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
1.1.1 问题的提出 1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6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7
1.2.1 园区基础理论 7
1.2.2 国外研究重点 16
1.2.3 国内研究重点 20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23
1.3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 23
1.3.1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动因及历程 23
1.3.2 农业科技园区的类型模式 27
1.3.3 农业科技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29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 30
1.4.1 研究思路 30
1.4.2 研究方法 32
1.4.3 研究结构 32
2 示范带动能力的系统原理 34
2.1 系统的模式分析 34
2.1.1 能力的新界定 34
2.1.2 系统的时空演进范式 38
2.1.3 系统的结构说明模型 41
2.2 系统的宏观网络特性分析 49
2.2.1 网络的根植性 49
2.2.2 网络的随机结构与小团体倾向 53
2.2.3 网络的运行机制 63
2.3 本章小结 67
3 示范带动能力的影响过程 69
3.1 微观采纳行为分析 71
3.1.1 创新采纳的博弈过程与均衡 71
3.1.2 非对称性条件下创新采纳者参与创新的进化稳定态 84
3.1.3 有限理性的协调博弈采纳学习过程 89
3.1.4 网络外部性:偏好不一致的采纳者预期协调 95
3.2 创新特性影响分析 99
3.2.1 创新特性(兼容性、表现性能)影响采纳阈值的模型 99
3.2.2 创新特性(兼容性、表现性能)与扩散 103
3.3 本章小结 106
4 示范带动能力的动力机制 107
4.1 培植集群 107
4.1.1 集群——创新的新空间 108
4.1.2 集群的创新效率分析——垄断、竞争与合作 112
4.1.3 农村发展集群的成功经验借鉴 120
4.1.4 集群创建的路径 121
4.2 构建学习型网络 126
4.2.1 学习网络中知识流动的动态模式及空间转换规律 126
4.2.2 组织间的合作学习网络 133
4.2.3 非正式组织的学习网络 134
4.2.4 “企、学、研、农”相结合的虚拟研发网络 135
4.3 创新的文化支持 137
4.3.1 组织的文化意识形态、知识类型与创新 138
4.3.2 创业文化的知识管理 145
4.3.3 创业文化的思想建设 147
4.4 推进园区管理的服务效能化建设 151
4.4.1 建立灵活的管理体制 152
4.4.2 管理定位:高效率服务 161
4.5 本章小结 167
5 示范带动能力的提升对策 169
5.1 深入开展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 169
5.1.1 推进农村成人教育 170
5.1.2 做好新时期农村科普工作 172
5.1.3 夯实农村基础教育 176
5.2 创新供给策略的相机选择 177
5.2.1 兼容性或个性化的创新 177
5.2.2 优越性能开发的创新 178
5.2.3 产品改进的创新 178
5.3 加强技术中介组织服务体系建设 179
5.3.1 发展市场科技中介机构 179
5.3.2 发挥好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 183
5.3.3 引导农民组建自我服务的合作组织 189
5.4 着力培育关键采纳者 196
5.4.1 关键采纳者的选择 196
5.4.2 政府的政策扶持 198
5.5 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信息化 199
5.5.1 充分认识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长期性 200
5.5.2 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构想 201
5.5.3 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路径 202
5.6 本章小结 204
6 示范带动能力的评价体系 205
6.1 国内、国外科技园区评价 205
6.1.1 国外科技园区评价 205
6.1.2 国内科技园区评价 209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架 219
6.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219
6.2.2 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 221
6.3 本章小结 227
7 示范带动能力的实证 228
7.1 牡丹江国家级持续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现状 228
7.1.1 园区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概况 228
7.1.2 园区的发展成效 229
7.2 牡丹江国家级持续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发展辨析 240
7.2.1 园区发展所取得的经验 240
7.2.2 园区存在的问题 243
7.3 牡丹江国家级持续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45
7.3.1 园区示范带动能力持续发展的对策 245
7.3.2 园区示范带动能力持续发展的建议 248
7.4 本章小结 249
结论 250
参考文献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