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喀斯特洞穴动物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
2 洞穴动物的研究方法 3
2.1 研究洞穴动物所用的工具和药品 3
2.1.1 野外调查工具 3
2.1.2 室内研究的分析仪器 3
2.1.3 药品 3
2.2 洞穴光带的划分 3
2.3 喀斯特洞穴的测量 4
2.3.1 洞穴长度 4
2.3.2 洞穴宽度 4
2.3.3 洞顶高度 4
2.4 洞穴动物的相对数量统计方法 5
2.4.1 标记重捕法 5
2.4.2 陷阱诱捕法 5
2.4.3 样方调查法 6
2.5 洞穴动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 6
2.5.1 洞穴动物标本的采集 6
2.5.2 蝙蝠标本的制作 7
3 贵州自然环境概况 9
3.1 地貌 9
3.2 土壤 10
3.2.1 分布 10
3.2.2 类型 10
3.3 水文地质 11
3.3.1 地下水径流特征 11
3.3.2 地下水化学成分特征 11
3.4 气候 11
3.4.1 气温 11
3.4.2 降水量 12
3.5 植被 12
4 贵州喀斯特洞穴环境概况 13
4.1 贵州喀斯特洞穴 13
4.1.1 洞穴的分类 13
4.1.2 岩溶洞穴的形成 14
4.1.3 洞穴形态 15
4.1.4 洞穴沉积 16
4.2 贵州喀斯特洞穴的主要环境因子 17
4.2.1 洞穴空气 18
4.2.2 洞穴土壤 19
4.2.3 洞穴水 20
4.2.4 洞穴湿度和温度 21
5 喀斯特洞穴动物的生态分类和生理特征 23
5.1 洞穴动物的生态分类 23
5.2 洞穴动物的形体构造 23
5.3 洞穴动物的感觉器官 26
5.4 洞穴动物的眼睛 26
5.5 洞穴鱼侧线系统 27
5.6 洞穴鱼的头部及头后突起 27
5.7 洞穴动物的触须 28
5.8 洞穴鱼的体鳞 28
5.9 洞穴动物的色素变化 29
5.10 洞穴动物的时间机制(生物钟) 29
5.11 洞穴动物的消化系统 30
5.12 洞穴动物的繁殖 30
5.13 洞穴动物的生理特征 30
6 喀斯特洞穴动物群落结构 33
6.1 不同喀斯特洞穴中动物群落结构的比较 33
6.1.1 种类组成和相对数量 33
6.1.2 群落组成 33
6.1.3 群落多样性分析 34
6.1.4 不同洞穴中动物类群及数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37
6.2 喀斯特洞穴和丹霞地貌洞穴中动物群落结构的比较 39
6.2.1 种类组成和相对数量 39
6.2.2 群落组成 39
6.2.3 群落多样性分析 40
6.2.4 群落结构特征 43
6.3 群落多样性与部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3
6.4 洞穴面积与洞穴动物物种数的关系 46
6.5 洞穴动物群落的食物网 47
6.5.1 生产者 47
6.5.2 分解者 49
6.5.3 消费者 49
6.6 洞穴动物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通 49
7 喀斯特洞穴动物的多样性 51
7.1 概况 51
7.2 部分洞穴动物物种描述 51
7.2.1 荔波真管螺 Euphaedusa libonensis 51
7.2.2 荔波双边凹螺 Chamalycaeus libonensis 53
7.2.3 小戴溪蟹 Daipotamon minos 54
7.2.4 聚毛钩虾 Gammarus accretus 55
7.2.5 缘毛钩虾 Gammarus craspedotrichus 56
7.2.6 光秃钩虾 Gammarus glabratus 56
7.2.7 透明钩虾 Gammarus translucidus 57
7.2.8 洞穴隙蛛 Coelotes cavernalis 58
7.2.9 贵州隙蛛 Coelotes guizhouensis 59
7.2.10 凉席泰莱蛛 Telema liangxi 60
7.2.11 董背泰莱蛛 Telema dongbei 61
7.2.12 宋氏小类球蛛 Nesticella songi 62
7.2.13 荔波类球蛛 Nesticus libo 64
7.2.14 镰形弱蛛 Leptoneta falcata 64
7.2.15 徐氏弱蛛 Leptoneta xui 65
7.2.16 棍跗雕背带马陆 Epanerchodus stylotarseus 66
7.2.17 贞丰高原鳅 Triplophysa zhenfengensis 68
7.2.18 小眼戴氏南鳅亚种 Schistura dabryi microphthalmus 69
7.2.19 角金线鲃 Sinocyclocheilus angularis 70
7.2.20 双角金线鲃 Sinocyclocheilus bicornutus 71
7.2.21 大鳞金线鲃 Sinocyclocheilus macrolepis 72
7.2.22 长须金线鲃 Sinocyclocheilus longibarbatus 73
7.2.23 小口华缨鱼 Sinocrossocheilus microstomatus 74
7.2.24 红点齿蟾 Oreolalax rhodostigmatus 75
7.2.25 灰林鸮 Strix aluco 77
7.2.26 白腰雨燕 Apus pacificus kanoi 78
7.2.27 紫啸鸫 Myiophoneus caeruleus 78
7.2.28 棕果蝠 Rousettus leschenaulti 79
7.2.29 黑髯墓蝠 Taphozous melanopogon 80
7.2.30 印度假吸血蝠 Megaderma lyra 81
7.2.31 马铁菊头蝠 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83
7.2.32 中菊头蝠 Rhinolophus affinis 85
7.2.33 栗黄菊头蝠 Rhinolophus rouxi 86
7.2.34 托氏菊头蝠 Rhinolophus thomasi 88
7.2.35 角菊头蝠 Rhinolophus cornutus 89
7.2.36 小菊头蝠 Rhinolophus blythi 90
7.2.37 三叶菊头蝠 Rhinolophus trifoliatus 92
7.2.38 大菊头蝠 Rhinolophus luctus 92
7.2.39 绒毛菊头蝠 Rhinolophus pearsoni 93
7.2.40 贵州菊头蝠 Rhinolophus rex 95
7.2.41 大耳菊头蝠 Rhinolophus macrotis 97
7.2.42 短翼菊头蝠 Rhinolophus lepidus 98
7.2.43 中蹄蝠 Hipposideros larvatus 99
7.2.44 双色蹄蝠 Hipposideros bicolor 100
7.2.45 大蹄蝠 Hipposideros armiger 102
7.2.46 黄大蹄蝠 Hipposideros pratti 104
7.2.47 三叶蹄蝠 Aselliscus stoliczkanus 106
7.2.48 皱唇犬吻蝠 Tadarida plicata 107
7.2.49 西南鼠耳蝠 Myotis altarium 107
7.2.50 大鼠耳蝠 Myotis myotis 109
7.2.51 水鼠耳蝠 Myotis daubentoni 110
7.2.52 毛腿鼠耳蝠 Myotis fimbriatus 112
7.2.53 长指鼠耳蝠 Myotis longipes 113
7.2.54 小鼠耳蝠 Myotis davidii 114
7.2.55 尖耳鼠耳蝠 Myotis blythi 115
7.2.56 大棕蝠 Eptesicus serotinus 115
7.2.57 印度伏翼 Pipistrellus coromandra 116
7.2.58 灰伏翼 Pipistrellus pulveratus 117
7.2.59 印度小伏翼 Pipistrellus mimus 118
7.2.60 南蝠 Ia io 119
7.2.61 长翼蝠 Miniopterus schreibersii 121
7.2.62 白腹管鼻蝠 Murina leucogaster 123
7.2.63 彩蝠 Kerivoula picta 124
7.2.64 小泡巨鼠 Rattus edwardsi 124
8 喀斯特洞穴动物的分布 127
8.1 水平分布 127
8.1.1 光对洞穴动物水平分布的影响 127
8.1.2 湿度对洞穴动物分布的影响 127
8.2 空间分布 128
9 贵州喀斯特洞穴动物区系 129
9.1 区系特点 129
9.2 贵州洞穴螺类区系分析 132
9.3 贵州洞穴翼手类区系分析 132
10 洞穴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134
10.1 洞穴动物的起源 134
10.2 洞穴动物的演化 135
10.2.1 光感器官 136
10.2.2 松果体与非视觉、非松果体的感光系统 138
10.2.3 非视觉感受器官 139
11 喀斯特洞穴动物的监测和保护 142
11.1 洞穴动物的监测 142
11.2 洞穴动物的保护 142
11.2.1 洞穴动物受威胁的因素 142
11.2.2 喀斯特洞穴动物的保护 146
主要参考文献 152
中文属种名索引 166
拉丁文学名索引 168
附表1 贵州喀斯特地区已调查过的部分洞穴 170
附表2 中国贵州喀斯特洞穴动物名录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