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话语类型概念渊源及研究目的 1
1.1 前言 1
1.2 话语类型分类的起源 2
1.3 话语类型研究的多元化及本研究的目的 4
第二章 其他学科对话语类型研究的贡献 7
2.1 前言 7
2.2 欧洲哲学家对话语类型静态分类的质疑 7
2.3 俄国话语类型研究状况 7
2.3.1 形式主义 7
2.3.2 巴赫金的研究 8
2.4 20世纪话语类型的多学科研究 12
2.4.1 话语类型与民俗学 12
2.4.2 话语类型与交际文化学 15
2.4.3 话语类型与语言人类学 17
2.4.4 话语类型与会话分析 19
2.4.5 话语类型与修辞学 25
2.4.6 话语类型与文学研究 28
2.5 结语 31
第三章 话语类型概念的界定 35
3.1 前言 35
3.2 常识性界定 35
3.3 从结构看话语类型 35
3.4 从语言特征看话语类型 37
3.5 从主题视角看话语类型 38
3.6 从修辞视角看话语类型 39
3.7 从功能视角看话语类型 39
3.8 从应用语言学视角看话语类型 40
3.9 从观念形态视角看话语类型 41
3.10 从认知视角看话语类型 41
3.11 从社会视角看话语类型 41
3.12 从社会认知视角看话语类型 42
3.13 结语 43
第四章 话语类型理论框架介绍及述评 46
4.1 前言 46
4.2 发端于美国的话语类型理论 47
4.2.1 北美修辞学派 47
4.2.2 社会认知模式 48
4.3 系统功能学派的研究 49
4.3.1 哈桑的“话语类型结构潜势”理论 49
4.3.2 悉尼学派模式 52
4.3.3 婉朵拉的话语类型分析框架 59
4.3.4 弗塞特等人的系统流程图和奥德乃尔的动态系统 62
4.4 起源于澳大利亚的社会符号模式和模块理论 64
4.4.1 社会符号模式 64
4.4.2 模块理论 65
4.5 斯威尔斯学派的研究 66
4.6 国内“语类研究理论框架”模式 69
4.7 其他研究框架 70
4.7.1 帕特利奇的研究框架 70
4.7.2 活动理论观 71
4.8 结语 72
第五章 话语类型分析和小句关系分析的互补性 78
5.1 前言 78
5.2 话语类型、话语类型分析 78
5.3 小句关系分析的研究 80
5.3.1 小句关系研究源流 80
5.3.2 小句关系理论研究介绍 80
5.4 话语类型分析和小句关系分析的互补性 83
5.5 结语 87
第六章 话语类型概念相关问题探讨 91
6.1 前言 91
6.2 语言、话语和话语类型 91
6.3 话语类型来源探究 93
6.3.1 体验哲学:理性的观点 93
6.3.2 话语类型是体验的 96
6.4 话语类型的界定 97
6.4.1 界定话语类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97
6.4.2 话语类型界定的原则 101
6.5 话语类型位置的定位 107
6.6 语境、话语类型、语言和非语言 110
6.6.1 语境 110
6.6.2 语境和话语类型 113
6.6.3 话语类型和语言 117
6.6.4 话语类型和非语言资源 121
6.7 话语类型的特征 123
6.8 结语 127
第七章 话语类型分类问题探索 131
7.1 前言 131
7.2 话语类型划分的实质 131
7.3 话语类型分类研究 132
7.3.1 巴赫金的分类 132
7.3.2 形式分类 133
7.3.3 内容(或话题)分类 137
7.3.4 普遍结构形式与话语类型的划分 139
7.3.5 宏观话语类型划分法 139
7.3.6 同族相似性与话语类型的划分 140
7.3.7 原型典型法与话语类型的划分 142
7.3.8 目的法 143
7.4 话语类型分类再研究 145
7.4.1 话语类型建构的基础 145
7.4.2 话语类型建构的目的 146
7.4.3 话语类型的分类过程 150
7.4.4 话语类型分类的意义 156
第八章 话语类型研究模式探索 161
8.1 前言 161
8.2 话语类型研究模式探索 161
8.2.1 话语社团 164
8.2.2 情景语境和认知语境 164
8.2.3 意义问题讨论 165
8.2.4 语篇化过程 169
8.2.5 话语类型意义与语言表达式之间的关系 179
8.3 结语 196
第九章 余论 203