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地学资源开发条件 266
三、总体规划依据和原则 266
四、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的空间布局 268
第十章 旅游地学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272
第一节 旅游地学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72
一、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关系 272
二、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冲突关系 274
第二节 旅游地学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 277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277
二、生态环境理论 281
第三节 旅游地学环境监测与管理 283
一、旅游地学环境监测 283
二、旅游地学环境管理 287
第四节 旅游地学环境管理保护手段 291
一、旅游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 291
二、旅游环境管理的行政手段 292
三、旅游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292
四、旅游环境管理的规划手段 293
五、旅游环境管理的宣传教育手段 295
六、旅游环境管理的科技手段 297
第五节 旅游地学景区的环境管理 298
一、旅游地学景区旅游行为引导与管理 298
二、旅游地学景区经营行为管理 299
三、旅游地学景区的安全管理 303
主要参考文献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