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元的视角 1
1 科学史与全球化 3
2 全球化与多样性 8
3 对于全球化背景下之“发展”的深刻反思 14
4 几个有关中医问题的非系统性思考 20
5 在李约瑟之后——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若干编史学问题 25
6 另一种途径的探索——评《蛊毒:财富和权力的幻觉》 36
7 女性主义眼中的中医和性别——从《繁盛之阴》谈起 41
8 从性别的视角看自然 45
9 艺术与科学认识之异同对哲学本体论的意义 59
二、多元的传播 65
1 精美图文与百科视野中的科学和技术 67
2 关于《新科学读本》的对话 72
3 关于科学文化热点的若干讨论——《像风一样》答问 82
4 《像风一样》自序 88
5 超级女声与科学传播 91
6 自己动手学科学 94
7 教材也当科普书? 97
8 经典的意义与局限——关于丹皮尔的《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一书 100
9 兴味盎然看万物 103
10 让公众走向遥远的大师 106
11 技术的意义远在科学之上 109
12 技术素养教育:超前与滞后 114
13 骗局:虚构的与现实的 117
14 在细腻的缓慢中展开一幅末日图景 120
15 科幻小说之“科”与“幻” 123
16 私下谈书 126
17 享受谈话中的不确定性——《南腔北调》前言 130
三、多元的反思 135
1 远离爱因斯坦的科学与反科学之争 137
2 从“伪”到“类”的转变 141
3 关于科学与伪科学问题的科学、哲学、文化对话 144
4 对学术规范的重要规范——谈中国科学院近来出台的两份重要文件 148
5 解读《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的现实意义 151
6 自觉的意识与体制的保证——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中的角色》 154
7 学术打假与法治观念 157
8 你才科学主义呢——简答辛普里的“不懂的收获” 160
9 得奖之梦 163
10 后现代、科学与公众 166
11 学术品位是重要的衡量标准 169
四、多元的历史 179
1 中国需要一千个萨顿——萨顿其人其事 181
2 《爱因斯坦文集》的编译出版与作为意识形态象征的爱因斯坦 187
3 尘封档案中动人心魄的历史——读《束星北档案》随想 200
4 “102分钟”的回忆与反思 204
5 思想史应该写什么——谈《20世纪思想史》一书的选题 207
6 有多少科学史教材需要重写——评《科学史十五讲》 210
7 在哪里才能看到“真实”的爱因斯坦——从《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谈起 213
8 一份珍贵的史料——读《竺可桢全集》有感 216
9 努力言说不可言说之事 220
10 一本书自动流传 224
11 为了未来的历史研究 227
附录: 231
游走于科学与人文之间——刘兵教授访谈录 231
文章出处详注 249
后记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