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家芳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3533463
  • 页数:58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为配合进一步开展农村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针对广大农村党员读者而编写。本书内容分三个部分:伟人风范、革命英烈、时代先锋;人物的选取、人物的主要事迹,涉及面广泛,故事内容生动、形象,有很强的震撼、共鸣和感召力,适于农村广大党员喜闻乐见。

第一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唯物史观的认识价值 2

第一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唯物史观审视现实社会的理性回应 2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世情发生巨大变化的应答 2

(一)对当今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 3

(二)针对当今国际局势深刻变化的战略思考 11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国情发生重大变化的应答 16

(一)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的科学认识 17

(二)针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的战略思考 20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情发生重大变化的应答 24

(一)对党的现状的科学分析 25

(二)针对党的现状的战略思考 28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唯物史观总结历史经验的科学结论 34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践经验的总结 34

(一)80多年的奋斗历史和基本经验 35

(二)13年的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 42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沉痛教训的反思 48

(一)执政党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苏东剧变在经济方面的原因 49

(二)执政党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苏东剧变在文化方面的原因 51

(三)执政党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苏东剧变在政治方面的原因 53

第三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唯物史观探讨党的执政规律的理论成果 56

一、为什么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56

(一)执政活动有其客观规律 57

(二)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相连 58

二、马克思主义者对共产党建设规律的探索 59

(一)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共产党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59

(二)列宁把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了现实 60

(三)毛泽东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在一个农业国中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61

(四)邓小平论述了解决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关键在党” 63

三、江泽民对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作出的新回答 64

(一)提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进一步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历史和逻辑的发展 65

(二)江泽民研究和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问题的过程 66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新视野、新境界 68

第二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唯物史观的基本方面 74

第四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历史本体论 74

一、依据“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原理,强调要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理论创新 74

二、依据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原理,强调必须把目标和过程、不断发展和阶段发展统一起来 80

三、依据人类社会是一个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有机体原理,强调必须全面地、整体地推进社会进步 85

四、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有机系统原理,强调要通过改革创新和发挥精神能动性作用来推动社会进步 91

五、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95

六、依据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原理,强调必须尊重历史必然性,又要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最佳选择 99

七、依据“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原理,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04

第五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 109

一、坚持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原则,深化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 110

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 115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17

四、坚持解放思想,强调要自觉做到“三个解放出来” 121

五、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强调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124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历史价值论 131

一、坚持唯物史观的根本价值目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131

二、坚持唯物史观的根本价值标准,强调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37

三、坚持唯物史观的价值评价尺度,强调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143

第三编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 151

第七章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的一致性 151

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51

(一)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范畴 151

(二)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155

(三)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社会主义 159

二、我们党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66

第八章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发展了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 174

一、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地位 174

(一)先进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174

(二)先进生产力的基本特征 177

(三)先进生产力的主要功能 178

(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180

二、党的先进性不在于一般地代表“先进生产力”,而在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84

(一)共产党为什么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85

(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87

(三)党的一切奋斗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88

(四)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89

三、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科学制定生产力发展战略 190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91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94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97

(四)实施跨越式发展 199

第九章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正确处理经济领域中的各种关系 203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203

(一)必须不断调整和变革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204

(二)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210

二、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14

(一)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 214

(二)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17

(三)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 222

(四)稳定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226

三、发展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科技创新的关系 230

(一)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经济的第一要务 231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经济的重要职责 234

四、发展先进生产力与转变落后生产方式的关系 237

(一)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更新 238

(二)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没有根本改变,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生产力 240

(三)积极创造条件,对落后生产方式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逐步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 242

第四编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唯物史观文化学说 246

第十章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唯物史观文化学说的一致性 246

一、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246

(一)唯物史观中的文化范畴 247

(二)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252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西方文化哲学的区别 262

二、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266

(一)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的理论根据 267

(二)列宁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270

(三)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建设先进文化的理论和实践 275

第十一章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了唯物史观文化学说 284

一、先进文化的当代形态 284

(一)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284

(二)判断文化先进性的标准 286

(三)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 289

(四)先进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292

(五)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294

二、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必须坚持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基本目标 299

(一)坚持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基本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 299

(二)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 302

三、党的先进性不在于一般地代表“先进文化”,而在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05

(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05

(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08

(三)在当代中国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12

四、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能力 317

(一)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的重要性 317

(二)发展先进文化的方针政策 319

(三)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322

第十二章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正确处理文化领域中的各种关系 333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333

二、文化的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 336

(一)在文化的多样化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336

(二)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 340

(三)提倡文化的多样化 342

三、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关系 346

(一)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密切联系、相辅相成 346

(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347

(三)加强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51

四、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353

(一)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353

(二)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 357

(三)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 360

第五编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唯物史观群众观点 364

第十三章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唯物史观群众观点的一致性 364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364

(一)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群众范畴 364

(二)“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366

(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368

(四)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371

二、马克思主义者最关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73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共产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 373

(二)列宁带领俄国共产党人代表俄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和实践 375

(三)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和实践 377

第十四章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了唯物史观群众史观 384

一、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现实需求 384

(一)最广大人民的内涵与外延 385

(二)正确认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及其要求 387

(三)用科学的价值观把人们引向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及其要求 392

二、党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三个一致性” 395

(一)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396

(二)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398

(三)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399

三、党的先进性不在于一般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在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01

(一)共产党为什么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02

(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04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06

第十五章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利益中的各种关系 410

一、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与各方面具体利益的关系 410

(一)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与各方面的具体利益及其关系 411

(二)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414

(三)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 417

二、党的工作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关系 421

(一)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422

(二)为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努力工作 424

(三)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程度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成败的标准 427

三、掌权和用权的关系 429

(一)正确认识权力 430

(二)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433

(三)掌好权、用好权 435

第六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441

第十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一致性 441

一、无产阶级政党是先进的政党 441

(一)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 441

(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 445

(三)无产阶级政党是按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组织系统 448

(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 452

二、马克思主义最注重无产阶级政党建设 454

(一)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基础 455

(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457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463

第十七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政党理论的发展 478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78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479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82

(三)“两个先锋队”是完全一致、密切联系和辩证统一的整体 485

(四)坚持“两个先锋队”性质,必须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487

二、党的先进性归根结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493

(一)把党的先进性放到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去考察 493

(二)把党的先进性放到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 495

(三)把党的先进性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 497

三、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499

(一)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是辩证统一的 499

(二)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的论断,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奋斗目标认识的深化 503

(三)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必须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08

第十八章 做到“三个代表”,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513

一、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514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518

(一)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 519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方面和重点任务 521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525

三、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 527

(一)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 527

(二)充分发展党内民主,保持和增强党的活力 529

(三)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 531

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 533

(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533

(二)坚持和贯彻德才兼备原则和“四化”方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535

(三)坚定不移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538

五、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539

(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540

(二)以改革的精神搞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542

(三)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545

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548

(一)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548

(二)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550

(三)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552

结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557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唯物史观的中国化 557

(一)唯物史观中国化的必然性及其实现途径 557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563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 567

(一)对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作出了新概括 567

(二)提升了唯物史观的范畴 570

(三)拓展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573

(四)深化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规律 575

后记 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