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货币学说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傅亚辰,杨会晏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05867156
  • 页数:308 页
图书介绍:对于经典货币理论给予财经专业本科学生和研究生作为参考教材还实为不多。特别是金融专业的学生应该对经典货币学说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也为一些对货币理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本参考读物。

第一章 重商主义的货币思想 1

第一节 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 1

第二节 早期重商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学说 5

第三节 晚期重商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学说 12

第二章 名目主义的货币学说 20

第一节 早期名目论的几位代表人物 20

第二节 孟德斯鸠的货币思想 24

第三节 约翰·罗的货币学说 27

第四节 斯图亚特的货币学说 31

第三章 早期货币数量说的形成 35

第一节 博丹对货币数量说的解释 35

第二节 洛克对货币数量说的新发展 38

第三节 坎蒂隆对货币数量说的贡献 39

第四节 休谟对早期货币数量理论的发展 43

第四章 亚当·斯密的货币学说 50

第一节 亚当·斯密关于货币起源的阐述为信用货币理论奠定了基础 51

第二节 货币的流通为使用信用工具创造了条件 54

第三节 信用的形式引起价值运动形式的变革 57

第四节 银行信用加速了资本集中和积累 60

第五节 亚当·斯密对信用限度的阐述 63

第五章 金块论战对货币理论的推动 66

第一节 金块论战的历史背景 66

第二节 桑顿与波伊得的金块论战 68

第三节 李嘉图对“金块论战”的继续 71

第四节 李嘉图后期以金本位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主张 77

第六章 “银行学派”和“通货学派”的论战 83

第一节 “通货学派”的基本立场 83

第二节 银行学派的基本立场 86

第三节 关于货币发行银行学派与通货派的论战 90

第四节 银行学派与货币学派的货币信用政策不同 94

第七章 约翰·穆勒的信用学说 99

第一节 穆勒对信用定义和作用的阐述 99

第二节 穆勒对信用与物价关系的阐述 103

第三节 穆勒对信用和商业危机的阐述 108

第八章 马克思建立的货币理论体系 113

第一节 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述 113

第二节 马克思对货币属性的论述 116

第三节 马克思对货币职能的论述 126

第九章 马克思的信用货币理论 130

第一节 信用货币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130

第二节 信用的具体形式和作用 136

第三节 马克思关于信用制度下的流通理论 141

第十章 19世纪下半叶的“货币改革”理论 150

第一节 金本位制下几种形式的货币改革理论 150

第二节 穆勒不赞成复本位的货币制度 154

第三节 瓦尔拉的货币改革主张 156

第四节 纳普的国家货币理论 163

第十一章 20世纪初的货币数量说 165

第一节 货币数量说引出了研究货币的新方法和新争论 165

第二节 交易方程形成的基本概念 167

第三节 关于交易方程争论的主要问题 170

第四节 马歇尔对交易方程的修正 174

第五节 庇古对马歇尔的现金余额分析的进一步完善 178

第十二章 马歇尔的国际收支理论 180

第一节 国际收支平衡问题的提出 180

第二节 马歇尔对经常项目差额的阐述 185

第三节 马歇尔关于国际贸易的弹性分析 191

第十三章 购买力平价理论 196

第一节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概念 197

第二节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怎样形成的 201

第三节 购买力的差异 204

第四节 购买力差异的影响 207

第十四章 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 213

第一节 维克塞尔是怎样认识货币的作用 213

第二节 维克塞尔对货币数量说的修正 216

第三节 利率是商品价格的调节者 219

第四节 关于实现货币均衡的条件的争论 221

第五节 累积过程理论 224

第六节 关于建立国际新金融制度的建议 228

第十五章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三部曲 230

第一节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形成 230

第二节 对《货币论》的批判形成了《通论》 240

第十六章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建立的货币理论体系 248

第一节 《通论》所阐述的基本货币理论 248

第二节 凯恩斯对货币作用机制的阐述 256

第十七章 IS—LM分析 270

第一节 希克斯的IS—LL模型 270

第二节 汉森的IS—LM模型 273

第三节 IS—LM模型的运用 278

第四节 对IS—LM模型的修正 281

第十八章 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说 290

第一节 货币数量说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 290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实证分析 295

第三节 经验证据 300

第四节 政策主张 302

主要参考文献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